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郭氏墓石祠记(2025.7.2)

老拍

<p class="ql-block">孝堂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2025年7月2日,我因事去万德镇,回老家时途径孝堂山,便顺路游览。</p><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孝堂山原名龟山、巫山,因山巅石祠传为汉孝子郭巨墓之祠而得名孝堂山。依据祠内题记记载,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大致建造于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左右),是我国迄今保存于地面的最早的房屋建筑。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题图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景区。</p> <p class="ql-block">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大门外,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小郇热情地给我做讲解。她这个姓很少见,音huan,据说祖上是从山西迁来她家莱芜的。</p><p class="ql-block">她对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历史知识很丰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景区石祠前面的汉代墓。</p> <p class="ql-block">2024年,长清区启动了孝堂山片区保护提升项目,以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核心,以数字化展示为手段,以传统文化、民俗风貌为底色,宣传孝堂山历史文化,实现孝堂山片区整体保护提升。</p><p class="ql-block">下图正中是石祠,左边厅是关于郭氏墓石祠的图片介绍,右边厅房是石祠结构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是介绍石祠主人的图片,是从石祠墙壁上拓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关于郭氏墓石祠的主人,郭巨之说只是民间附会,专家认为应是东汉前期一位高官显贵,官职是太守并出任过诸侯王的国相、傅、尉一级的两千石官员,亦有可能是东汉济北王中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郭氏墓石祠,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内部图像布局完整有序、外部建筑完好的汉代画像石祠堂。</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用青石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砌成。其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等构件的形象。其石壁上的题刻和后来的题词,在文献与书法上均有一定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组画像,场面宏大,内容广泛,既有反映出巡、狩猎、战争、朝会、谒见、宴饮、庖厨、百戏等现实生活的场景,又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天文星象以及祥禽瑞兽等画面,包罗万象。横贯三壁上部的是场面宏大的《大王出行图》,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的出行活动;北壁下部的《二千石出行图》,则表示了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还有与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等有关的神话故事,以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隔梁石的底面刻有日月星辰。这些丰富多彩的画像石,成为研究中国汉代历史、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厅房里石祠结构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刘海粟八十八岁时题写的“孝堂山汉石室”刻碑就立于石祠屋前的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与刘海粟题字刻碑并立的,还有更早的石碑。</p><p class="ql-block">而石祠上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罗哲文的题字。</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罗哲文(1924.4.17~2012.5.14),四川宜宾人。中国古建筑保护泰斗,中国特色古建修护理论奠基人,万里长城第一人。生前历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随梁思成进入清华大学工作。1950年起在国家文物局任职,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直至离世。</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大门上的牌匾上,也是刘海粟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关于郭巨的传说故事,我搜了一些资料。</p><p class="ql-block">据百度百科说,郭巨(生卒年不详),东汉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以孝闻名于世,他“埋儿奉母”的故事被收录《内丘县志》中,东晋干宝编撰的《搜神记》也记载了他的故事。后被选入《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即《二十四孝》),因而被人广为传诵。他为了孝敬父母,不惜牺牲自己孩子的举动,也常常为人所诘难。鲁迅曾撰《二十四孝图》来批评郭巨的这一行为。</p><p class="ql-block">据干宝《搜神记》:</p><p class="ql-block">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用赁,以及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p><p class="ql-block">据《内邱县志》记载,郭巨东汉人,原籍河南林县,因“家贫岁凶”,讨饭流落到内邱县金提镇(即现在的金店村),给人帮佣度日,生活十分艰难。郭巨有一老母和一个不满三岁孩子。老母疼爱孙子,有饭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孙子。郭巨对妻子说:“本来能让母亲吃上饭就已很困难,再有儿子分享她的饭食,老人家恐怕就会饿死了。”夫妻为孝敬老人,忍痛抱着孩子来到野外,准备埋掉儿子。谁知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竟挖出一个罐子,上面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里面盛满了黄金。郭巨高兴地抱着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从此一家人再不为衣食发愁。而且郭巨的孝名也传遍了天下。后人为纪念郭巨这位孝子,将其名列入《二十四孝图诗合刊》,在其埋儿获金处建郭巨塔、郭巨庙、慈仁寺,每年古历三月初六为庙会,一直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周边村落的村民都为郭巨的孝举所感动,以金店镇驻地金店村为中心二十多个村庄因郭巨埋儿而命名,比如黄釜、大留村、武文孝、西文孝、侯文孝、东文孝等;“金提店,留孙村,郭巨埋儿获黄金……”的歌谣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是郭巨的祭日,这一天,金店村及邻村村民都要到金店赶庙会,以示仰彰孝德善举。</p><p class="ql-block">传说,郭巨携母曾来到过孝堂山这里。后世人发现山上古墓后,认为是郭巨的墓葬,遂流传于世。后经专家考察鉴定,此汉代古墓并非郭巨墓(因为没有史料记载证明郭巨来过这里),因墓葬规制不大,也不像汉代王侯墓。为慎重起见,将其命名为“郭氏墓”,因有石祠,故全称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拍2025.7.4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