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文是我《南北川藏线》系列游记的第三篇,着眼点是藏区好看不好走的路。因为是系列游记,为了保持系列的统一,所以采用相同“缘起”,如果有朋友读过我的上两篇藏地游记,可以直接跳过去看下面的文字照片。为了避免长时间读文字的枯燥,我先发两张照片,一张是公路穿过空旷廖阔的羌塘无人区,一张是317国道的大堵车;无人区用来代表藏区公路的好看,大堵车用来显示藏区公路的难行。这样也算是以图代文,用图片点明主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缘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3日至6月2日,我乘坐藏区旅游专线的大巴车从成都出发,沿318国道走到拉萨;接着走219国道到了羊卓雍措与普莫雍错还到了珠峰大本营;然后回撤到了日喀则,衔接了国道317;穿过羌塘无人区抵达甘孜又到阿坝马尔康;最后回到成都都江堰算是完成了藏区环线,也算是我一生进藏时间最长,拔高最高的一次旅行。</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藏区大环线。进藏的川藏线318是1969年开通的线路,位置靠南的部分路段与滇藏线219重合;出藏的317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程,是最早的川藏公路。基于这个认识,我在题目中用了“南北进藏线”的说法,但觉得有语焉不详之嫌,于是做了上述说明。</p><p class="ql-block"> 2021年我曾经到过西藏10天,后来又多次进出滇北、甘南、川西等藏区。每到藏区,都有到了户外天花板的感觉,至于为什么,每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总喜欢把看着最漂亮的山川景物罗列出来。这次藏区游回到家里,想法就有了改变——藏区之所以有天花板之感不是说藏区的景物比其它地方都漂亮,而是藏区的景物往往都是独特的,甚至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试图做个总结,把藏区特有的景物先概括一下:一是四季雪山;二是雪山融雪形成的错或湖;三是高海拔特有的无任何污染的蓝天白云;四是海拔五千公尺以上雪线以下无任何植物的裸露山体;五是海拔四千至五千区间的无人区“草原”——草不及寸以苔藓为主的草原;六是成片的牦牛或羊群还有难以找到的牧人;七是古老的喇嘛庙、宫、经幡、玛尼堆;八是藏式民宅以及用牛粪垒砌的院墙;九是僧人比例远大于其它族群的全民信教印象;十是以上九个特点中的任意两点或多点结合到一起,都会产生的第十个到无限多个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还有必须提及的几乎每个进藏人都会遇到的高反以及317、318国道上10小时以上的大堵车。总之,藏区每一天你遇到的几乎都是独有的景物,都是没有过的体验。这一切让喜欢写游记的我有了无从下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理解了沿途看见最多的一句口号:“此生必驾318”,还有最常听见的拍照录视频用语“某某某,我来了”。年轻人的招数好用但老人不能东施效颦,那样自己都会觉得滑稽。我还是用我的老办法——一点一点的写,一张一张的选图;写好了可以以文会友,写不好也算是个记录,算是对自己的交代。</p><p class="ql-block"> 缘起说完了,下面就从从行程的第一天说起。</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的第一个重要节点是川西藏东大渡河上的泸定桥。</p><p class="ql-block"> 泸定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历是1705年。</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的名声因90年前那史诗般的长征而无人不晓。去之前我想我要看的重点除了桥面更要看一看铁索,看一看300年前的手工工艺是怎样在100多米宽的大渡河上完成铺设桥面的。我拍了铁索的特写近照,但有点小遗憾——现在的铁索已经是1969年修复后的复制品。当时的修复是用低碳圆钢制作铁链,代替原来手工锻打的毛铁,用鼓风机代替传统手拉风箱等,但是手工的历史感仍然存在。</p><p class="ql-block"> 来泸定桥知道了一则逸闻——大渡河古称沫水,康熙误以为是泸水,因而取名泸定桥,以彰显大清平定当地土司之功。因为是皇帝,所以这错误就留存了300多年。</p><p class="ql-block"> 别改了,保留这个错误,才是保留历史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 过泸定桥经康定,翻越折多山垭口,向新都桥进发。318国道不断攀升,天气由多云转雨雾再转雨夹雪,到了折多山打卡观景台已经是大雪,海拔也升到4280米,气温降到八度。</p><p class="ql-block"> 进藏两小时,天气五变脸;高山变雪山,走路有点喘。</p><p class="ql-block"> 初夏飘雪近观雪山是难得的机遇,兴致高,在“有点喘”的间隙,我在大巴上诌了上面20字的“打油”😂</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住宿海拔较低的新都桥,入住时折多山的大雪已经改为小雨。</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七点三十从新都桥出发还下着小雨;两个小时后爬升到3998米的天路十八弯天开始放晴;再过一个小时到了剪子弯山已是蓝天白云。我知道我的好运气又来了。喝口水润润嗓子说“呸呸呸”,然后摸摸木头,据说能让好运一路陪伴。</p><p class="ql-block"> 看到有大神骑自行车进藏,于是与大神的神器自行车合影😍</p> <p class="ql-block"> 川藏线318公路最高垭口——东达山垭口海拔5130,垭口望出去的雪山有6000多米。喘气不是那么匀,像是喝了酒,但还是要振臂做出英雄状。</p><p class="ql-block"> 英雄状是打卡的标配,任谁也难以免俗。此地不宜多待,这里没有大虫但像景阳冈一样需要快速下撤。</p><p class="ql-block"> 今天五点就开始赶路了,到了东达山已经越过了封路,做出英雄状也有庆幸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从东达山垭口往业拉山垭口海拔降低五百米,山上的雪反而越来雪大,原来昨天刚下过雪今天又厚厚地加了一层。好在318公路上的雪已经化掉不影响交通。</p><p class="ql-block"> 知道藏地夏季飘雪是常事,但两天连续遇到也是震撼;知道夏天的东藏6000公尺以下已经是残存的雪痕,不知一场大雪就能把群山都变成雪山。</p><p class="ql-block"> 慨叹运气好,不忘摸木头😂</p> <p class="ql-block"> 业拉山垭口下行就是著名的72拐弯。有人要验证一下真伪,数过之后是一百多拐……</p><p class="ql-block"> 72拐能把人的情绪充分调动,但下行的人还在兴奋之中就遇到了大堵车。看到警车下去车还是不动,原来是例行的修路堵车。</p><p class="ql-block"> 两点到五点原地不动,谁也没脾气;在业拉山体验堵车我把它看成是进藏不可缺少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 四点五十分,望不到头的车水马龙开始蠕动;领队说才堵了三个小时我们真是幸运,上一个团队堵车整整12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幸福感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真实的产生了,尽管后来车还是走走停停。</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我们才到达八宿宾馆,幸福一直延续着😜</p> <p class="ql-block"> 从八宿出发后翻越安久拉山(4400米)到达然乌湖(3888米)。</p><p class="ql-block"> 然乌湖是一座狭长的高山湖泊,远方是雪山,近处是草场,中间的雪水无形无色,但它会自然的因雪山蓝天草场的颜色变化而变化,并且把它们的形状吸纳再加以美化。然乌湖的主角显然是湖水,是随天变幻的湖水……</p> <p class="ql-block"> 然乌湖的中湖有一片草原牧场,3888海拔高度又有雪水灌溉因而牧草丰美。呈现在眼前的是难得的高山草原牧歌,然而在湖畔我发现一只淹死的牦牛(图九),因而牧歌又平添些许苍凉……</p><p class="ql-block"> 这事马儿不知,游客也不知,事就是这样,世界就在不知当中翻篇了……😌</p> <p class="ql-block"> 波密与鲁朗是318西藏段的两颗明星。其中波密号称青藏小江南(图35),鲁朗则是高原林海小镇(图35-36)。波密城有帕隆藏布江穿城而过,汇入雅鲁藏布江。鲁朗则藏在海拔4000米的茫茫林海之中,镇边上竟然有几平方公里的山中海子。</p><p class="ql-block">镇中的石锅鸡是才兴起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从波密到鲁朗,从鲁朗到色季拉山口,一路寻找南迦巴瓦神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 两千五百年前《国风》中的寻找与今天的寻找有精神上的相同,这是否也算是精神不灭的一种现象?</p><p class="ql-block"> 一路的寻找都是“疑似南迦巴瓦”,我找出二一年六月我拍过的一张“真容”(图40),确定所有的“疑似南迦巴瓦”都不是真身😄</p> <p class="ql-block"> 到了林芝一直下雨,桃花季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于是一大早直奔拉萨。</p> <p class="ql-block"> 知道拉萨叫日光城,但第一次感受到日光城的日光强烈——高原、初夏、雨后,这几个因素加起来,集中到没有一棵树的大昭寺广场,那真叫一个火辣;在广场走一刻钟,就有了夏天烤火炉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本来天气预报说拉萨有小雨,我的好运气给拉萨人民带来了蓝天白云——我这样把自己拔高竟然没有得罪神😂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拉萨的夜晚雷声阵阵,下了一夜雨;清晨冒着小雨出发去羊卓雍措与普莫雍错。大家都担心雨雾会影响行程,我则预测雨后天晴、蓝天白云、群山披银装。</p><p class="ql-block"> 一切如我所料:天神了,我也神了,神与神真默契😂</p><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2号观景台海拔4400米,普莫雍错5100米。景色醉人,缺氧更醉人😍</p> <p class="ql-block"> 离开羊湖下一个目标是珠峰大本营。中途海拔5500米的塔日山垭口是我一生达到的最高高度。由于昨天夜里与今晨山下下雨山上飘雪,所以从垭口四望是一片白色的雪山。</p><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碰到藏羚羊群,觉得算是好运连连。</p><p class="ql-block">由于兴奋,也不觉得怎么缺氧,但到了边境小城康马,马上就觉得腿沉头沉。</p><p class="ql-block"> 必须好好休息休息,明天还有雪域群山!</p> <p class="ql-block"> 去海拔5000米的珠峰大本营本来是这次藏区行的大靓点,但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昨天与今天的天气预报都说23号下午珠峰大本营晴天,没料想一过“边检站”天就变了脸,雨雪冰雹一下午都遇上了。</p><p class="ql-block"> 没什么可抱怨的,户外中总能找到惊喜:于是先做英雄状给自己打气;再拍张疑似珠峰照当做珠峰朦胧照……</p> <p class="ql-block"> 珠峰大本营下的宿营地海拔4000公尺多,一夜雨声;次日早晨出大本营所见皆是白色,原来雨落到山上都成了雪。尤其是出山的公路变成了在雪地里打滚的黑龙。公路落差1000公尺,号称有108拐,来时没有看到出彩的地方,回程下了雪它竟然漂亮的让人瞠目。</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是神对我没有看到珠峰的补偿❤️</p><p class="ql-block"> 离开海拔5000米的观景台,我与卖纪念品的藏族兄弟同祝扎西德勒,尽管我没有买他一分钱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下来珠峰大本营,奔西藏第二大城日喀则。</p> <p class="ql-block"> 在日喀则游名寺扎什伦布在上篇游记中用笔较多不再赘述,继续说第二天的路上所见。拉孜县的嘉措拉山垭口不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它的高海拔(5248)与经幡给人以独特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它的经幡多且形状多,再加上高海拔雨雪形成的银色天地,见了立即感到震撼,不见则是遗憾。</p><p class="ql-block"> 经幡群的另一端有几座藏式毡房,显然是景区的精心布置。这样就形成了经幡区与毡房区两个小景点相互映衬。</p> <p class="ql-block"> 五月二十五日穿越羌塘无人区,近赏色林错,最大的收获是一日经历四季:无人区海拔在4500~5000之间,完成穿越得在高原草原行驰近300公里,耗时六个小时;近一天的时间中先是蓝天白云,继而乌云密布下起阵雨,然后天晴,然后又是飘雪、冰雹,还赶上一段沙尘……</p><p class="ql-block"> 缺氧、缺觉、缺热饭,走过来,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不进无人区,看不到无人世界原始的美;不长时间穿越无人区,感觉不到那里为什么是无人区——缺氧、缺绿、缺手机信号,真的没法呆。</p><p class="ql-block"> 没法呆实际上是我们内地人的感受。无人区也有放牧的牧人,还有牧人搭起的土坯房或藏包。他们从来不说享受孤独,孤独就是他们的生活。想一下没网络没网购就能多一点理解。</p> <p class="ql-block"> 几天来在羌塘无人区不断试错、一错再错,记住名的错有错愕错、色林错,二十六日又到了久负盛名的纳木错。</p><p class="ql-block"> 听过云飞的《纳木错情歌》,觉得这里是情调满满的地方,看过之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宝石蓝般的湖水,蓝的深不可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穿越羌塘无人区来到藏北。藏北那曲至丁青车程480公里,十小时左右。沿途大都穿行在4000公尺左右的山间。谷底草场已经变绿, 6000公尺左右的念青唐古拉山山顶依然是白雪皑皑……</p><p class="ql-block">农牧的藏人有不少还是喜欢独居,大山里间或碰见的各色民居总让人有神秘之感;但白色的帐篷咱莫误会,那是不请自到的挖虫草大军😃</p> <p class="ql-block"> 从丁青走317东行就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地界。到了这里自然就想起“跑马溜溜的山”,想起康巴汉子。</p><p class="ql-block">哪座山都有“一朵溜溜的云”,但康巴汉子难找。于是就相中了带康巴礼帽🎩的,但他们不骑马,反而开汽车,于是把带头盔骑摩托的骑士也当做现代康巴汉子</p> <p class="ql-block"> 从藏区深处飞来的雄鹰老是在新式藏寨上空盘旋,屋顶都统一变成红色可能让牠觉得走错了地方。</p> <p class="ql-block"> 车过德阳绵阳,直奔汉中关中;隧道不见尽头,乌云细雨秦岭。</p><p class="ql-block">六月一日,我乘坐的藏区穿越大巴返程路过秦岭,一路所见与藏区对比强烈:秦岭作为中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当然也属于名山大川,但与藏区的雪山比温柔了不少,特别是汉中绵阳一带,呈现明显的亚热带山区风光——六月初已经阴雨连绵。当然莫说秦岭太白山,更别说户外人又爱又怕的鳌太线。</p> <p class="ql-block">藏地的路又在手机屏幕里走了一遍,觉得有点像流水账。补救一下,放一个纳木错的视频,觉得是个变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