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孔圣人

槿开

<p class="ql-block">雨后的石板路泛着水光,我牵着孩子的手缓步前行。老人背着相机,时不时停下拍几张,孩子捧着绘本,眼睛却总被周围的景物吸引。城门高耸,砖石斑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孩子仰头看着那厚重的门楣,轻声问:“这里是不是也有孔子的足迹?”我点点头,心中涌起一丝敬意。孔圣人,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道石拱门,远远望见“奎文阁”三个大字悬于牌坊之上,古意盎然。石柱与栏杆静默伫立,仿佛在守候着每一位来访者。我驻足片刻,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孩子拉着我的手,急切地往前走,仿佛前方还有更多故事等着他去发现。</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一座庄重的建筑,门楣上写着“金声玉振”四个大字,两侧石狮威严,仿佛在守护着某种神圣的秩序。高大的树木投下斑驳光影,我驻足凝望,心中升起一种敬畏。孩子仰头看着那四个字,问:“这是什么意思?”我轻声答:“那是对圣人声音的赞美,像金石般清越,又如玉振般悠远。”</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静静伫立,背景是蓝天白云,一只飞鸟掠过,更添几分宁静。孩子指着牌坊上的字问:“那上面写的是什么?”我走近一看,是“曲阜圣庙”四个大字,金色字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轻声告诉他:“这是孔子的庙宇,是后人纪念他的地方。”孩子点点头,眼神中多了一分肃穆。</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小路前行,城墙静静陪伴在旁,墙角的小洞仿佛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孩子蹲下来看那洞口,我笑着拉他起来:“别急,前方还有更多值得看的。”小路两旁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树影洒下斑驳光影,仿佛是历史的碎片,轻轻落在我们肩头。</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座写着“棂星门”的牌坊,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用镜头记录这一刻,仿佛也在用现代的方式与古人对话。孩子拉着我,兴奋地指着前方:“我们也要拍一张!”我笑着点头,心中默念:圣人之风,千年不息。</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家装饰古朴的餐厅,红色灯笼高挂,墙上绘着古代人物,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礼乐盛行的年代。孩子好奇地打量四周,我点了几道当地特色菜,他吃得津津有味。饭后,他指着墙上的书法问:“那上面写的什么?”我答:“是《论语》中的句子,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他点点头,仿佛明白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四个大字悬于牌坊之上,背景是蓝天与松树,庄严而肃穆。我站在牌坊下,仰望那四个字,心中升起一种敬畏。孩子仰头问:“这又是什么意思?”我答:“那是对天地之气的赞美,也象征着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粉衣的女士站在“太和元气”牌坊前,身后是绿树与游客。我望着她,仿佛看见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也曾这样站在历史的门前,仰望圣人的光芒。孩子拉着我继续前行,前方还有更多故事等着我们去聆听。</p> <p class="ql-block">“曲阜圣庙”四个大字高悬于庙门之上,龙形柱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站在门前,心中涌起一种庄重。孩子仰头望着那四个字,轻声问:“圣人真的住在这里吗?”我答:“他没有住在这里,但他的思想却永远留在这里。”孩子点点头,眼神中多了一分敬仰。</p> <p class="ql-block">“圣时门”三个大字悬于牌匾之上,深色木质结构衬托出它的庄重。我站在门前,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钟声回荡。孩子仰头问:“圣人什么时候来过这里?”我答:“他可能来过,也可能没来过,但他的精神一直在这里。”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站在石桥上,身后是古树与建筑,她靠在桥栏上,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我望着她,心中升起一种宁静。孩子拉着我继续前行,前方还有更多风景等着我们去发现。</p> <p class="ql-block">一座石碑静静伫立,碑座上刻着龙的图案,碑前是石龟,仿佛在守护着什么。我站在碑前,轻声读着上面的文字,孩子也凑过来,认真地看着。他问:“这是谁写的?”我答:“是古人写的,记录着孔子的言行。”他点点头,仿佛明白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一块指示牌上详细介绍了“永乐碑亭”的历史,从1417年始建,到1503年重建,再到民国年间的修复。我读着这些文字,仿佛看见了历史的流转。孩子指着那二维码问:“这是什么?”我答:“这是现代人记录历史的方式,你可以用手机扫描,了解更多。”他点点头,兴奋地掏出手机。</p> <p class="ql-block">一棵古树静静伫立,树干苍劲,背景中是红色的建筑与游客。我站在树下,仰望那高耸的枝叶,仿佛听见了风的低语。孩子靠在铁栅栏上,轻声问:“这棵树也认识孔子吗?”我笑着答:“也许吧,它已经在这里站了几百年。”他点点头,眼神中多了一分敬畏。</p> <p class="ql-block">一块石碑静静伫立,下方是龙头雕塑,周围是红柱与木质结构。阳光透过屋顶洒下,照亮了碑上的文字。我站在碑前,轻声读着那些字句,孩子也凑过来,认真地看着。他问:“这是不是孔子说的话?”我答:“是后人记录的,但也是他的思想。”他点点头,仿佛明白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一块指示牌上详细介绍了“钩心斗角”的建筑奇观,解释了清代碑亭为何会建在大成门之前,以及古代建筑师如何通过榫卯结构创造出飞檐的设计。我读着这些文字,仿佛看见了古人智慧的光芒。孩子指着那二维码问:“这个也能扫吗?”我答:“当然,你可以了解更多。”他兴奋地掏出手机,开始扫描。</p> <p class="ql-block">一座传统建筑静静伫立,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檐角翘起,仿佛在迎接每一位来访者。我站在建筑前,仰望那庄严的屋檐,心中升起一种敬意。孩子指着那屋檐问:“这是不是像孔子的帽子?”我笑着答:“也许吧,它象征着一种礼制。”他点点头,眼神中多了一分理解。</p> <p class="ql-block">一棵古松静静伫立,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下是刻有“先师手植松”字样的石基座。我站在树下,仰望那苍劲的枝干,仿佛听见了历史的低语。孩子指着那石基座问:“这是不是孔子亲手种的?”我答:“也许是后人纪念他的方式。”他点点头,眼神中多了一分敬仰。</p> <p class="ql-block">一座传统建筑静静伫立,雕刻精美,台阶前站着几位游客。我站在台阶下,仰望着那庄严的屋檐,心中升起一种敬畏。孩子指着那屋檐问:“这是不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我答:“也许是后人纪念他的地方。”他点点头,眼神中多了一分肃穆。</p> <p class="ql-block">“杏坛”二字悬于牌匾之上,红色建筑在绿叶的掩映下显得庄重而典雅。我站在建筑前,仰望着那金色的屋檐,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讲学声。孩子指着那牌匾问:“这是不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我答:“是的,这里是他的讲坛。”他点点头,眼神中多了一分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座石雕静静伫立,雕刻着龙的形象,栩栩如生。游客们围绕着它,或拍照,或仔细观察。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仿佛看见了古人对圣人思想的敬仰。孩子指着那石雕问:“这是不是象征着孔子的智慧?”我笑着答:“也许吧,它象征着一种精神。”他点点头,眼神中多了一分理解。</p> <p class="ql-block">一棵大树静静伫立,树干粗壮,树皮纹理明显。我站在树下,仰望那高耸的枝叶,仿佛听见了风的低语。孩子靠在树上,轻声问:“这棵树也认识孔子吗?”我笑着答:“也许吧,它已经在这里站了几百年。”他点点头,眼神中多了一分敬畏。</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站在一座红色建筑前,屋顶覆盖着琉璃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