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品读苏东坡

王忠奇

<p class="ql-block">散文:品读苏东坡</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忠奇</p><p class="ql-block"> 千年前的月光,温柔地倾泻在他的竹杖芒鞋之上;大江翻涌的浪涛,细细打磨着他半生的词笔。苏东坡的一生,恰似一场穿越山河的浩荡远行,亦是一场在灵魂深处的艰辛自我泅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东坡的词,总让人顿觉天地辽阔无垠。一句“大江东去”,如同一股强劲的风,卷起赤壁千年的霜雪,唤醒了沉睡的岁月;一声“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满身风雨巧妙地化作竹外疏花般的从容。他的笔墨间,既有“明月几时有”对宇宙人生的深邃哲思,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至深深情。字字句句,宛如孤鸿踏雪,掠过宋词的云端,留下永恒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苏东坡的填词中,真切领略到他光明磊落、坦荡大气的襟怀。那些词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皆是他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受到他对世间万物的包容与豁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循着苏东坡的足迹,我深刻体会到他济世惠民的深厚情怀。无论是在杭州疏浚西湖,修筑苏堤,还是在密州抗旱救灾,他始终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为官为民的信念。他的每一步,都踏在为民谋利的道路上,每一个决策,都饱含着对百姓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还领略到苏东坡逆境求生的非凡本领,以及苦中作乐、乐在其中的超然境界。世人常感叹他命运多舛,却不知困厄恰恰是淬炼他性灵的熊熊炉火。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他放下文人的架子,躬耕于东坡,在荒江野水间细细品味生命的酸甜苦辣;贬谪儋州时,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煮苍耳为羹,采槟榔代墨,在那蛮烟瘴雨之地,硬是开辟出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桃源。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并非故作豁达,而是他将苦难化作砚中墨,在人生的断壁残垣上,书写出灿烂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坡的可爱,在于他始终对生活充满热爱,活得热气腾腾。夜游承天寺时,他与张怀民欣然相约,一同踏月赏景;泛舟赤壁时,他与友人开怀畅饮,分食斗酒。即便垂暮之年被贬至荒远之地,仍不忘头戴椰冠遮阳,还笑着调侃“东坡笠屐图”定会流传后世。这种天真烂漫,让他的灵魂永远像春溪活水般清澈灵动,不断涤荡着浊世的尘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苏东坡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我懂得了无论一个人的一生如何跌宕起伏,这些经历实则是诗词创作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源泉,更是思想与灵魂得以升华的必经之路。正是那些顺境与逆境,欢笑与泪水,才造就了他笔下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才让他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千年后的今天,再读东坡,恍惚间,仿佛看见一叶小舟从历史浩渺的烟波中缓缓驶来。舟上之人,手持竹杖轻敲山石,脚踏芒鞋踏浪而行,将人世的沉沉浮浮,都化作满江的风月。他的精神,从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就如同他笔下那滔滔不绝的江声,永远在时光的深处,奔腾不息,诉说着永恒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