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书林:《废都》

风清杨

<p class="ql-block">在网络直播间里买回来一本据说是一字不删的《废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废都》是陕西作家贾平凹创作的长篇小说,1993首次发表。这部作品因为有大量的“性”描写而饱受争议,并在国内遭禁16年。但墙内开花墙外开,《废都》却在外国赢得声誉,1997年,贾平凹凭《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被禁16年之后,《废都》2009年再度出版。1993年,《废都》刚出版的时候我就读完了此书。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已经三十年过去了。我收到的这本《废都》号称是一字不删的原本,大32开精装本。由新加坡联合出版社出版,2020年12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不过,这本《废都》虽然注明是新加坡出版,但一看就是盗版书。大略翻了翻书的内页,所谓原版被删除的文字部分采用红色字体,非常显眼。原本想退货,又一想,“一字不删”的全本《废都》无论真假,都是“另类”的一种书籍,也算是一个纪念保存吧。读过《废都》的朋友们都知道,《废都》文本中除了有大量的“香艳”文字以外,还有标注“此处删去XXXX”字等。前几年,我在某读书平台上看见过有热心的读者发布过《废都》删去的文字,发布者信誓旦旦的说是《废都》原本。家里刚好有收藏的一本《废都》,我把发布者发布在网络上的某一段文字如填空似的填入《废都》某段方框删节处,竟然一字不差,让人不得不信这就是《废都》中删去的文字。而这本一字不删的《废都》红色标注文字和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文字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废都》中最吸引读者的就是书中大量的“性”描写,饱受争议的也是书中大段的“性”描写,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心最是复杂,正如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他的所著《白夜行》中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span>,披着道德外衣的正人君子们对文学作品中的所谓性描写大加指责,其实私下拿着放大镜比任何人都仔细的看着书中的这些性描写。其实,那位作家都不会闲的无事生非,只靠作品中写“性”来哗众取宠。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是经过了作家的精心构思才诞生的。《废都》中的性描写也是为了塑造人物的性格的多样性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更好的体现人物“颓废”的状态,自然有他的道理,我认为无可厚非。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金学大家王汝梅先生说的非常精辟,他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书中的性描写,服从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为了表现人物心理,作者把灵与肉、欲与情、心理与生理的多重形态、多重比重写的多姿多彩,不掩盖不回避,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的特色贡献。”</span> 所以,以书中有性描写来评判《废都》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废都》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的“废都”景观。首先,书中的许多情节有《金瓶梅》的影子,比如《废都》第十章,庄之蝶、孟云房、唐宛儿等几人在“求缺屋”讲故事罚酒的情节就和《金瓶梅》讲笑话罚酒的情节一样,又如第十五章柳月偷看庄志蝶和唐宛儿做爱的情节就借鉴了《金瓶梅》第二十八回“陈经济弄一得双,潘金莲热心冷面”的故事。其次,小说还较多地运用了象征及拟人的手法,是小说的一个艺术特点。比如小说刚开始出现的四个太阳、孟云房的算命猜字等等都代表着一定的寓意。两个关系是“死死的朋友”在杨贵妃的坟茔上取了土壤长出了一枝不知名的奇花,并开出了极尽娇美的四朵花,分别是红色、黄色、白色、紫色。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才恍然大悟,四朵娇美的花朵应该分别是热情似火的唐宛儿、黄色是众多色彩中最温暖的色,给人愉快,辉煌,温暖,代表着爱而不得的夏捷。白色代表纯洁,象征着圣洁优雅为爱毁容的阿灿,紫色代表着高贵、权威、深刻、神秘、浪漫的柳月等等,又比如书中收破烂随口就能说顺口溜的老汉、一半清醒一半糊涂的牛月清老娘,会思考哲学的奶牛等等都代表着一定的寓意。记得张爱玲在她的《红楼梦魇·自序》中谈到自己读《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一些感想,进而写道:<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红楼梦》。”</span>在我看来,《废都》是贾平凹深刻的领悟了《金瓶梅》的精髓从而创作的一部作品。</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期,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每一个人都身不由己的被社会巨大的变革裹挟着不知道向那里去,使得当时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倾斜甚至是断裂。人们迷茫困惑,从而产生了种种的社会乱像,《废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其次,小说在刻画人物精神困境之外,对社会市井生活有着意味深长的描绘,使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正如小说中的一首打油诗所反映的一样,<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类人是公仆,高高在上享清福。 二类人作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三类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四类人来租赁,坐在家里拿利润。五类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六类人手术刀,腰里揣满红纸包。七类人当演员,扭扭屁股就赚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岔五解个馋。九类人为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十类人主人翁,老老实实学雷锋”</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这首打油诗一定是感同身受。《废都》以庄之</span>蝶打官司为伏线,串联起各个阶层的人轮番上阵,演绎着他们的故事。尤其是主人公庄之蝶虽为名人,但内心非常空虚,在几个女人之间周旋,可以说是见一个爱一个,他只有不断的追逐着女人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其内心的那份苦涩颓废和寂寞、失落始终如同鬼魅般环绕在他的周围。书的结尾处,他在迷茫痛苦中毁灭。庄之蝶是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这样的一个名人私下的生活却非常糜烂,这也是读者不能接受的原因之一。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名人如庄之蝶之类有社会地位的人应该是正人君子,其实读者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品,我相信你会理解其中的味道。有些事,只可会意不可言传,贾平凹不过是把庄之蝶之类私下的龌龊事摆在了桌面上罢了。</p><p class="ql-block"><br></p> 坦率的说,三十年前读《废都》是为了追逐书中那些香艳的文字,三十年后再读《废都》,领会的是书中人物的空虚和缥缈。人生一世,谁又能逃脱这个规律呢?《废都》是我们人生的放大版,只不过谁都不愿意承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