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回车巷,追忆“将相和”

水中月亮

<p class="ql-block">昵 称:水中月亮</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980107</p><p class="ql-block">课文名称:《将相和》</p><p class="ql-block">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课</p> <p class="ql-block">踏入邯郸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仿若推开厚重时光之门,三千年历史风云裹挟着文化醇香扑面而来。这条仅540米的街巷,恰似一部浓缩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古城沧桑。课本里蔺相如顾全大局、回车避让廉颇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岁月虽已模糊当年痕迹,可这条狭窄的回车巷,仍能让人忆起“将相和”的千古佳话,感受到那份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它位于邯郸市城内中街,呈东西走向,巷宽仅2.3米,不过古代一车之距,巷深却延伸至约300余米。战国时期,赵上卿蔺相如在此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明朝进士卢龙云有诗云:</p><p class="ql-block">国事艰危里,君心属望初。</p><p class="ql-block">抗秦堪拔剑,全赵且回车。</p><p class="ql-block">虎斗谁争长,鹰扬计未疏。</p><p class="ql-block">列侯多策士,谁更似相如。</p> <p class="ql-block">进入街区不远,就是重建的邯山书院。这座邯郸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57年间培养出无数生员和童生;1902年变身为"洋学堂"后,又培育出大批近代知识分子。如今在原址恢复重建的邯山书院,将设立"邯郸文化教育博览馆",成为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活化石。站在书院天井中,我仿佛听见百年前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感受到邯郸文脉的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沿着街区漫步,不远处便是平原君府。平原君楼曾是赵国的第一高楼,重建后的它,处处彰显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联想“槃散行汲”“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窃符救赵”“君子之交”等众多成语典故皆出于此,让人不禁感叹这里真是人才辈出之地。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勇气。如今的平原君楼,成为回车巷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座清代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邯郸行宫。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南逃。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他们回鸾途中,邯郸行宫成为了慈禧太后的行宫之一。这座典型的北方复式四合院,前院是接待朝拜、奏请、议事的地方,后院房前植有腊梅,环境幽静,是休憩的好去处。如今,这里已变身为丛台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在街区中穿梭,明清时期名享百里的“二和协酱菜”旧址也不容错过。当年,“二和协”高门台、大门面,掌柜韩福禄精心经营,酱菜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被人们称为邯郸的“六必居”。三乡五里的人进城,必定会到这里买两篓酱菜,打二斤面酱,称点油盐酱醋。虽然如今已不见当年店铺的热闹景象,但那段辉煌的历史却被人们铭记。</p> <p class="ql-block">而王老德旧宅老门头,则是民国建筑的代表。它位于串城街核心保护范围,是内街西侧唯一保持完整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的标志性门楼。双坡顶外门临街,上面的木雕花保存完好,每一处雕刻都栩栩如生,展现着工匠们精湛的技艺。走进门楼,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民国时期这里的生活场景,感受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人文风情。</p> <p class="ql-block">站在回车巷巷口,望着那略显斑驳的碑亭,亭下镶嵌的“回车巷碑”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却依然倔强地诉说着那段历史。想象着当年蔺相如的大度与廉颇的知错能改,他们为了国家利益摒弃个人恩怨,这种胸怀与气魄,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震撼着每一个前来探访的人。历史上,这里不仅是蔺相如与廉颇"狭路相逢"的地点,更是赵国政治中心南门内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张国彦谏议坊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在大明王朝,建造谏议坊是为了表彰言官的功绩,全国仅有两座这样的青石牌坊。张国彦谏议坊历经五百年的风雨,最终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中。然而,2021年在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中,出土的青石建筑构件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回顾这段历史。站在遗址旁,想象着当年谏议坊的雄伟壮观,它不仅是对言官功绩的表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敢于直言进谏、坚守正义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原市法院旧址,这里曾是清朝最后一位进士李景濂的故居。故居两进四合院落并列式布局,大门外方内拱,玄关影壁,沿街建筑风格采用西式的简柱分隔加上中式确口门窗等,大门正中塑有红色五角星,极具时代特点。走进屋内,以同时代的简单家具为背景,各种历史资料,包括简介、照片、塑像、著作、手稿、书信、字画、生活用品等,全方位分门别类地展示着李景濂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河北银行旧址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这是一座传统的冀南民居院落,屋顶、檐口、门窗、过梁等细部构件都十分精致,且保存完好。30年代初,这里是河北银行的所在地,邯郸解放初期,又作为邯郸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办公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站在院落中,抚摸着古老的建筑,仿佛能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街区北侧的南门里天主教堂,与周围的古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座建于2006年9月的耶稣圣心堂,坐东面西,东西长42米,南北宽20米,总建筑面积880平方米。教堂楼顶十字架塔高30米,整体为钢架结构歌德式建筑。它的出现,为街区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展现了不同文化在邯郸这片土地上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在街区的南段,恢复后的万宾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用彩色砖瓦盖起的二层小楼,门楼高大,三面小楼环合。夜幕降临之时,灯火辉煌,颇有雄伟大气的风范。曾经,它是邯郸民国时期最好的酒楼,见证了无数的宴会与欢聚。如今,这里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传承革命精神、服务人民群众之所。</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每一步都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三千年来,邯郸城池多次叠压,战国时的赵都邯郸城,如今已深埋于地表之下6至11米处,但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位置却一直是城址中的南北轴线,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元好问在《过邯郸》中写道:</p><p class="ql-block">富贵荣华一叹嗟,依然梦里说韶华。</p><p class="ql-block">千年几度山河改,空指遗台是赵家。</p><p class="ql-block">诗中的沧桑之感,在这片街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走出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迎面是邯郸摩登的高楼大厦。那座新修的门楼如同一道时光之门,将历史与现代分隔又连接。回望这条浓缩了邯郸三千年文明的小巷,我忽然明白:回车巷的故事不仅是蔺相如与廉颇的将相和,更是邯郸城与中华文明的不解之缘。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历史的智慧,每一条街巷都流淌着文化的血脉。邯郸的魅力,正藏在这古今交融的街巷之间,等待每一位来访者细细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