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再赴长沙,五十余载情愫沉淀。首次以教师身份参与培训,岳麓书院的古韵与教育新思碰撞。专家言“教育是点燃火焰”,令我顿悟教学本质。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正悄然融入我的课堂。 湘江碧波荡漾,岳麓山翠色如染。在这清风拂面的盛夏时节,爱晚亭如一位温婉的故人,静立于岳麓山清风峡中,以满亭的红枫记忆,迎接着一场关乎银龄教育的盛会。2025年6月4日,湖南省“爱晚”老年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研修班在此拉开帷幕,仿佛让这座承载着诗意与时光的亭台,再次焕发出智慧的光芒。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昔年,湖广总督毕沅驻足于此,见枫叶如霞,忽忆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遂挥毫更名“爱晚”。从此,这座亭台便与“爱晚”二字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岁月长河中一抹绚烂的注脚。亭角飞檐翘起,似欲揽清风入怀;石柱斑驳,却刻满历史的温度。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染红枫叶,亭中便仿佛流淌着诗句的韵律,让人不禁沉醉于时光与自然的交融之美。<br><br> 而今,湖南将老年大学统称“爱晚”,或许正是取意于此——以爱晚亭的从容与沉淀,喻指老年教育的温润与绵长。在这里举办研修班,不仅是地理的契合,更是一场精神的传承。古亭见证过多少文人墨客的驻足沉思,而今,它又将聆听一群教育者的智慧碰撞,续写新的篇章。 “开字型”大楼是湖南开放大学办公楼,她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厅主管的新型高等学校。也是“爱晚”老年学校的总部,负责推动和监督老年爱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6月4日清晨,岳麓山云雾缭绕,爱晚亭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研修启幕,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年学校校长与骨干教师齐聚长沙天心福朋喜来登酒店18楼国际厅,参加开班仪式。湖南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学院副院长周昕主持会议,老年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彭忠飞发表讲话,如春风化雨,为研修班定下“探索、创新、发展”的基调。 三天的研修时光,注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遵民以《新时代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探索与思考》为题,高屋建瓴地剖析行业趋势; 湖南开放大学副教授刘新国讲述《师德及终身教育理念》,字字句句皆是对教育初心的叩问; 湖南旅游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彭兴顺教授的《魅力课堂“三部曲”》,如琴弦拨动,让教学艺术跃然眼前; 第一师范外语学院原院长刘明东教授的《银龄课程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则为实践探索点亮明灯; 湖南开放大学教师徐震宇带来的《公开课观摩》,更让理论落地生根,化作可触可感的范例。 讲堂之上,思想如枫叶纷飞,智慧若清泉流淌。教授们的讲解或激昂如晨钟,或温润似暮鼓,让学员们沉浸其中。有人凝神记录,有人抚掌共鸣,思维的火花在清风峡中悄然绽放。一位学员感慨:“这些课程如甘露滋养心田,让我们对老年教育的前路,看得更清,走得也更坚定。” 爱晚亭历经两百余年风雨,始终以静默之姿守望山川。而今日的研修班,恰似一场教育者的“枫林漫步”——在传统中汲取力量,在创新中寻找生机。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宏观蓝图,到银龄课程的具体设计;从师德理念的坚守,到教学艺术的突破,每一个议题都是对时代的回应,每一场讨论都是对未来的谋划。 课余漫步橘子洲头,江风携湿润水汽拂面。毛泽东青年雕塑矗立,风衣如浪,基座《沁园春·长沙》气势磅礴。洲头橘树摇曳,红色邮筒承载青春誓言。远眺湘江,浪涛滚滚,似闻当年革命号角。历史与自然交织,红色火种在此永燃。 老年教育,不应只是岁月静好的独白,更应是生命绽放的舞台。在这里,学员们思考着如何让课堂成为银龄群体的精神港湾,如何用课程点亮暮年生活的多彩之光。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经验与困惑,更怀揣着热忱与期待——期待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学习的旅程中,找到生命的第二春。 枫叶未红,教育长青。 研修班落幕时,爱晚亭又披上了暮色。夕阳将亭台与人群镀上一层金边,仿佛为这场盛会烙下永恒的印记。学员们带着收获离去,脚步却愈发轻盈——他们深知,此次相聚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份责任的传递。 古亭“爱晚”,老年教育亦“爱晚”。在这充满诗意的名字之下,湖南的银龄教育正以蓬勃之姿生长。或许有一天,当枫红再次漫染岳麓山时,会有更多的长者在这片土地上,以学习为舟,驶向更广阔的晚年天地。而爱晚亭,将永远见证这份对教育的执着,对生命的敬意——枫红未晚,教育长青。<br> <p class="ql-block">踏上归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