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普洱茶以其独有的“味最酽”,“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等助消化作用,正式成为清廷皇家贡品,拉开了其传奇贡茶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说起乾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乾隆一生爱茶成痴。85岁那年,乾隆决定主动退位。当时,有一位大臣很惋惜乾隆皇帝的决定,感叹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想到,乾隆却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他对茶的喜爱之甚。</p> <p class="ql-block">乾隆非常喜爱普洱茶,给外国使臣的礼品里也包含此茶。然而,在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却没有记载这一款茶。乾隆感到愤愤不平。他在一首诗中说:</p><p class="ql-block">“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p><p class="ql-block">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p><p class="ql-block">余秋雨在《极端之美》一书中也提到了这件事情:“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p><p class="ql-block">当时世人对普洱茶已经非常认同,特别赞扬其刚坚的品质,也就有了“普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记载。</p> <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曾问溥仪:你当皇上时喝什么茶?溥仪告知:“清宫生活习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最后溥仪还补充道:“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古六大茶山产的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普洱茶还是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礼品,深受外宾喜爱。”</p><p class="ql-block">满清朝廷皇亲国戚为游牧出身,肉食为主,普洱茶助消化能力极强,性温味香,又有医疗保健作用,所以特别受到需要和喜爱。于是云南普洱在清代名声大振,社会咸闻。</p><p class="ql-block">《宫女谈往录》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 "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 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p> <p class="ql-block">普洱贡茶从茶叶的自身品质和包装上看,相较于其他地域的茶叶,有其独到之处。每年数量巨大的茶叶从云南进入宫廷,这在清代贡茶史上也是不多见的。</p><p class="ql-block">普洱茶不仅大量用于宫廷日常生活,同时还被用在祭祀、医药、赏赐及礼品等方面,特别是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臣,更使普洱贡茶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清宫中上至皇帝、后妃,下到太监、宫女很多人都饮用普洱茶。只是皇帝饮用的大多是有地方官员直接进贡给皇帝的,饮用数量上并没有限制,如:从光绪二十八年一整年时间内,“皇上用普洱茶,每日用一两五钱,一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一年共用普洱茶三十三斤十二两……一年陆续漱口用普洱茶十一两”。</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宫廷,上至皇帝、皇后,下到宫女、苏拉等杂役都会有一定的例份茶,这些茶叶通常会以“月例”或“年例”的形式发放,宫中使用普洱茶的数量之大,从例份茶上就能看得出。</p><p class="ql-block">皇帝会在节日(特备是三大节)期间向皇太后进献茶叶并赏赐一定数量的茶叶给周边太监等人。如“嘉庆二十五年端阳节之例,进皇太后、诚禧皇贵妃等位大普洱茶八个,女儿茶五十个;赏王子大臣翰等普洱茶三瓶……”</p> <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红楼梦》的第一个活字刻本“程甲本”开始流传,其中就有七处提到过普洱茶。</p><p class="ql-block">曹雪芹是见过世面,也比较熟悉北京城上流社会生活的伟大作家,他在创作《红楼梦》时把普洱茶写了进去,而且出现的频率还不低,说明当时京城里的富贵人家已经常喝普洱茶。</p><p class="ql-block">而《红楼梦》的第一个印刷刻本“程甲本”诞生的时候,曹雪芹逝世已经28年,这说明早在距此30多年前,也就是大约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普洱茶就已名重京师。</p> <p class="ql-block">宫廷在对贡茶的评价、反馈和使用数量等,对茶叶生产技术和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个竞争和促进的机制。通过这样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交流,普洱贡茶在保证宫廷使用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品质,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p><p class="ql-block">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清朝的普洱贡茶,就是这样一种“名重京师,誉满天下”的好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