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个母親

张建军

<p class="ql-block">第一位我的生母要政烈士:</p><p class="ql-block"> 要政(1920-1943),女,原名要秀淼,河北省晋县鲁家庄人。其父要治国曾参加爱国将领冯玉祥的部队,任文书官,要政受其父爱国思想的影响,于1938年参加了晋县妇救会举办的抗日训练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在晋县二区做妇女工作,后任妇救会主任。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岁月里,她把出生两个月的孩子(本人)托人抚养,自己去走村串户,发动妇女做军鞋、搞募捐、支援前线,组织妇女站岗放哨、监视敌特。</p><p class="ql-block">1943年7月9日傍晚,要政和县妇救会干部到庄头寨(现庄合寨)发放谷种,张贴革命传单,次日凌晨,被捕。在晋县狱中,她受尽拷打,没有暴露身份。敌人拉出变节投敌的原妇救会干部苑四与要政对质,要政知道自己被出卖了。为了保护其他同志,她大义凛然地说:"我就是要政,二区妇救会主任,中国共產党党员,情况我都知道,但你们什么别想得到!"敌人费尽心机,对要政毫无办法。1943年秋的一天夜里,要政被押赴刑场,敌军官用手枪敲着要政的头,吼道,"你真的不怕死!"要政一口唾沫吐在敌人脸上,愤慨地说,"怕死就不是共产党员!"敌军官气急败坏,命令围在要政四周的刽手,用刺刀一起向她刺去。要政壮烈牺牲,年仅23岁。河北女英烈传和晋州烈士陵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和介绍。在〝【烈女揭秘】与酷刑抗战到底的中华女英烈们”的报导中与赵一曼、王根英(陈赓大将夫人)齐名排在第20位。母亲牺牲后我由奶奶抚养到六岁,49年初继母张永森把我从农村接出来,随军生活。</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是我生母要政。</p> <p class="ql-block">第二位我的继母张永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继母张永森(1928.1.20~1998.12.10)河北省冀县衡尚营村人,其父亲张捷三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大夫。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儿,1947年衡水中学毕业即参军,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 我很小时侯她就把我带在她身边,战争环境下爸爸在前线,她一个人(当时20岁出头)带着我从河北到河南(记得过黄河时,我们刚从冰上走过去,后面的冰就塌了,后面的人就掉到河里了)再到武汉,当时(1950年初)武汉到重庆还没有解放,她找了首长,我们坐飞机到重庆,第一次见到我爸爸。母亲真伟大。注:母亲张永森,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曾任冀南军政干部学校区队长,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教员,西南军区干部管理部教员,西南军区训练独立第二团政治处干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教授会书记,装甲兵军事工程学院干部。是装甲兵离休干部。</p><p class="ql-block">继母对我一生影响很大,第一她把我从农村带了出来,第二支持我父亲让我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四系,成为哈军工九期学员,(哈军工共办十三期),第三她决定让我找了现在的老伴蔡兵,有了我儿女双全,一生的幸福。</p><p class="ql-block">继母一生了抚养我和我现在唯一的妹妹,她曾任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记者(现退休)。我们兄妹关系非常好,经常互相帮助</p> <p class="ql-block">我父親和继母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三位我的岳母徐荠生(1931.11.4~2018.7.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岳母出生在江苏淮安,她祖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她父亲是金陵大学毕业生,岳母在江苏省镇江师范学校毕业后,于1949年4月参加华东野战军(前新四军),入伍后担任华东军政大学文化教员、教务员,南京军事学院文化教员、教务员,(刘伯承任院长)。1952年进北京到人民大学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马列主义教研室教师、付教授,系党支部书记。1986年离休。</p><p class="ql-block">※在北京日报发表过:1、国徽是谁设计的。 2、第一面五星红旗。</p><p class="ql-block">※在工艺美术杂志发表过:1、在阶级社会中人们有无共同美感问题之探讨。</p><p class="ql-block">※在历史教学杂志发表过:1、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谁设计的。</p><p class="ql-block">岳母一生养育了四个子女,我老伴是老大,二女儿,两个儿子。我能娶到现在的老伴和岳母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岳母教育子女要自立自强,自食其力,女人不依靠男人,她的四个子女都十分优秀,大女儿曾经当了校长,二女儿曾经当了北京工商银行支行副行长,大儿子现是企业老总,小儿子现是三星级酒店总经理。</p><p class="ql-block">岳母80多岁时身体健康,生活自理,子女们都十分孝顺,已经是四世同堂。于2018年7月1日党的生日去世,至今过去7年了,我们都很怀念她。</p> <p class="ql-block">岳母和她的子女们前往列宁的故乡莫斯科。</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是我和老伴结婚照,中间三人:左起老伴、继母、岳母。</p> <p class="ql-block">第四位我的恩师萧远淑(1927~2024.12.12):四川人,中共党员,毕生从事党的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抗战时期1944年随丈夫杨一帆(中共地下党员,曾任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出川投身革命,曾经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和周恩来总理一起工作过。先后担任张自忠中学,南宫中学教员,解放后任石家庄女中、一中、三中、师大附中、师范学校教员、副校长、校长,市政协委员,是石家庄德高望重硕果仅存的老教育工作者。离休后享受正厅级待遇。</p><p class="ql-block"> 她这一生有许多奇特的经历,“多次”巧遇,看见过一般人不容易见到的“名人”,“要人”。</p><p class="ql-block"> 上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路遇蒋介石。工作时曾与刘少奇就教育问题座谈四个小时,并由王光美当翻译。(因为刘少奇的湖南口音太重,听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她做地下党工作时认识了教育家陶行知。他曾给她介绍工作。抗战胜利后,她们夫妻与国民党军队的高官张克侠将军(老电影佩剑将军主角,现在的电视剧大决战中,起义将军张克侠)一家人常有来往。并多次受到他的帮助。“文革”中,她陪爱人去北京治病,食住在一位老同志家里。曾与高岗的老婆李力群同住在一个院内,经常聊天,交流生活经验。</p><p class="ql-block"> 我1975年从部队专业时,因入伍手续不全,无法正常安置。我是1974年10月批准转业的,师首长非常重视,特请师后勤部长孙宏、师劳资科长陈福平在北京联系安置,一直到1975年4月都没有结果,后来我父亲的老战友,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市安办副主任冯哲芳建议去丰台区安置,因为丰台安办的军代表是装甲兵的,对批准我入伍的徐介藩将军有所了解,对1961年中央号召干部子女入伍参军的情况也知道,(1961年东南沿海和中印边界战事都很紧张)。丰台区安办了解我的情况后,建议让我高中班主任老师写个材料,这时我找到萧老师,老师问我:“你的目的是什么”。我说:“我的爱人、孩子及父母都在北京,我想回北京”。老师就说你什么都不用说了,接她就写了一份长长的文章,说明我就应该安置在北京。当时孙部长、陈科长、安办主任都说写的好,后来又请当地派出所所长盖了章,我从此才落户在北京,使我有了后半生的安定生活。</p> <p class="ql-block">师母肖远淑。</p> <p class="ql-block">肖老师的一家。</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批准我入伍的徐介藩将军。</p> <p class="ql-block">徐介藩将军的一家。照片中张梅曾是林彪的前妻。活了103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