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篇:从极端案例看肺脏的巨大代偿潜能,及罕见的“单个肺”状态/困境之意义与应对

老华头

<p class="ql-block">如果事件本身足够惊人或者伟大,又何用妙笔生花?</p><p class="ql-block"> ——老华头手记其一</p> <p class="ql-block">在本中心,你会见到你能想到和想象不到的任何病例,无论多么特殊或者极端——当然是就“大泡-气肿性”疾病而言。</p><p class="ql-block"> ——老华头手记其二</p> <p class="ql-block">要点总结:</p><p class="ql-block">(一)令人惊诧的肺脏增生/代偿潜能</p><p class="ql-block">1.人的肺被认为是不能再生的器官,不仅在成体身上是这样,甚至幼体也是如此:当其被切掉一个肺叶或全肺,断不可能在原部位再长出新的肺叶或全肺。尽管如此,肺的代偿能力还是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代偿是一个较模糊的概念,既可指既有组织、器官的超常功能发挥,也可能含有既有组织、器官代偿性增生之意,在幼年个体或尤其如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span>笔者凡四十有年与肺打交道的经历,也还是第一次有机会,为肺在此极端案例上所显示出的巨大增生/代偿潜能而惊叹不已!——尽管我们无法确知此一惊人变化是增生所致,还是代偿使然——如果我们把增生定义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肺泡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肺容积增大,把代偿限定在</span>同等数量肺泡之非气肿性容积变大,那么,在这个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很可能是两种机制的共同结果——至于孰强孰弱,限于我们无法对患者的肺泡数量进行有效计数,因而不能给出量化上的区分。</p><p class="ql-block">2.从前后CT对照可知,患儿在术后两年内(7-9岁)即有显著的肺增大、代偿,在随后4年内(9-13岁)达到极致,最近两年(13-15岁)就几乎没有变化了。这样一种变化轨迹表明,在这个孩子身上,肺的增殖和代偿远在青春期之前就开始了,而到青春发动的早期阶段就已基本结束——这一事实似乎与我们的经验预期稍有出入:我们本来可能会以为这个高峰应与青春期重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令人困惑之处还有:他的一个肺,是如何绕过纵隔——而不是如通常同样条件下只是将纵隔推向一侧——跑到对侧胸腔里去的?从CT上看,右肺是通过前上纵隔跑到左侧胸腔里来的——但它是如何做到的?遗憾的是,即使在术中,我们也未能对此一探究竟:在左侧胸腔内,我们几乎完全看不到肺的踪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其</span>作为PSP病例及胸腔镜干预的特殊意义:</p><p class="ql-block">PSP或许是再平常不过的疾病之一,但只有一个肺的PSP应属少见了(一个肺的SSP患者要相对多见些)。而“只有一个肺,却变成几乎是两个肺”的PSP就非常罕见了——本案例对我们(内科)胸腔镜干预之全部独特性/困扰均缘此而生。</p><p class="ql-block">1.手术干预的必要性:其一,CT显示了明确的目标/“嫌犯”SPB,且其壁菲薄和凸出于肺表面,意味较高的复发风险;其次,在只有一个肺条件下,其SP复发风险理论上应高于“正常”(有两个肺的)患者;其三,SP复发的危害/后果也相对较严重,若发生张力性气胸,甚至可能危及生命;</p><p class="ql-block">2.手术干预的可接受性:</p><p class="ql-block">原创内科胸腔镜治疗SP技术(以经典“APC plus”为代表)之高度微创、简洁等方法学优势,提高了手术干预的可接受性,对此受限于单个肺的PSP患者尤是;</p><p class="ql-block">3.以我们的经验和技术独特性,“单个肺”并不构成麻醉和手术困扰;</p><p class="ql-block">4困扰只在如下几点:“只有单个肺,却几乎变成两个肺”,且SP主要出现在对侧胸腔条件下,便有:其一,其SP应算左侧还是右侧?其二,若行胸腔镜干预,应从哪一侧胸腔进镜?其三<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在PSP胸腔镜干预中向所遵循的“精准对位”入路原则是否仍然有效:</span>在开放胸腔(进镜)和不同通气状态下,其肺的形态及位置会发生怎样的改变?<span style="font-size:18px;">尤其是,他的“嫌犯大泡”,是否如其他PSP一样会老实呆在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胸腔镜下所见及处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术几乎是未加犹豫地选择了</span>左侧胸腔和按照“精准对位“原则进镜——此种作为表明,我们仍是不自觉地将其视同左侧SP;</p><p class="ql-block">1.胸腔镜下困惑及所见:</p><p class="ql-block">其一,胸腔镜下我们几乎找不到靶肺:<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麻醉师反复“通气-停止通气”操作下,才弄清</span>镜下随通气改变而“进-退”的实体是纵隔,而不是通常应该看到的靶肺;其二,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科胸腔镜加”技术加持下,通过轻推和抬起纵隔,才“幸运地”在其底部(背侧)窥到了露头的少量肺组织——后者似乎是与纵隔黏在一起的,所以才没有完全退回到对侧胸腔里去——,并在其下发现了与CT所示大相径庭的“</span>一大堆”泡泡:除了形态奇特,几个“泡泡”(部分)似乎质地也大不同,有触之坚韧的囊性泡泡,也有灰白、薄壁,质地柔软的典型SPB!</p><p class="ql-block">2.胸腔镜下靶病变(SPB)处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这“一堆”拖拖拉拉的泡泡,要高效、简洁和微创的处理,在现有胸腔镜下SPB处理技术中,应非“电圈套器+”莫属——文中视频已说明了一切,此处无需赘言!——与之相比,</span>吻合器切除以其“大动干戈”而不宜首选,更不用说是在单个肺条件下;APC消融为主的方法则以其效能所限而力所不逮。</p><p class="ql-block">6.关于“电圈套器加”SPB处理技术:在SPB窄基底(狭颈)和限于一定大小(我们最大处理过直径达8cm的SPB)条件下,“电圈套器+”是一种高度微创、快捷和可靠的处理手段(由本中心首创,并做过多种形式的分享,包括各级学术会议讲课等),其在“BHDs”继发SP和PSP之胸腔镜干预中是经常用到和非常有用的技术——这两种疾病除了都经常会长窄基底的“泡泡”之外,其余肺组织几乎完好无损,也是其特别适宜圈套器处理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词解释:</p><p class="ql-block">1.SP=自发性气胸</p><p class="ql-block">2.PSP=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p class="ql-block">3.SSP=继发性自发性气胸</p><p class="ql-block">4.BHDs=BHD综合症</p><p class="ql-block">5.SPB=胸膜下肺大泡</p><p class="ql-block">6.“APC plus”=内科(硬质)胸腔镜介导氩等离子凝固术消融SPB等+局部敷胶</p><p class="ql-block">7.VATS=外科电视胸腔镜</p><p class="ql-block">8.“内科胸腔镜加”=在常规内科胸腔镜“绝对单孔”基础上,增加微切口进肺叶钳辅助,提高靶肺操控性的技术。——为笔者及团队原创内科胸腔镜升级技术;</p><p class="ql-block">9.“电圈套器加”=电圈套器切除SPB+基底处理技术</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6日第一次以“自发性气胸”(SP)入院。</p><p class="ql-block">初看CT,当然是左侧SP,并且看到了“嫌犯大泡”。</p><p class="ql-block">但仔细一看,不淡定了——再看一下病史:8年前即因肺(气道)肿瘤而行左肺全切了,也就是说,当时患儿只有7岁!</p> <p class="ql-block">在只有一个(右)肺条件下,出现在左侧胸腔积气(仔细看右侧胸腔也有少许)为主的SP,是该算右侧、还是左侧,抑或双侧SP呢?</p><p class="ql-block">令人困惑之处还在于,他的一个肺,是如何越过/绕过纵隔——而不像通常同样条件下纵隔被完全推到一侧——跑到对侧胸腔里去的呢?</p><p class="ql-block">然而,在困惑之外,让人惊诧和赞叹不已的,却是籍此极端案例,肺脏所显示出的巨大再生和代偿潜能!——当然还有庆幸——为这个在如此年幼便罹此劫难,却终能如常人般跑、跳,打(蓝)球的孩子而庆幸不已!</p> <p class="ql-block">在气胸和大泡之外,令人惊诧的肺代偿“奇观”:</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诧的肺代偿“奇观”:</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2019年(手术是2017年做的,没有术后CT资料)与2023年CT对比:显示其右肺再生与代偿到彼时已基本完成,与2025年CT相比已变化不大。</p> <p class="ql-block">横断位对比:</p> <p class="ql-block">冠状位对比:</p> <p class="ql-block">矢状位右侧和左侧胸腔对比:</p> <p class="ql-block">从以上对照可以看出,患儿在术后两年(7-9岁)内的肺再生和代偿是显而易见的,而在随后的4年(9-13岁)达到极致,后面两年(13-15岁)就很少变化了。这种变化轨迹表明,在这个患儿身上,肺的再生和代偿远在青春期之前就开始了,到青春期的早起阶段就已基本结束了——这似乎与我们的预期稍有出入:我们本来会以为,这种再生和代偿的高峰应该与青春期重合。</p> <p class="ql-block">尽管跟家长做了充分沟通,首先是手术干预的必要性:“嫌犯大泡”如此薄壁和凸出于肺表面,因此极易导致SP复发。再加只有一个肺,若一旦发生张力性气胸,危险就大了;其次是手术本身的微创性:借助同样条件下(其他PSP患者的)手术视频,让其了然手术是多么微创、简洁。患者家属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同意手术。但术前胸腔置管(猪尾管)中发生的小曲折(操作者没有按照指定位置,而是另选其认为更容易置入位置,导致置管失败),降低了患者家人的信任感,加之胸腔积气吸收较快(这正是PSP的疾病特点之一:很少表现为持续性SP),就决定这次先回去,如果后面再犯,就回来做进一步处理。</p><p class="ql-block">这不,出院不到10天(上次住院6月6日-6月10日)就回来了,气胸情况与此前如出一辙,气胸量也差不多——但是仔细看,还是有一个明显变化:CT所示唯一的“嫌犯大泡”的确变大了。</p> <p class="ql-block">前后两次气胸情况如出一辙,气胸量也差不多——但是有一个变化很明显:唯一的那枚“嫌犯大泡”变的更大了,泡壁似乎更菲薄和更不完整。</p> <p class="ql-block">前后两次气胸情况如出一辙,气胸量也差不多——但是有一个变化很明显:唯一的那枚“嫌犯大泡”变的更大了,泡壁似乎更菲薄和更不完整。</p> <p class="ql-block">有一个变化很明显:唯一的那枚“嫌犯大泡”变的更大了,泡壁似乎更菲薄和更不完整。</p> <p class="ql-block">这次家属手术意向很明确。但在术前讨论时,还是感觉上次跟家属谈话时,我们其实是有些低估了手术的复杂性/特殊性的:虽然我们注意并强调了患者只有一个肺的事实及其对手术的影响——对此我们应对有术,平素所遇到的“事实上的”一个肺的手术患者不要太多——,但对他“只有一个肺,却几乎变成两个肺”的事实及其影响则注意和强调的不够:如,究竟他是算右侧气胸,还是左侧气胸?手术究竟应该从哪侧胸腔进镜,以及进镜位置选择/确定,是否仍遵循在PSP中一以贯之的“精准对位”原则?进镜后,肺的位置和状态会发生哪些改变?尤其是,他的目标大泡,是否如其他PSP患者一样老实呆在那里等着我们?如果进镜后找不到目标大泡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我们是几乎没有犹豫地选择了左侧胸腔进镜,并且仍遵循“精准对位“的入路选择/确定原则——这表明,在下意识中我们还是把它当左侧气胸对待的。</p><p class="ql-block">然而进镜后的第一个困扰却是,无法区分被推到镜下的是肺还是纵隔,在麻醉师反复通气-停止通气的操作下,才好不容易确定摆在面前的其实是移位的纵隔,而根本见不到肺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但幸运的是,在轻推、挑起纵隔时(拜“内科胸腔镜加”之功),在纵隔底部(背侧)露出了一点肺组织——这片肺组织与纵隔似乎是黏在一起的,所有才没有完全缩回对侧胸腔里去,钳子捉住和提起它,就看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p><p class="ql-block">跳动的是纵隔,底下有一点肺组织露出,提起来,就看到了底下这一大“嘟噜”泡泡:在欣喜和惊诧之余,你完全无法将它们与CT所示的那个“嫌犯大泡”对应起来!</p> <p class="ql-block">形态奇特和质地各异的一堆泡泡,有触之坚韧的囊实性泡泡,也有灰白、薄壁,质地柔软的典型SPB:</p> <p class="ql-block">面对这一“堆”拖拖拉拉的泡泡,目前胸腔镜下的两套大泡性病变处理技术——吻合器切除和消融方法,尤以APC消融为最——前者意味着“大动干戈”,后者则力所不逮(超出其效能范围),——在窄基底条件下,电圈套器恰成最佳选择/匹配!</p> <p class="ql-block">这么大的一堆泡泡,是在阅读术前CT时怎么都想不到的:</p><p class="ql-block">切下来也是形态奇特和质地各异,有触之坚韧的囊实性泡泡,也有灰白、薄壁,质地柔软的典型SP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术前-术后48小时CT对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术中、包括术后一切顺利,术后几天就出院了。</span></p> <p class="ql-block">附7年前做的只有一个肺的慢阻肺继发张力性气胸病例。</p><p class="ql-block">患者只有40岁,因右肺癌做了右肺全切。慢阻肺、肺气肿继发SP——且其张力性气胸如此夸张,胸腔置入4根粗大引流管加持续负压吸引,都无法有效缓解其呼吸困难和皮下气肿——对于这样的患者,麻醉师肯定不麻,是经过一番“斗争”的,才好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地——争取到麻醉师的配合和手术机会,如此才救了这个患者!</p><p class="ql-block">像这样的只有一个肺的案例,与本文分享的单个肺的孩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p> <p class="ql-block">胸腔镜下表现:胸膜下肺大泡。</p> <p class="ql-block">胸腔镜下表现:巨大脏层胸膜裂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