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律·题通海三圣宫清代木雕格子门》</p><p class="ql-block">神工雕就六扇龙,刀笔精微溯汉风。</p><p class="ql-block">关羽神姿刀挑月,云长义胆马踏虹。</p><p class="ql-block">三重景透玲珑意,九曲功藏造化功。</p><p class="ql-block">百载沧桑凝古韵,名邦礼乐匠心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通海三圣宫格子门建造过程及历史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通海三圣宫的木雕格子门是清代未期滇南木雕艺术巅峰之作,由高应美历时17年创作完成。该作品融合历史典故与宗教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木雕技艺的极高水准。</p><p class="ql-block">一、建造过程</p><p class="ql-block"> 高应美(又名高一美)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开始雕刻这六扇木雕格子门,历时17年完成。采用整块云南文山毛椿木制作,单扇高3.2米、宽0.6米,运用三至五层镂空技法雕刻151个人物、18匹战马、15条龙等形象,并辅以竹叶诗文装饰。雕刻过程中需精准控制木料损耗,每完成一段雕刻需用木渣兑换银两或黄金作为报酬。</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1.艺术价值:木雕融合历史典故(《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水浒传》等)、神话传说及佛道儒三教元素,展现了滇南木雕技艺的巅峰水平,被学界称为“海内第一木雕”。 </p><p class="ql-block">2.宗教与历史融合:反映了明清时期滇南宗教文化交融特征,木雕中既有儒家的仁义理念、道教的仙风道骨,也蕴含佛教的慈悲精神。</p><p class="ql-block">3.文物保护:现存建筑群保留了清初至清末的营造特征,木雕部分采用布帘遮盖和玻璃防护双重保护措施,是研究清末雕刻艺术与文学传播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4.传说与象征:当地传说此门由搁浅古船演变而来,船形建筑与双溪环绕的环境意象,呼应了古代港口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