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记忆_四川游·丹巴·藏寨·美人谷

老guo

<p class="ql-block">  丹巴县,四川省甘孜州辖县,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东大门。</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甲居藏寨、墨尔多神山、中路石棺墓群、莫斯卡格萨尔石刻、党岭自然风光,东谷天然盆景、中路、梭坡古碉群以及极富传奇的十三角古碉等旅游资源在县域内争相辉映,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承接点和主要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沿途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丹巴,秦王朝时期,县境域为蜀郡边徼;汉属西羌,隋为嘉良夷;唐属羁糜金川州,隶剑南节度使管辖;宋仍置东西嘉良州;元代分别属威、茂二州下辖;明代,属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控制范围;清代隶属打箭炉厅,基本形成以后设置县治境域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丹巴县,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是藏、汉、羌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区。</p> <p class="ql-block">  山间,白云如龙欲飞天,山坡小院一方,静谧如初,岁月悠悠,尽在此间。山峦绿树梯田构成一幅田园风光的独特画卷。‌‌</p> <p class="ql-block">  丹巴素有“千碉之国”、“东方金字塔”的美称,在古碉建筑最辉煌的时期,有3000余座碉楼耸立在丹巴境内,其建筑年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丹巴目前现存古碉562座。</p> <p class="ql-block">  梭坡古碉群,距县城5公里,也是古东女王的故乡,也是东女王的遗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梭坡是整个丹巴、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存留古石碉楼最多和最密集的地方,全乡共有175座之多,其中一座为已有600多年历史的13角碉。</p><p class="ql-block"> 感受女国遗风、观赏古石碉楼碉楼就自然成了到梭坡的首要目的。</p> <p class="ql-block">  丹巴古碉形式多样,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尤以四角碉为最,古碉高30米左右,最高的达60余米。</p><p class="ql-block"> 从功能分类看,大致可分为家碉和寨碉两类,家碉以户为单位,依房而建;寨碉以村或部落为单位,一般建于道路要塞、山梁高处。寨碉又根据其作用可分为烽火碉、要隘碉、界碉、风水碉和战碉等。</p> <p class="ql-block">  丹巴古碉群虽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但座座高碉依然凌空屹立,丝毫磨灭不了它那顶天立地的雄浑大气,与藏寨、古树交相辉映,形成世界独有的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寨距县城约8公里,2001年这里还没开发成旅游景区,一条窄窄的盘山小路蜿蜒而上,从山下到藏寨,垂直高度约一千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坐在中巴车上,山外一侧靠窗座位往下看,车辆底部没有路,只看得到万丈悬崖,悬崖下是河谷。一个团友吓得不敢坐,连忙换到靠山那侧来坐。但这是盘山路啊,都是回头弯,在车上无论坐那侧,都会靠悬崖的。</p><p class="ql-block"> 幸亏那时候没有多少车,一路上根本没有会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寨,2016年9月,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p> <p class="ql-block">  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悬崖上,或在河坝绿茵间,不时炊烟袅袅、烟云缭绕,与充满灵气的山谷、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将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展示在人们眼前,以一种艺术品的形态存在世间。</p> <p class="ql-block">  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寨是独特的藏式楼房建筑,一户人家住一幢寨楼。一般寨楼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依相偎,有的远离群楼,孑然独立。</p><p class="ql-block"> 寨楼占地约200平方米,高15余米,石木结构。甲居藏房的现存形式,完整地保存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如使用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技术,保持传统而古朴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虽然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在局部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一点也没有影响其传统风格和后代藏族风韵。</p> <p class="ql-block">  藏居旁一棵梨树,硕果满枝头。主人对我们说,随便摘来吃,不会收钱的。</p> <p class="ql-block">  甲居民居的木质构架部分和屋檐均为红色,在二层以上的墙体刷白色或墙体原色与白色相间。</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物外形犹如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颂经姿态。</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节前夕,寨房主人们依照传统习俗,以当地的“白泥巴”为主要原料,通过配方煎制成白色染料,精心涂染寨楼墙面,使整个藏寨披上洁白的盛装。</p> <p class="ql-block">  藏居底屋均为家畜圈,其上依次为锅庄室、储藏室、居室、经堂及角楼(家碉),其中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天大阳台。</p><p class="ql-block"> 房体的外墙多以白色、褐色与黑色圈涂成条纹,并绘以日、月、星辰和宗教图案,显示出美丽而整洁的外观。</p> <p class="ql-block">  苹果结满枝头却没有人摘,交通落后导致农产品运不出去,很多果子自然掉落地上。</p> <p class="ql-block">  黄澄澄的梨子同样没人摘</p> <p class="ql-block">  东谷天然盆景位于丹巴县城西南二十一公里的东谷乡境内,其间牦牛河水潺潺,清澈明亮,植被保存完好、品种繁多、林海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奇峰异石如林,沟壑纵横、石笋林立、别具一格;陡水岩飞瀑雷鸣。山间有众多海子、谷底热水塘温泉蒸气氤氲。</p><p class="ql-block"> 神奇的景色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犹如人间仙境;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迹。 </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丹巴途经此地见风光不凡,赞叹称此地为“天然盆景”。 </p><p class="ql-block"> 丹巴出美人,这里的女孩子大多不施粉黛,丽质天成,凝脂盘的肌肤和健美颀长的身材,无一不体现出丹巴美人的天然原质。巴底乡邛山村的美人最为著名,这里被称为"美人谷",</p><p class="ql-block"> 邛山村由无数漂亮整洁的藏寨相连而成,整个山谷不仅美人漂亮,山谷美景更漂亮。</p> <p class="ql-block">  红石滩,美人谷深处,高低错落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红石头,犹如仙女撒下的红玫瑰散落山涧,点缀出一片片红的灿烂。</p> <p class="ql-block">  这些红石头色泽如丹、无论大小都呈艳丽的铁锈红,在阳光的折射下,鲜艳红石头在溪流间、灌木丛中十分耀眼,一旦遇上雨雪冲刷,红石就会变得鲜艳如血,灿若云霞。</p><p class="ql-block"> 植物学家说,红石是红色藓类生物附着在石头生长而成的产物;地质学家说,是这里的石块因特殊地形及气候原因,某种矿物质含量过高所致。</p> <p class="ql-block">  雅拉雪山,藏语全称为“夏学雅拉嘎波”(意为东方白牦牛山),海拔5884米,山顶终年积雪,云雾缭绕,是康巴地区一座著名的神山。</p> <p class="ql-block">  神山的周围,分布着大小数条沟壑,风光秀丽,山里有很多的温泉,绝大多数是“贝鲁扎那”,意为“伏藏的温泉”。</p><p class="ql-block"> 传说如果能在泉水中洗浴,可以迅速消除身上深重的业障,因此,亚拉神山也成为了喇嘛修行的圣地,千百年来,无数高僧大德曾在山里闭关,留下了数百个闭关洞。</p> <p class="ql-block">  采风的团友</p> <p class="ql-block">  丹巴美人,服务员为我们表演节目。</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司机师傅</p> <p class="ql-block">  导游帅哥</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过去了,希望师傅和帅哥身体健健康康,事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  如此美景,怎能不停下来呢?</p><p class="ql-block"> 丹巴秋色</p><p class="ql-block"> 云深寨隐万山芜,错落碉楼接碧穹。</p><p class="ql-block"> 嘉树垂枝悬玛瑙,湍流漱石走胭脂。</p><p class="ql-block"> 经幡舞动千峰雪,溪镜分明七彩图。</p><p class="ql-block"> 最是秋光酬厚土,梨甜果脆助耕锄。</p> <p class="ql-block">  感谢朝辉老兄赠配诗:</p><p class="ql-block"> 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 白云龙舞欲飞天,小院风清静似禅。</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藏此境,山峦绿树倚梯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