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公社好》国画(135cm×280cm)</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李云生 黄德一 莫尤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创作于1973年8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品局部:</b></h3> <b>背景资料:1958年8月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新乡县七里营</b><br>摄 影:王世龙<br>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新乡县七里营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新乡县七里营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新乡县七里营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新乡县七里营<div><br></div><div> 河南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是我国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公社诞生于一九五八年八月三日,也就是这个公社成立后的第三天,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亲临视察,并向全国发出了“人民公社好”的伟大号召,给我国亿万人民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继续前进的道路。诞生在祖国大地上的第一个人民公社——河南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发展道路。</div>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师道尊严 恩情似海</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敬爱的黄德一老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永峰</b></div></b><br> 在我人生的道路上, 遇到过许多贵人, 在从艺的道路上的黄德一老师便是其中之一, 他对我的影响尤为深远。认识这位老师至今已有三十八年了, 老师虽不如当年英俊, 但身板骨依然硬朗 , 三十八年的历程很多事物都改变了, 恒久不变的是我对老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他为我传道授业解惑,对我无私的关心支持、帮助, 给我的人生阅历留下一串串最珍贵的回忆。<br> 我高中就读于新乡县五七学校(现在的新乡县一中), 那时每天只顾专心学习文化课, 偶尔发现班上的冯玉平课余跟音美老师学习绘画,看着他画的栩栩如生的作品,我深受感染,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暗下决心向老师学艺, 尤奈学期临近结束, 新学期开学伊始, 我急切的找到老师请求拜师学艺, 老师看到我渴望的眼神, 他没有犹豫,微笑的答应了。经过黄老师对我两年的美术启蒙教育, 使我饱享了青少年嗜好绘画的幸福和满足。后来因家庭和工作的需要黄老师调到河南省工艺美术公司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和指导, 老师调离新乡不久我也毕业了。一次在漫天野地里开挖河道,老师竟追寻我到有一人多深的河沟里,只为见上一面说几句话,得到老师的肯定,使我更加坚定了画好画的信心。参加工作后,我从事高中教学, 因兴办职业教育, 我改学科从事美术教育, 老师帮助我联系到河南大学美术系进修,关心我的学习和成长,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转弯,都有老师的指引、帮助和教诲, 他就像一盏灯塔,那么明亮, 那么温馨, 令人难以释怀,一串串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贮藏在我心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虽不是我的生父母, 但他在我心中 ,深情似海、恩重如山。<br> 黄德一老师是个绘画高手, 他50年代毕业于开封艺专(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前身), 曾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 师母是郑州某医院的大夫,两个儿子都已结婚、生子, 生活过的还算安逸,他虽退休已数十年, 但从未歇心, 每年都被聘请到外地举办学习班,为我省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 去年《神玉》报“大师们的那些事”栏目中, 作者陈安定的《光头仕女也靓丽》, 记述了黄老师在玉雕设计培训班上的故事: 这是一节泥塑造型课, 要求学员做四大美女雕像,这在当时是非常畅销的题材。学员们各个激情飞扬, 热火朝天地做了起来, 很快一个个“美女”纷纷出世。突然,黄德一老师一声令下, “停下! 停下! 黄老师拿过一个学生的仕女作品,快步走到讲台前, “看这里!我们要做的是仕女、美女, 可咱们有些学员做的是嘴歪眼斜的丑八怪, 有些做的不男不女, 还将头发和脸混做一团!这怎么能行? ! ”说罢, 只见黄老师边说边动手, 三下五去二, 把手中的仕女的头发和高发辫全去掉了, 变成了“光头仕女”,并一脸严肃的说:“本节课, 我们不做四大美女了, 统统改作光头美女, 都不准有头发!”学员们一时傻了眼, 不知道黄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看看自己辛苦半天的装饰一抹去, 变成了光头仕女,同学们心里很不是滋味。“注意人物头型,身体的动态和比例! ”在黄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丑八怪”脱胎换骨, 变成了一个个 “美尼姑”, 塑造出来中国传统仕女的形象和内在美。“好! 现在我们重新加泥, 上头发和装饰物。原来, 员们被传统仕女高高的发髻、层层的衣裙所吸引, 以至于忽略了人物造型的关键所在, 那就是整体的动态、比例和头部的形体结构, 还有仕女特有的造型特征, 致使美女变成了丑女, 多亏了黄老师当机立断, 改做光头仕女。经过这样“一加一减”, 学员们重新审视手中的仕女。找到问题的根本症结, 找到了外在形式与内部结构的结合点, 较好地完成作业后。学员们哈哈笑作一团!“原来头发和装饰物是长在头上的啊! ”去伪求真,随机应变, 就是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智慧, 黄德一老师多年来桃李满园, 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br> 老师一向为人正直, 生活也很简朴, 家里的装饰简单明快, 最大的亮点还是老师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水粉画是老师的拿手好戏, 他的画色彩丰富, 笔法灵变, 自然、优美、和谐; 风景、人物都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空间感, 色彩斑斓富丽, 水墨淋漓多变 , 画风既有粗犷率真的一面, 又有精细入微的一面。有的色彩对比强列, 有的色彩和谐典雅, 却主题鲜明, 引人人胜, 如《晒暖》人物水彩画写寒冬时节,人物神情刻画各具神态,令人百看不厌,充分展示了一个画家高超的水彩技术和极强的创作欲望,折射出黄老师卓尔不凡的创作水平和令人高山仰止的才情。<br> 老师从教二十余载,他吹拉弹唱,西画国画无所不及。在我高中追随老师时, 他指导我勤奋学习, 铅笔、相片、随写本成为我的伙伴, 美术理论摘录本天天记载着我的艺术生活; 他还亲手指导我制作灯箱,拷贝画稿, 以及练习工笔画的勾线、分染、造色。那时我画的《牡丹白鸽》工笔画, 一时成为我心中最理想的画卷; 他还教我画梅花枝干、点花、勾蕊以及梅花完成后的飞雪技巧, 完成了写意国画《飞雪红梅》的制作, 装裱后悬往在找家东屋的正堂,多少年来, 每当我看到这幅画和王世明老师书与的对联,心里总有些自喜和得意,这一切一切都定格在我对老师的漫长记忆之中。<br> 黄老师,智慧达人、书画功力厚重,年轻时积淀了丰厚的学养,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多少年来在西洋水彩、工艺美术画及中国画多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凡的成果。年轻时水彩就画的好,几十年从事工艺美术工作成为河南工艺美术大师, 因造型能力强,人物风景, 西通国画样样精通。在我认识老师之前, 他受上级部门的邀请, 主笔创作了毛主席视察七里昔, 以“人民公社好为题的巨幅群体人物画, 生动刻画了毛泽东英俊潇酒, 挥斥方遒的英雄气概。为了完成巨幅创作的草图, 他请教国画大师贺志伊先生棉花技法, 并深入棉田写生。为塑造好老中轻群体人物形象, 他以实际人物为依托, 摆模特反复写生, 修改画稿中衣纹和动态线, 三易其稿, 才画出了满意的创作草图,后按地区宣传部新领导安排连手李云生等画家一起放大此画稿, 用十余天完成创作, 参加了省美协主办的美展,并悬挂在美展大厅正迎面屏封上,这种实力充分显示了黄老师的创作水平和不凡的中国画技艺。后来,这幅画出版多次,累计印张80万份,发展到全国各地,老师亦 声名远播,成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br> 黄老师出生于书香门第,多年来他虽从事工艺美术研究和创作, 但他工作之余,也时常画些国画小品之类, 都能引人人胜。在我看望老师之际,也曾观看过他的作品制成的光盘,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在音乐的衬托下, 引领我走进黄老师的艺术殿堂,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他的作品结构上讲究形式美, 空灵多变, 八面出彩, 计存当黑, 虚实相生; 形象上用笔简约, 苍茫厚重, 彩墨丰富, 生动感人, 给人一种雄浑大气的震撼,大气中观花赏蝶亦不乏空透灵秀之美。<br> 去年老师乔迁新居,今春正月初十我们前去看望老师, 料想必定有新作佳构, 当我们到了老师家中,果然不出所料, 正厅正央的长沙发上, 悬挂着老师新春绘制的四条屏, 分别是梅、菊、荷、牡丹。笔法凝冻色彩鲜艳, 形式新颖, 结构多变, 虚实相生, 且梅开有双雀眺望, 黄菊有蜜蜂青睐,荷下有翠鸟回眸, 牡丹有飞蝶翩迁, 楚楚动人, 观之赏之, 赞叹不已, 真乃精品; 精品, 一言中的, 正如师母观思总结所言浓缩的精品”显得十分大气, 大气之中包含着灵气隽永之秀美。<br> 当我将要与老师及师母握手告别之际,老师异常兴奋, 让我写幅字娱乐助兴, 我思忖着, 在纸上落了个“情”字, 又在两侧用篆书写了八个字“牵手恩师, 永生难忘”,情字下方乃有余地, 我便落上辛卯新春, 永峰书之。后依依惜别, 黄老师不容推辞, 冒着急促的寒风, 把我们送至公交车上,我凝望着老师, 挥手, 乘车离开了郑州。<br>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我永远铭记您对我的教导, 不会辜负您对我的厚望, 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恩情。如今恩师已年近八旬, 却精神焕发, 谈笑风生, 我在心中默默祝愿, 祝老师身体健康, 一生幸福。<br><br><br> 时任中书协主席张海先生题<br><br>【新乡大华书画院简介】新乡大华书画院成立于2010年4月1日位于新乡市科隆大道501号。书画院组织机构健全,是市民政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审核批准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拥有各级书画家、摄影家40余名,深得同行的推崇和拥戴。并开设了“黄河风摄影网头条号”、“大华艺术苑”微信公众平台、“黄河风艺术沙龙”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等为广大书画、摄影爱好者打造交流的窗口,并专业提供历代书画名家作品复制、装裱及影视拍摄编辑制作服务。<br><br><br> 张金贵(黄河风)隽闻斋主人,汉族,祖籍延津县大潭村,1962年出生于封丘,下过乡、当过兵、从事金融、摄影和影视工作30余年。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现任中国华夏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国际摄影学会副主席、新乡大华书画院院长、新乡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黄河风影视艺术总监、《国际摄影报》记者、《中国时代名牌》杂志记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文史艺术摄影家。<br><br>2006年创办《黄河风摄影网站》,2005年摄影作品获“亚洲风采”佳作奖、同年获第九届河南省摄影艺术大展一等奖,2008年摄影作品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10年获得“七彩新乡全国摄影大赛”一等奖。第十九届河南省摄影艺术展一等奖,第十二届新乡市摄影艺术展一等奖,新乡市2009—2010年度摄影创作奖,2015年度摄影贡献奖,2021新乡市摄影工作突出贡献奖等。<br><br><br>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周俊杰先生题<br><br><br> 中国当代摄影名家解海龙先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