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故事037——千古贤后长孙氏

上善若水陶光葆

<p class="ql-block"> 千古贤后长孙氏(上)</p><p class="ql-block"> 长孙氏(601-636年),无正名,小字观音婢,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美誉的女性。她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的同父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母亲。长孙氏以其贤德、智慧和宽厚,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皇后之一。长孙皇后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史书记载她姿容秀丽,神采奕奕,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她是绝世美女,并且有“闭月羞花之容”的美誉。这种描述表明,长孙皇后的美貌不仅限于外表,更有一种内在的气质和魅力。</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隋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此时长孙氏年仅八岁。其父长孙晟作为隋朝名将,以“一箭双雕”之誉著称,长期负责隋与突厥的外交军事事务,曾使计分化突厥,对突厥分裂有极大贡献。突厥之内,对长孙晟非常敬畏,听闻他的弓声,认为是霹雳,见到他骑马,认为是闪电。长孙氏是家里老么,有两个哥哥,分别是长孙安业和长孙无忌。父亲长孙晟去世后,家道中落,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为了独霸家产,将弟弟妹妹赶出家门。当时长孙氏年纪尚小,失去依靠,和母亲高氏(长孙晟继室)以及哥哥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 无奈之下,母亲高氏只好带着他们兄妹二人投奔娘家。幸运的是,舅舅高士廉对待他们如同亲生儿女,让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才使他们免于流落之苦,在舅舅家得到了庇护和照顾。高士廉出身北齐皇族,祖父为北齐清河王高岳,父亲封安乐王,家族文化底蕴深厚。高士廉亲自教导兄妹二人读书,长孙皇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奠定了深厚的文史修养与礼仪观念。高氏家族“门传钟鼎,家世山河”,其严谨门风深刻影响了长孙氏的德行养成,为其日后母仪天下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高士廉极为赏识李世民的政治潜力,主动促成甥女与李家的联姻。父丧期满后,十三岁的长孙氏,便在这豆蔻之年与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婚后,长孙氏曾归宁于永兴里,舅父高士廉的妾室张氏在长孙氏住的房舍外面看见了一匹大马,此马高二丈,鞍勒都在,张氏惊惧,将此事告知高士廉。高士廉请人占卜,得“坤载万物”之吉兆,预示其“贵不可言”的未来,侧面印证高士廉的政治眼光。</p><p class="ql-block"> 若无高士廉收留,长孙兄妹可能流离失所。舅父的庇护不仅保障其生存,更通过联姻将二人命运与李唐王朝紧密结合。长孙无忌凭借高家教育成为李世民心腹谋臣,长孙氏则凭借学识与德行成为贞观朝后宫典范。舅父的栽培间接助力李世民夺嫡成功。</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长孙氏在管理家庭事务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期间,她发挥了关键作用。她不仅管理好内宅,还接济当地的穷困百姓,认真听取百姓的难处,并及时伸出援手,广结善缘。她的善行不仅帮助了很多人,也在太原当地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力对李家的势力拓展有着积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嫁入李府,成为唐国公李渊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的妻子。幼年失去父亲,多年寄人篱下的长孙氏,终于有了自己和爱人的小窝。面对文武双全的丈夫,她心中满溢幸福,与李世民过着甜蜜的小日子。但婚后,同父异母的兄长并未后悔之前的行为,长孙氏只能以舅舅的家为娘家,每次归宁都前往高府,她对舅父的养育之恩满怀感激。即便如此,没有真正娘家的遗憾仍无法弥补。在李家这个大家庭里,年纪尚小的她悉心孝敬公婆。</p><p class="ql-block"> 当这对小夫妻还在享受甜蜜生活时,世界格局发生改变,朝代迅速走向终结。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可汗围困在山西代县,新婚的李世民开始崭露头角,军事天分得以展现。而长孙氏则尝到了丈夫在外出生入死、命悬一线,自己只能苦等消息、彻夜难眠的痛苦滋味。期间子女的诞生给夫妻俩带来了不少喜悦。当长孙氏在太原附近出资修建了玄中寺,并于寺中聆听钟声时,李唐家的声望和长孙氏的仁德也随着仁寺钟声传扬,平和的在太原郡百姓心中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留守太原。李世民随父亲来到山西太原,长孙氏也跟随丈夫前往。在太原,李世民开始扩大兵力,投入争夺天下的大业。李世民乐于冒险,常在战斗中表现勇敢。李渊起兵后,李世民统率右三路军,与大哥建成所率的左军一起作战,一路连克强敌,于当年十一月攻克长安。在此期间,长孙氏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经历着战争带来的不安与动荡。</p><p class="ql-block"> 占领长安后,李渊奉代王杨侑为隋帝,改当年年号为义宁。十一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次年三月初九改封赵国公。长孙氏随丈夫李世民先后被封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义宁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受禅登基为帝,国号唐,改元武德。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秦王,长孙氏亦随之受册为秦王妃。</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武德二年(619年)末,因刘文静事件,唐高祖冰封秦王。只因内外战事不断,唐廷必须仰仗秦王武功,不得不在每次战事吃紧时,一次复一次地启用李世民,而事平之后对战功越发显赫的李世民猜忌更重。 武德末期,皇帝猜忌日重,太子、齐王日渐紧逼,李世民的处境更加艰难。在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杨文干事件,秦府与太子、齐王两败俱伤之后,双方争斗进入白热化。</p><p class="ql-block"> 同年七月突厥再度寇边,情势危急,太子齐王与多数大臣纷纷赞同迁都,唯独李世民直谏,认为夷狄之患不足为惧,请求出征讨伐突厥。高祖听从了他的请求,但是太子与后宫妃嫔却乘机进谗言诬陷李世民谋掌兵权以篡位。 高祖再起疑心。之后高祖在城南狩猎,太子将一烈性胡马授予秦王妄图摔死秦王,秦王驯马后完好无伤答以“死生有命”,太子借机令后宫妃嫔妄言“天命”诬陷秦王。高祖大怒,但碍于边境不宁,缺不了李世民这军事奇才,不得不按下此事。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太子于东宫设宴欲用毒酒加害李世民,不成。又和齐王策划在昆明池暗杀李世民,并乘机逼宫。幸得率更丞王晊得知阴谋并将此事告知李世民。</p><p class="ql-block"> 面对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联合后宫妃嫔频繁诬陷李世民的局面,长孙氏主动出入宫廷,通过“孝事高祖,恭顺妃嫔”的方式缓和冲突。她以谦恭态度争取后宫支持,为秦王府建立隐形盟友网络,部分抵消了太子集团的谗言影响。在尚书右仆射萧瑀、太子少保李纲等重臣的协助下,长孙氏与房玄龄等秦王府僚属共同构建政治防线。这一策略延缓了高祖李渊对李世民的制裁,为秦王府争取了应对危机的时间。经过一系列的事件,持续加剧着秦王府与东宫间的矛盾。秦王妃长孙氏没有放弃弥缝调和。然而面对丈夫及其部属遭遇的不公和打击,长孙氏越发警醒地意识到摆脱困境的紧迫感。此时的秦王妃长孙氏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站在丈夫身后,和胞兄长孙无忌及房玄龄等秦王府僚共同给予丈夫毫无保留的支持。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金星再次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当高祖将傅奕密奏“秦王当拥有天下”告知李世民, 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李世民下定了决心。</p><p class="ql-block">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前一天,唐高祖李渊召见了李世民,可能已经掌握了李世民准备造反的证据。在这种危急关头,长孙氏建议李世民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密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这一策略使得李渊决定第二天对质,同时也让李建成提前行动,从而落入了李世民的圈套。</p><p class="ql-block">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领秦王府八百将士在玄武门设伏。通常站在丈夫身后的长孙氏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丈夫身旁,从容勉励将士。此时,王妃一改平日柔婉形象,亲赴前线为李世民的将士鼓舞士气,与兄长长孙无忌共同激励军队,显著提升部队战斗力,助力李世民成功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将士们无不感激秦王妃的亲自慰勉,因此更奋发无畏。 妻子无所畏惧地生死相随不离不弃,更激励着丈夫李世民。</p><p class="ql-block"> 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完胜而告终。三天后的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氏随之成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并在登基后十三天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长孙氏在家庭稳定、政治支持和形象塑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贤德和智慧无疑对李世民的成功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p><p class="ql-block"> 玄武门之变后的秦王妃长孙氏不仅成功地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成为了皇后,而且在政治、家庭和个人品质等方面都展现了卓越的能力和深远的影响。她的智慧、勇气和贤德,使她成为唐代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女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