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岁月深,古道蹄声远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0日,我们一行七人从老家门口新平县桂山街道富春街出发。在岁月的长河中,老家的富春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老家富春街清朝民国时期曾是县衙门的驻地,县城“大城”的富春门与之毗邻而居。城墙之内,武衙门、文昌宫书院(前后院)、普官人大院、王县长大院、迟大人府等建筑林立,俨然一条充满威严气息的官府街。</p> <p class="ql-block">如今早已物是人非,时光流转,沧海桑田,曾经的繁华与威严渐渐褪去,昔日的官府建筑虽大多保留了位置的印记,但功能与氛围已全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我们顺着沙河村向土官箐后山徒步进发,沿途青山滴翠、溪流潺潺,景致如画。然而,刚爬完第一台坡,同行三人便因双腿沉重如灌铅,不堪疲惫,打退堂鼓选择折返。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怀揣着对茶马古道厚重历史的深深向往,我们四人毅然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想象往昔,一队队马帮驮着清香的茶叶、精美的丝绸,在这条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清脆的铃声与哒哒的马蹄声交织,踏出的不仅是商路,更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珍贵纽带。背夫们挥洒的汗水,集市里的欢声笑语,都化作历史的印记,镌刻在这片土地的每一处角落。</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道继续前行,道路起起伏伏、九曲回环。在征服崎岖的“三台坡”后,我们朝着桃孔村玉碗水小组的方向迈进。一路上,百年古树虬枝苍劲,山间步道上的百年石台阶、路边供休息的石块及供马帮人解渴的百年石水缸静默伫立,见证了当年路人来来往往的繁荣景象,恍惚间,耳畔似有悠远的马铃声响起,眼前浮现出昔日古道上熙熙攘攘的繁华盛景。这条小道,曾是民间商贸往来的要道,是马帮人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是汗水浸润、岁月打磨的盐茶小道。</p> <p class="ql-block">我们踩着马帮人的足迹,轻抚古道上被马蹄踏得斑驳的凹痕,这些蹄印啊,都是被盐巴、茶叶压出来的,想象当年马帮人的艰难困苦,深深感受到他们曾经的艰辛;凝视古老石缸,仿佛看见马帮在此歇脚的热闹场景,真希望这承载岁月记忆的百年老缸,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留存,继续陪伴来往的路人,见证更多的历史故事。登上山顶,极目远眺,这条承载无数传奇的古道,跨越时空,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牛肩头坡顶丫口的古官道上,至今还矗立着一座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诰封碑</p> <p class="ql-block">这座诰封碑,是新平县世袭土县丞杨宗周的第三代孙杨昌祚后裔所立。碑亭采用石瓦顶、石基、石墙、石楹框结构,整体高4.46米,宽2.06米。楹框内的石碑高1.67米,宽0.83米。外楹框镌刻对联:“屡世殊勋万里君恩深似海,寸衷难酬一腔臣节重如山”;内联则书“北阙恩光大,南都气象新”。碑内铭文记载:“龙章宠锡。龙飞乾隆三十三年春二月吉旦立石,皇清诰授修职郎、云南新平县世袭土县丞杨公讳昌祚神道碑,壬申恩科进士、家眷世侄李云魁拜” 。若想深入理解这寥寥碑文,需回溯新平县的土司制度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代时期,鲁魁、鲁克部族盘踞于鲁奎山。此山方圆二百里,横跨新平、元江、石屏、峨山四地,龟枢河环绕北、东、南三面。山上分布着四十八寨,为彝族聚居地,扼守着迤南大道的交通要塞。清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治滇期间,部将郭壮图奉命进入鲁奎山招抚。彼时,岩羊氏族酋长勒昂率领各部落归顺,勒昂获赐名杨宗周,被册封为世袭忠顺营副将;其麾下的方从化、普为善、李尚义等酋长,也分别被封为世袭都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后,杨宗周率众归附朝廷,上交吴三桂授予的印鉴。清将贝子章泰奉旨,册封杨宗周为两新(新平、新嶍)营副将,方从化、普为善、李尚义仍保留都司之职。为稳固迤南通泰,康熙二十七年,云贵总督范承勋派遣临安知府黄明、左营游击庄一虎,以及临、元、镇中军游击郭玉明,再度深入鲁奎山。此次,杨宗周被正式册立为新平县土县丞,官居八品,管辖范围东至帕念(化念)界70里,南至元江直隶州界120里,西至者乐甸斯木岭180里,北至界牌、鄂嘉280里。同时,官府在县城西门内设立土司衙门,与流官衙门协同理政,实行土流兼治。而杨宗周的下属方从化、普为善、李尚义,也分别被授予结白巡检司、丫味巡检司和扬武坝巡检司土巡检之职,官阶从九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后续朝廷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中,方从化、普为善、李尚义因被冠以反叛、治族不力等罪名,或遭镇压,或被革职、停袭。唯独杨宗周家族一脉相承,平安延续。至第三代杨昌祚时,土司府迎来鼎盛时期。杨昌祚离世后,其后人出于追思与纪念,修建了四座诰封碑:一座立于食邑封地发于箐与者渣交界的山梁,一座建于城西黄(红)坡头,一座位于城南邑本甲沙坡头官道,还有一座便在城北古官道牛肩头坡。岁月更迭,其余三座碑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唯有牛肩头坡这座诰封碑留存至今,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p> <p class="ql-block">在野牛冲村,我们从村民口中得知,如今只有50 - 60岁的人偶尔会踏上这条古道,20 - 40岁的年轻人几乎从未涉足。</p> <p class="ql-block">我同学跟我说:他儿时住在塘房藤子箐鱼苴苴,每逢周日从城里中学放学,都会沿着这条古道徒步回家。往昔赶集日,人们披着星辉、踏着月色,为生计奔波,古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如今,落叶铺满古道,尽显沧桑,因公路的便利,车来车往取代了往昔的脚步,但还是有很多喜欢古道的人和徒步爱好者前来徒步,茶马古道在时代变迁中又焕发了新生,成了徒步人追寻历史的主题线路。</p> <p class="ql-block">探寻完茶马古道,一座隐匿于森林间的玉菌山庄映入眼帘。八菌宴、林间烧烤、菌火锅的香气四溢,一场舌尖上的盛宴正等着我们开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