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内经》时代,写作“藏府”。“藏”经历了“臧-藏-臟-脏”的演变过程,如《汉书·艺文志》里写为“臧”。“脏”是近代以后所用的简化字。古中医用“藏”论述五脏六腑,是因其有“贮藏”之意,可体现五脏“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特点。现代中医使用“脏”,是文字演变和规范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为整理中医理论体系并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在教材编写等方面逐渐统一使用“脏”,后来便广泛沿用。</p><p class="ql-block">含义差异:“藏”不仅代表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更强调其贮藏精气的功能,还蕴含着中医整体观和藏象学说的内涵,即通过外在征象来推断内脏功能变化,是一个涉及生理、病理等多方面的功能系统概念。“脏”则更侧重于指具体的脏器,在现代语境中,容易与西医解剖学中的脏器概念相联系。虽然“脏”也包含对脏器功能的认识,但相较于“藏”,其对功能强调的意味稍弱。</p><p class="ql-block">与“腑”的关联差异:古文中“府”与“腑”常互通。“府”有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掌管财物文书的官、聚集之处等含义。古中医用“府”表示六腑,是取其“聚集”“汇聚”之意,如六腑汇聚水谷并进行消化排泄等。后来加“月”字旁成为“腑”,更明确地指向人体脏腑相关概念,专门用于表达人体的六腑,突出其作为人体脏器的属性。</p> <p class="ql-block"> 五脏六腑是后来文字简化版用的字。“藏”在中医中的原始用法。“藏”是古字,有两个读音:读cáng时,意为“藏匿、储存”,这与中医对内脏功能的认知直接相关——五脏(肝、心、脾、肺、肾)的核心功能是“贮藏精气”(如肝藏血、肾藏精),符合“藏”(cáng)的含义。读zàng时,是中医中专指内脏的特定读音,强调其作为“藏精气之所”的属性,因此古代中医文献中均用“五藏”,突出其“收藏”的功能特性。后来人们使用“脏”字专门用于表示“人体内脏”。随着汉字的发展,为了区分“藏”的多重含义(既表示“收藏”动作,又表示“内脏”器官),古人在“藏”的基础上分化出“脏”(zàng),明确其指向“人体内部器官”的含义,避免歧义。后代中医书籍中逐渐改用“五脏”,本质上是汉字规范化、具体化的结果,并非对原始理论的否定,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概念。二者在本质上,“藏”(zàng)是本源,“脏”是其衍生字,二者在中医语境中指向完全一致,都是对“贮藏精气的内脏”的称呼。因为汉语在语言文字的发展需求(明确含义、减少歧义),而非理论层面的变化,“五藏”与“五脏”只是写法不同,内涵完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 但从治疗疾病的方法上来说,就有了明显的区别?藏主要指是系统,脏指的是器官。每个系统有许多的器官。比如泌尿生殖系统,不仅仅指肾脏、脑垂体,还有膀胱。更有脑神经支配的性神经,以及睾丸附睾、前列腺、命门等等。是一系列的系统。而用藏则能够更加明确的表示该系统的功能。再比如:呼吸系统,不仅仅指肺、气管、支气管,喉咙,会厌,鼻腔等。在治疗上中医按照五行生克制约关系予以平衡,西医却是那儿病治那儿。中医绝不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而是系统调理。气血经络指人体器官的精密程度,有千丝万缕的经络链接沟通,在治疗疾病上难以用某个脏器来简单阐述。</p><p class="ql-block"> 藏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互利用的。不能简单的分割开。古中医治病都是利用五藏六府的关系来平衡阴阳五行的。阴阳平衡了,五行和顺了,疾病自然而然的就好了。所以,虽然看起来是简单的两个不同的字,但在治疗疾病的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