<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一一一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23中学老校友发表的建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一一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50年代23中学老校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一一一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4年23中(3中)恢复钟英中学老字号校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一一一一一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南京钟英中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民间首办百余年老字号学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老白下区九条巷的二十三中(后曾改三中),是一座老字号公办中学。其实该校自1898年创建,如今已有127年的历史。该校1967届初中毕业生周昭琦,曾在金陵晚报上发表文章,建议将二十三中改回最初的“钟英中学”。一年后的2014年,教育部门批准并恢复该校原校名“钟英中学”。定名“钟英”取“钟山英俊“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南京近代教育史上,民间首创的私立中学应属钟英中学。晚清,金陵回族富绅蒋长洛先生,民族意识强,思想开明,追求维新,而且乐施好善,热心于社会事业。在光绪年间,国势衰微,群情激愤。蒋长洛常与旅居金陵的湖南维新派激进知识分子何诗孙、肖俊贤等人聚首,在南京小火瓦巷辟园栖息游憩、结社自娱,题名“实园”,广交文士,议论时政,明为“诗社”,实为推动维新而制造舆论。他们一致共识——及时提倡新学,培养青年人才,立即着手兴办教育不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值光绪二十四年(1898) 戊戌变法。四月,光绪皇帝下诏书定国是,决定变法维新,就教育方面改八股文试仕为“策论”应试;开设京师大学堂;改各省省会的书院为高等学堂;府城之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书院为小学堂,兼习中西学术。蒋长洛在“诏书”的感召和肖俊贤等激进文士们支持下,联络丹阳回族绅耆著名学子曹家麟,筹资兴办学堂。1898 年,学堂设于中正街孟渊旅馆(系蒋氏投股经营)。草创时仅招收了回族清寒子弟30余人入学。由学堂供给学生食宿、书籍笔墨、及冬夏两季服装等一切费用。规定全校一致清真伙食。当时带有社会慈善事业的性质。学堂定名为“钟英”,是取“钟山英俊、莘莘学子”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末钟英学堂为“高等小学堂”。蒋、曹创办钟英学堂一年后,时局急转直下。“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后即告失败,清廷通缉维新分子,追捕甚严。蒋长洛为保护学生,将学堂由中正街迁至户部街蒋氏私邸中,并停止外招新生,主持学堂教务的曹家麟也迅速离宁回丹阳家乡。蒋长洛将移至私邸的钟英学堂易名为“种因书屋”,以避官府耳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当时中国时势的推进,几年后,清廷迫于现实,不得不接受某些体制上的革新。光绪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902~ 1903)清廷颁布了由张之洞拟订的《大清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6年制:高等小学3年制;中学堂及初等师范学堂5年制。开禁以后,钟英高等小学堂。因清末高等小学相当于初中,故民国以来通称钟英中学,并公开出现于南京。光绪三十年(1904) 学堂由蒋氏私邸迁回中正街原址,并入了曹家麟返乡后在丹阳草创的学堂课桌椅、图书、体育器材、教学仪器等设备,使钟英初具规模。但当时仍未获两江督府、江宁地方官署发照领凭许可,也找不到接受呈请办理注册的官方机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光绪三十年(1904), 江宁地方成立江南学务处。次年,清政府中央成立学部。适值金陵回族教育家伍崇学赴日留学,于宣统元年(1909)回国出任两江总督署江南学务处参议,后不久又调升北京任学部部员。蒋长洛、曹家麟等在十年艰难中挣扎办学后,总算找到了政治上的靠山,使钟英高等小学堂步人正轨。以蒋长洛(森书)、曹家麟(秉仁)、顾琪(花岩)、全崇学(仲文)、辛汉等五人为董事组成校董会,合力办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宣统三年(1911) 蒋长洛病逝于南京。临终时遗托曹家麟接办钟英,校董们遵嘱公推曹家麟为学堂总监,就是现在的校长职务。民国元年(1912), 钟英首次经官方备案认可,并由江苏督军都督府指拨南捕厅衙门旧址(府西街小学校址),改建校舍。次年新校舍落成后,钟英高等小学堂易名为私立钟英中学校。规模扩充为八个教学班,在籍学生约300余人,仍以招收回族贫寒子弟为主,但汉族子弟也收。全校仍一致供应清真伙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另一方面,由于钟英在南京回族绅商、伊斯兰教界闯出了名声,赢得不少社会贤达的赞助,如回族工商业者陈经畲、杨叔平、马少园, 汉族名中医张简斋生等纷纷为钟英学生提供助学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久,校方不再包揽学生的食宿服装,一改创校初期慈善福利办学的性质,相对提高了学费金额,而且随钟英知名度的升高不断提高学费标准。对品学兼优的清寒学生,采用大而积的奖学金制, 以培养钟英的坚毅刻苦顽强的学风。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源穆士林绅商、耆宿私人捐款资助外,校董常务理事蒋星阶(蒋长洛之弟)每年仍向学校捐资3000银元,这时校务繁杂,已改由顾琪任校长,资深的曹家麟任名誉校长。至民国16年(1927) 春,顾琪因病退休,乃以校长委托李怀诚代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人国民政府时代,南京为首都,在发展国民教育, 公办学少校不断兴起的一片声浪中,私立钟英中学仍以它悠久的校史、丰富的办学经验、高质量的师资阵容巩固了它的社会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迨民国20年(1931) 冬由余介侯主持校务代行校长职权。民国22年(1933)1月,南京特别市社会局经甄审后准予钟英中学正式办理注册备案、铨叙印鉴,就是发给学校公章钢印。并列为一类中学,拨给少量办学经费。同时要求钟英完全对外开放,突破民族、宗教局限,面向全市招生,取消全校师生一致吃清真伙食的规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特别市教育局也正式委余介侯为校长,并派出督学不定期来校视察督导。钟英以它独特的风格,屹立于南京中等教育界。它一贯治学严谨,校风淳朴、纪律性强,特别是教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从早期高等小学堂到进人民国以后的中学,吸引了不少学者。如戊戍时代的肖俊贤,清末民初的金楚青、杨子执,民国中后期的芦前、唐圭璋、张通之等名流,都乐于应聘来校执教。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可与当时公办最佳的南京高等师范附中(今南师附中的前身)、市立一中,以及基督教会办的金陵中学、汇文中学(今人民中学的前身)相媲美。至民国26年(1937),钟英已建校近40年,为社会培养了近2000人。南京回族穆斯林老一代知识分子多毕业于该校。时至今,仍有散居在海内外各地白发苍苍的老学子校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校董及教师内迁西南,组建临时钟英中学。留在沦陷区的校董和教师在代理校长于筠秋的主持下,应付着来自日伪的各种压力,继续办钟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随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造成民生凋蔽,民怨沸腾,物价暴涨。私立钟英中学在经济桎梏、局势动荡、风雨飘摇的极度困境中,苦苦挣扎办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日本投降后不久,黄祥鹏、胡立峰、张一权、左士杰、陈叔同等钟英中学学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 年11 月,钟英中学成立中共地下支部,黄祥鹏担任支部书记。钟英中学是抗战胜利后,南京第一个成立中共地下支部的中学。1946 年1 月,钟英党支部以学生互助会名义,利用寒假在南京首次开展为清寒同学劝募助学金的助学运动。1947年春,钟英党支部利用中华路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组织的“团契”展开各种活动,后发展成立南京市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团契联合会。接着又成立“女团契联”,钟英中学周勤为主席。淮海战役胜利以后,南京“团契”活动被监视,毕镜澄、周勤、王叔麟等党员都被列入黑名单,党支部书记改由王兴旺担任,根据上级指示,以广交朋友的方式,继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坚持斗争,直至南京解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使这所南京最早的私立中学,焕发光彩,再展雄风。1954年由南捕厅迁至九条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改为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学校,扩大了招生范围,增设了高中部、中等技术专业班,开办了实验工厂,使之成为既是全日制完全中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