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孩子上初中后,我开始担心孩子不努力学习没有好的学上,给他讲道理说不过他,让他认真做作业,他不听我的,我感觉自己无力了。此时听说有心理培训课,我觉得应该让孩子、老公上课,都是他们的问题造成的。有一次老公被迫去上课,却给我和孩子交钱报了课,他认为我和孩子需要改变。课程的名字是父母智慧,钱既然交了,为了学点招数更好的对付孩子,我不得不去上课。</p><p class="ql-block">在课堂上学习才知道,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便会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我对孩子指责控制太多,由于我的一些行为不当,影响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有关。我开始给孩子、老公、我写阳光日记,弥补我们未曾满足的心理需要。</p><p class="ql-block">在课堂上又学习到,发生同样的事情,老公不觉得是问题,而我觉得有问题,不是老公不负责任,是我太担心焦虑了。引发我们情绪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们对这个事件的态度看法。比如我觉得孩子应该听父母的话;孩子和父母说话顶撞就是不孝顺;别人和我说话语气不好就是对我有意见等。我自己有很多以偏概全、糟糕至极、应该如此的局限性信念,让我产生情绪。我需要转变信念,转向积极正向的思维通道。比如意义转换,发生不如意的事情,先想到“好事情”,找到这个事情好处的理由,自己的情绪就转换了。比如,孩子不努力学习我好快乐,因为:促使我去学习成长,让我变的阳光快乐,活出我的健康快乐美好人生,孩子会因此更好。感恩孩子的不努力促进了我的成长。</p><p class="ql-block">通过学习,我还解决了自己深层次核心信念的问题。比如,我不够好,我不重要。这些负向的信念一旦被触发,就会引发我的情绪。当我产生情绪时,知道是自己的问题,立即用所学方法进行转化。当我把这些负向信念转成我是足够好的、我很重要时,我经常处于快乐包容的状态,外界的人因为我的快乐受感染,互动的效果很好,我和爱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孩子因我的快乐包容而踏实的做他想做的事,活他出他自己人生的主人。</p><p class="ql-block">我一人学习,家庭关系改变了,全家受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无求也帮”的心理助人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心理治疗时,治疗师是专家,对于心理问题拥有诊断的权利(力)和治疗的技能,是可以俯视求助者的;心理咨询时,咨询师不再强调自己的专家地位,与求助者是平等的,咨询效果因信任和互动而显现,咨询师平视求助者;心理服务时,被服务者是顾客,而顾客是上帝,此时的服务者得仰视被服务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医生出身,回想自己这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做心理治疗、做心理咨询、做心理服务,能深刻感受到在俯视、平视、仰视的转换中所带来的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实际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无求也帮”的心理助人模式,就是心理服务的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求也帮”的确切表达应该是:没有需求,创造需求,提供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注意,是“需求”而不是“需要”。两者的不同我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人上了年纪,比如像我这样已经奔六的人,都会多多少少有些老年病,因此都有每年至少一次查体的需要,但是真正做到的有多少呢?那些做不到的就是只有需要没有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商业广告,就是把大众的需要变成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人人都会在某个时间段表现出某些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还是有些夸张的话,我说“很多人只能感受到痛苦或让别人痛苦却意识不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更不了解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心理问题”一定说出了当下的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很多人”是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但是这“很多人”却没有接受心理帮助的需求,甚至连需要都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服务,第一步就是让这“很多人”意识到自己或自己周边的人已经有或者有可能有心理问题,然后产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并在必要的时候把需要变成需求,最终周到心理服务工作者面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最传统的就是面向大众的科普教育,比如讲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听心理讲座会听出一身毛病”,这话没有错,但正确的说法是:听心理讲座会让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听出自己有心理问题,会让那些心理不正常的人听出别人一身毛病而自己没有问题,会让那些心理健康的人听出自己曾经有过心理问题而且今后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和那些心理健康的人,可能就会产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和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凭着有限的经验,我个人觉得心理讲座,或诸如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各种心理教育,在面向大众的心理服务过程中至关重要,它能充分体现出心理助人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想说的是,包括心理讲座在内的心理服务,在其大力提倡和广泛普及的过程中一定会使得有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而不是相反,这并不奇怪,就像“医学越发达,疾病的种类会越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会越来越长”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