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希腊人认为,数学是解释世界的根本之道,因此,他们的艺术,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美学实践,大到一座建筑,小到一尊雕塑,莫不如此。那时他们认识到,将一条线段AB分为两部分,那么其中较长部分AC与整体之比等于较短部分BC与较长部分之比,其比值都是0.618,那个C点就称为黄金分割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用数学式表达就是:</span><b style="font-size:20px;">AC/AB=BC/AC</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体雕塑,也是按照上述美学理想进行的。古希腊人认为,人体身长为八头身最理想(实际一般为7-7.5),然后以肚脐为黄金分割点,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值为0.618最好。断臂维纳斯就是按照这个比例雕塑的。她的诞生成为一个典范,至今影响着人类对于美的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金分割比不仅在建筑工程和艺术领域广泛应用,还在其它很多领域都作为衡量“美”的数学标准。后来的罗马帝国崇尚古希腊文明,奥古斯都屋大维的塑像也是按照这一理想标准雕塑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古斯都屋大维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马帝国之后的中世纪,因为宗教严禁偶像崇拜,有限的绘画艺术也成了为宗教统治服务的工具,题材上受限于表现宗教的神圣和信仰的虔诚,形式上更禁止一切华丽美好,故而尽管历时千载,但绘画作品少且主题单一,画面都单调刻板,毫无美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士丁尼和他的廷臣》东罗马帝国镶嵌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查士丁尼系公元六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曾因收复西罗马帝国大片领土被誉为凯撒再世,他治下的东罗马帝国在首都拜占庭(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修建的索菲亚大教堂,现在仍是这个世界之都最辉煌的标志。但是这幅描绘伟大皇朝的画作却与那个时期宗教画一样乏善可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恢复古希腊文化传统的复古运动。它以艺术为突破口,从而让艺术焕发了生机。艺术的勃勃生机,反过来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形成一波严重的冲击。由绘画大师拉斐尔创作的宏大作品《雅典学院》,虽然是受教会委托而作,但它完美体现了文艺复兴的宗旨,成为一篇文艺复兴的宣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拉斐尔成功地运用因透视而逐渐深远的拱门,将视线引导到雅典学院开办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弟子亚里士多德身上,同时也用黄金分割点让他们成为视觉中心。其他学者名人,包括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托勒密、伊壁鸠鲁、亚历山大大帝等共五十多人组成的十一组人群分布在宽阔的前厅台阶上,整体平衡又富于变化。因为画中柏拉图和赫拉克利特分别是以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为模特画的,该作品又不失为一幅表现远古先贤与当时艺术大师的盛会,一幅赞扬人类不断追求智慧与真理崇高精神的杰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拉斐尔《雅典学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米开朗基罗《大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座继承古希腊美学理想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个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都是画家兼数学家(比如达芬奇、丢勒等)与数学家兼画家(比如阿尔贝蒂、帕乔利等)紧密合作的时代,其中早期全才型的艺术家、数学家兼建筑师阿尔贝蒂在他的著作《论绘画》中就第一次论述了透视原理,将人类肉眼观察世界中的数学规律总结出来,用以指导绘画。不过1420年,由马萨乔绘画的《圣三位一体》,就是一幅成功运用透视原理绘画的作品,它比《论绘画》出版还早了十几年。这也可能,因为那是个思想活跃,大师辈出的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马乔《圣三位一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由上图可知,萨马乔已经掌握了一点透视,即画上有了一个消失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实际上文艺复兴运动除了世人熟知的以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三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之外,北欧日耳曼画家也开始登上艺术舞台。尼德兰(今荷兰)的画家扬. 凡. 艾克,用他的油画《阿尔诺菲尼的订婚式》惊艳世界。它的意义在于,从此在绘画领域,绘画题材不再局限于古希腊神话或者《新约》《旧约》圣经故事,视野上,从回顾从前转到关注当下,风格上不追求唯美,而以表现真实世界为目标的作品开始大量涌现。而且之后的两百年里,引领欧洲绘画艺术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不是文艺复兴发祥地的意大利而是低地小国荷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扬. 凡. 艾克《阿尔诺菲尼的订婚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为世界贡献了伦勃朗、维米尔以及风俗画家杨. 斯丁等一批绘画大师,使文艺复兴后的欧洲画坛不至于太寂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伦勃朗(荷)《戴金盔的男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约翰内斯. 维米尔(荷)《倒牛奶的女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 斯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六世纪,始发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罗马天主教会遭受的第二波冲击。罗马教会不得不改头换面,于是,从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开始,最终漫及欧洲各天主教国家,并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巴洛克艺术潮流开始涌现,它们在绘画领域的杰出代表,就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鲁本斯关于宗教题材的作品都构图严谨,人物动感十足且色彩绚丽,一改先前宗教画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本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巴洛克式建筑,一种外部使用曲线或者曲面,内部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有卡拉瓦乔响应罗马教会的艺术要“直击心灵感动文盲”的号召,创作了一系列接地气的作品取悦大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卡拉瓦乔《洛雷托圣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幅作品里,圣母玛利亚像普通人一样,而两个朝拜者的形象更感动了无数贫穷信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破了宗教桎梏和封建专制,欧洲迎来了思想的大解放。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法国皇家美术和雕塑学院,秉承古希腊唯美主义艺术传统,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里,从题材到风格,以及评价体系和评选机制上都主导着欧洲画坛的走向。这一依托皇家学院而自成的门派——学院派,前后诞生了雅克. 路易. 大卫、安格尔、威廉. 阿道夫. 布格罗等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古典主义受当时庞贝古城古罗马出土壁画的影响,将自己的绘画艺术,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做了高大上的界定,以标榜学院派的权威性和正统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雅克. 路易. 大卫《荷拉斯兄弟的誓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卫是个擅长表现历史题材的画家,该作品描绘的是古罗马一则为了国家不惜牺牲亲情典故。作品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本来是受法王路易十六委托创作,但作者对于现实的态度通过作品得到鲜明的表达,作品似乎成了路易十六命丧断头台的谶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威廉. 阿道夫. 布格罗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布格罗是个能把村姑也画出女神风采的画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十九世纪科学的迅猛发展,社会公众对科学关注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欧洲各国皇家科学院的演讲活动,众多的沙龙聚会,以及媒体的喧嚣,都对欧洲绘画群体产生重要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整体性的科学进步主义的社会氛围里,画家群体也积极投身其中。此时,他们已不满足于学院派风格的桎梏,受各学科最新科研成果的鼓舞和影响,产生了——或者利用最新科学理论改变作画手段,或者用画笔和颜料表达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再或者把绘画作为表达他们思想的工具等——一系列的强烈愿望。因此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由印象派打头,欧洲绘画流派纷纷涌现,多不胜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画家异军突起,他们主张走到室外,在外光条件下描绘自然,写生由此诞生,绘画从此结束了它之前纯粹为室内活动的历史。他们嘲笑过去那些画都是酱油色。他因一幅《日出印象》的写生,被学院派讥讽为印象派,因此而有了个响亮的名称:印象派画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克劳德. 莫奈《日出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早在1839年,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就从科学角度解释了互补色原理。德国学者H·格拉斯曼也于1854明确了补色在光学中的科学定义。这些研究直接影响了印象派画家,由此诞生的色彩理论,使得绘画产生了革命性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奈(法)《圣阿德雷赛花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雷诺阿(法)《两姊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梵高《夜晚露天咖啡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一幅后印象派作品,作于188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物理学家在他的《现代色彩学》一书中描述了一种现象:一定距离会使得两个不同的色点融合为另一种颜色的点。这个发现启发了当时在画坛享有“科学主义”称号的修拉,他采用点彩画法创作了《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证实了美国物理学家所言不虚,而他在画坛也因为画法独特而自成一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乔治.修拉《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事例说明,但凡科技上有什么新发现,都会在绘画界引起反响,进入二十世纪后,有人甚至用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去表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这种情势下,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也应运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体派最初得名与印象派一样,也是因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画家布拉克,将自己一幅立体主义作品送到巴黎秋季艺术沙龙,遭到一大牌评委马蒂斯嘲笑,讥为“小立方体拼成的画”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塞尚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实际上在布拉克之前就有塞尚在描绘风景时,把眼前的景物删繁就简,高度概括,让对象成为抽象的几何体。塞尚的理由是,人通常会把获取的视觉信息做加工,丰富,而他似乎是要让作品还原出人最初的真实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画派的出现,还与照相机的问世高度相关,从写实角度说,照相机瞬间就完成了画家所有的努力,逼着画家另辟蹊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毕加索的画,就是试图用另一种语言解释世界。他的作品,直接源于几何学和“四维空间”的概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毕加索《亚威农少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维空间”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提出的,当时是个“网红”名词。美国杂志《科学美国人》曾悬赏500美金征文,看谁能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这个概念,法国一些刊物也发起讨论。毕加索有个叫普兰斯的朋友恰好是数学家,一段时间里,他经常在酒吧里为毕加索和布拉克讲解“四维空间”是怎么回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这之前二十多年,英国一位中学老师阿伯特写了本书《平面国》,就构想出一个二维的平面世界。该书既是一本趣味数学,也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还是一本科幻小说,或者一部社会发展简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普兰斯的讲解有如让二维平面世界里的平面人,根据三维立方体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去揣摩三维立方体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一样困难。不过后来,毕加索的作品大获成功,普兰斯也被誉为立体派“教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毕加索《玛丽. 泰蕾丝. 瓦尔特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毕加索对四维空间概念的理解究竟有多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一概念启发了毕加索,在其后创作活动中,他解构了立体,开始将一个物体的多个面展开,然后有选择地重新组合在二维平面上。他的依据就是,我们可以变换视角,展示客体所有的面。上图《亚威农少女》表现的就是巴塞罗那街头的五个妓女,她们有的以维纳斯的站姿而立,有的呈现非洲面具的特征,立体主义的表现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原始与现代的界限,在表现社会对人性的挤压的同时,也表现了人性的本能和原始欲望。不要以为作者是随心所欲,为了创作这幅画,毕加索画了数以百计的速写和草图,用了八个速写本,整个过程不可谓不认真,不严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用相对论一举颠覆了世人既往的时空观。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著名的史学家米勒在他的《爱因斯坦. 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一文中说:“在那个创造性时刻,学科之间的界限消失了,美学变得至关重要。”给予了毕加索与爱因斯坦齐名的至高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见亚威农少女跟维纳斯虽然反差巨大,但是它们之间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二十世纪,美术流派不断井喷,与立体派一样影响巨大的,还有在用色上大胆泼辣的野兽派。此外,表现主义,抽象派,波普艺术等层出不穷,所有这些流派都是当时科学进步和社会思潮在美术界引起的反响。美术,已远不只是描摹世界的手段,而更多地成为了表达作者思想的工具。在这一点上,西方美术跟中国美术殊途同归,中国古代画家早就把绘画当作表达个人志趣的工具了,只是双方对世事的态度不同,我们是出世,而西方画家是入世。因此,读懂了各种流派的画作,某种意义上说,也就读懂了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地利维也纳分离画派克里木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黛尔. 布洛赫. 鲍尔肖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作品是克里木特的代表作,在艺术史上有“奥地利蒙娜丽莎”之称。该作品系作者听了奥地利一位病理学医生的“生命之谜”讲座后所作,画面背景中的圆圈和长方形图案代表人类生命源动力的精子和卵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萨尔瓦多. 达利 超现实主义《记忆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用诡异的手法描绘了时间的停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定斯基 抽象派《即兴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迪. 沃霍尔 波普艺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批量生产的玛丽莲. 梦露双联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系阅读《极简欧洲史》《艺术哲学》《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等书籍的心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