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名:家 慧</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505162621</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探寻,我游学来到了西安城墙脚下。永宁门,这座被誉为“天下迎宾第一门”的城门巍峨耸立眼前,朱红色的大门庄重而威严,飞檐斗拱间尽显古朴典雅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购票后,我穿过城门洞,沿着宽阔的石阶缓缓而上,仿佛一步步走进了历史的长河。登上城墙,视野瞬间开阔,城墙顶面宽阔得如同一条大马路,青灰色的方砖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古朴的光泽,每一块砖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沿着城墙向东漫步,微风拂面,带来一丝惬意。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座造型独特的敌楼映入眼帘,它们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池。外侧锯齿状的垛口,是古时瞭望和防御的重要设施。我站在垛口远眺,仿佛看见旌旗猎猎下,守城士兵警惕的目光;想象着驼铃声里,丝绸之路的商队从城门鱼贯而入,载来异域的香料与文明。</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我在城墙的租车点租了一辆自行车,决定体验一下骑行城墙的乐趣。骑上自行车,沿着城墙缓缓前行,感受风从耳边吹过的轻盈,无比畅快。沿途经过了文昌门、长乐门、含光门、安定门等城门,每一座城门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者</p> <p class="ql-block"> 极目远眺,南望终南山如黛,北瞰现代高楼林立,城墙恰似一条巨龙,横亘于古今之间。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吟:“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如今的西安,棋盘格局犹在,只是城中烟火已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 从永宁门向东,经文昌门至长乐门,城墙的防御体系逐渐清晰。敌楼、箭楼、瓮城层层相套,马面(城墙凸出部分)的设计可形成交叉火力,足见古人"金城汤池"的构想。行至东南角楼,这座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角楼,三层歇山顶巍然耸立,飞檐下的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在诉说明清守城士兵的寂寥。 </p> <p class="ql-block"> 城墙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杰作,更是西安人的生活舞台。晨光里,环城公园的老人们打着太极,拉着二胡,吼着秦腔;黄昏时,情侣们依偎在垛口边,看夕阳将城墙染成金色;夜幕下,灯笼亮起,跑者在城砖上踏出轻快的节奏。骑行道上,游客踩着单车丈量历史,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不再对立,而是共同编织成城市的文化肌理。</p> <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并非始终巍然。它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进行拓展和重建,历时八年完工。清朝时又多次对城墙进行修缮。在民国时期险些湮灭,1926年,军阀刘镇华围城八月,杨虎城和李虎臣帅军坚守长安城,城墙成为军民最后的屏障,弹痕至今残存。抗战时期,城墙挖筑防空洞,庇护了无数百姓。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人提议拆除城墙拓宽道路,幸得文化界力保, 20世纪80年代,西安开展大规模的城墙保护修护工作,才让这座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得以幸存。</p> <p class="ql-block"> 最令我动容的是含光门博物馆内的唐代遗址。透过玻璃地板,可见千年前车辙痕迹、燃香计时的火钟遗迹等。当游客的脚步与遗迹重叠,那一刻,时空仿佛折叠,张籍《沙堤行》中的诗句浮现脑海:“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昔日丝路起点,今朝文旅胜地,城墙始终静默见证。</p> <p class="ql-block"> 砖石亦有情。在安定门附近,我听闻一段往事:明初修建城墙时,西安知府王周为筹措砖石,下令百姓"拆旧建新"。一位老石匠不忍毁掉前朝碑刻,偷偷将数十块唐碑砌入城墙内侧。六百年后,维修工人发现这些带字的砖石,才揭开一段悲壮的文明守护史。 </p> <p class="ql-block"> 另一则故事关于抗战时期的“跑警报”。1938年,日机轰炸西安,城墙根成了天然防空洞。作家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警报一响,万人如潮水般涌入城门洞,孩子哭、老人喘,却无人推搡。”今日漫步城墙,仍能看见某些墙砖上刻着"勿忘国难"的字样,笔迹稚嫩,却力透砖石。</p> <p class="ql-block"> 站在西北角楼俯瞰,城墙内外宛如两个世界:内侧是钟鼓楼、回民街的唐风遗韵,外侧是高新区、曲江新区的摩登大厦。这道13.74公里的围合线,不仅是地理界限,更是文化心理的象征。古人筑墙为御外敌,今人游墙为寻根脉。 </p> <p class="ql-block"> 我想起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唐时的长安,城墙是开放自信的界标;而明清以来,它渐成封闭自守的隐喻。如今,西安城墙举办国际马拉松、数字艺术展,古老的砖石正被赋予新生命。这种蜕变,恰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所言:“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历史从不停留,但记忆必须传承。</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者</p> <p class="ql-block"> 黄昏时分,我触摸着一块修补过的墙砖,它外层是明代青砖,内里却露出钢筋水泥——这是民国战乱后的仓促修复。导游说:“真正的保护不是掩盖伤痕,而是让每一段历史都清晰可辨。”这句话让我怔然。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想展示完美,却忘了那些修补的痕迹才是生命的勋章。 人生亦如城,体现在残缺与完整之间。</p> <p class="ql-block"> 离城前,偶遇一名小学生正在垛口边写生。他画下的不仅是城墙的轮廓,还有盘旋的燕子、摇曳的柳枝。或许,这才是对待历史最好的方式:既敬畏它的厚重,又拥抱它的鲜活。正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城墙看过太多兴衰,却始终静立如初,教人懂得——真正的永恒,不在于抗拒改变,而在于历经沧桑后,仍能温柔地注视人间。</p> <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缕暮光消失在垛口之后,城墙的轮廓灯渐次亮起,宛如给历史镶上金边。回望这一天,我走过的不仅是13.74公里的砖石之路,更是一段从隋唐到当下的时光隧道。这座城垣像一本摊开的巨著,每一块砖都是文字,每一处修补都是注解。</p> <p class="ql-block"> 走下城墙,回望这座屹立数百年的建筑,心生感慨:西安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它包容着历史的厚重,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如同一位沉默的长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守护着这座城的灵魂,也提醒着每一个过客——唯有铭记来路,方能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感谢您的欣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