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蜕 变</p><p class="ql-block">广汉打造出的火车主题街区 </p><p class="ql-block"> 唤起了老广汉人的乡愁记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文/图 唐 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一个朋友聚会上,朋友们聊起了乡愁记忆,一位朋友看了我在《德阳日报》上写的《黑塔街,老广汉的乡愁记忆》,又推荐我去广汉老火车站看看,他说5号仓库原火车站信号厂有一个咱广汉版的成都“东郊记忆”,那个老铁路小区如今已经变身为网红打卡地了,每天都有不少人前去打卡拍照。当时我没咋在意。</p><p class="ql-block"> 后来,也不只一两位朋友向我推荐这个地方,大家都说值得一去。出于好奇,我打算抽时间去看看,也想找找曾经的记忆,毕竟,广汉老火车站是广汉人曾经远出选择的唯一交通。虽然如今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但它依然沉载着历史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周末,天气晴朗,我没有邀约,一个人骑车前往位于城西的老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早已忍不住想去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我住在市中心,骑车𣎴到二十分钟,我就到了老火车站广场。映入眼帘的是已经荒废许久的站前广场,周边停放着不少汽车,曾经的人声鼎沸如今已经消失得无踪。广场成了临时停车场。只有那一枚铁路路徽还高高地悬挂在墙上。火车站售票处、候车室、车站公安派出所都已经关闭。我环顾四周,只有广场右片区才能通行。于是,只有向右去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还有点点印象,火车站右边是工厂、厂库和更大面积的铁路家属区,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房棚户区,经过岁月的风霜,这里给我的印象就是脏乱差。雨后的泥泞,道路的坑洼,简直让人难已下足。然而今天,环境整洁,道路平坦,米白色的墙面换然一新,炒油铺路,整洁宽敞。这那里是我印象中棚户区?这火车站家属区怎么就变成了这么漂亮?</p><p class="ql-block"> 我问了问路边还在施工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这是政府的民生工程,老旧小区的改造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下一步就要改造火车站广场左边。哦,那哪个网红打卡地在哪呢?他告诉我,你沿街道向北再走,在站北再往右有一条宽巷子,还有一个小区广场就是。</p><p class="ql-block"> 我道别师傅,往他指引的方向前行。一路上的风景,犹如身在电影的画面中一般。这里是那么的宁静安祥,路旁的老树发着新芽,树下的老人们在乖凉聊天,小狗小猫依偎在脚旁,花园里盛开一样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我下车和老人们聊起了天,老人们在这里都生活了好几十年。他们激动地说:“真没有想到,我们能看到今天这番模样”。一个有文化的老人告诉我,我还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我们这个被遗忘的生锈了的铁轨,一个从交通枢纽到城市褶皱,还会另辟蹊径,换发青春。 </p><p class="ql-block"> 他说,老火车站的故事,要从广汉人鞋底的泥泞说起。上世纪60年代,当第一列火车驶入广汉站,这里便成了一代人“看世界”的起点——背着帆布包的学子在候车室啃着馒头等绿皮车,提着竹筐的商贩在月台叫卖土特产,铁路家属院里的孩子总在铁轨旁追逐着火车尾气。但随着新交通枢纽的崛起,老站像一枚褪色的邮票,被夹进城市发展的册页里:站前广场成了露天停车场,生锈的信号灯在风雨中摇晃,六七十年代的棚户区积水成洼,连墙角的青苔都写满“被遗忘”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以前下雨出门得踮着脚,裤脚准沾泥。”在广场边纳凉的李大爷指着翻新的炒油路感慨,“你看现在这米白色的墙,亮堂得能照见人影。”曾经让居民皱眉的“脏乱差”,如今被政府的民生改造工程熨烫平整:雨污管网下地,智能监控上岗,健身器材在小广场排列整齐,连路灯都换成了复古的铁路信号灯造型。看得出,老人们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带劲啊! </p><p class="ql-block"> 这时,成群结伴的小姐姐从巷口出来,身后还跟着摄影师,她们与我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我告辞了老人们,很快就拐进了这条宽巷。</p><p class="ql-block"> 沿着站北小区的宽巷子往里走,时光突然打了个旋——红砖墙上嵌着“广汉站”的老式站牌,锈迹斑斑的火车头模型昂首而立,白色的站台牌坊刻着“现在→过去”的箭头。最妙的是那段用枕木和铁轨铺成的步道,每一步都像踩在旧时光的琴键上,发出“咚咚”的回响。穿汉服的姑娘在火车头前转圈,戴鸭舌帽的老人对着“火车票”造型的打卡点眯眼微笑,连墙角的配电箱都被画上了火车涂鸦,工业风与文艺感在这里撞了个满怀。</p><p class="ql-block"> 红砖墙上的老式站牌让人流连忘返,复古火车头模型,白白的站台牌坊,象征火车票的“现在一一过去”让我陷入沉思。这里有我们的过去,有我们的青春。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穿越时代的休闲步道...... </p><p class="ql-block"> 走进雒城街道西湖社区的站北小区,仿佛穿越回旧时光里的铁路岁月,这个有着60余年历史的铁路家属院,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焕发新生,不仅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更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潮时代”主题街区,让人无不感叹!</p><p class="ql-block"> 难怪大家如此卖力的给我推荐,这个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广汉火车站,不就是广汉版成都的”东郊记忆”?!</p><p class="ql-block"> 更为惊叹的是这个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社区,曾长期面临“三无”困境,2023年广汉政府启动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彻底改变了这里的旧日面貌,政府花大力气铺设雨污管网,安装智能监控、路灯、健身设施,新增消防设施,平整路面、翻新墙面,还改造了停车场,才把站北小区打造成了如今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最让居民惊喜的是,闲置多年的3000平米荒地,变身“铁路记忆”口袋公园,成了工业主题街区,也成了广汉的又一个网红打卡地,真的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我望着墙上光影穿过的隧道,仿佛一列火车正从过去驶向未来,载着乡愁,也载着新的故事站北小区的蜕变,像一场关于“如何与过去和解”的城市实验。政府没有推倒重来,而是把铁轨、信号灯、老仓库当作“记忆锚点”,在保留工业肌理的基础上注入新生活——就像给老火车头装上新能源引擎。</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街区的火车头模型亮起暖黄的灯光。几个孩子在铁轨步道上追逐,他们的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也让墙上的铁路路徽在夜色中微微发亮。这或许就是城市更新的意义:不是抹去皱纹,而是给岁月以体面,让每个走过这里的人都能听见——锈轨之下,时光仍在生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唐鸣,又名风筝,四川广汉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广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做过报刊文艺副刊编辑、记者,现任《美篇》栏目主持人、《今日头条》首发创作者、作家联盟《西部作家村》编委。</p><p class="ql-block"> 有小说、诗歌、散文、民间文学、纪实文学、摄影等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并有获奖。</p><p class="ql-block"> 从小喜欢舞文弄墨,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总认为做一个作家有什么了不起。几十年来,一直努力地默默地笔耕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