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四大名著”的开篇诗词,也就读懂了人生玄机

人生如棋

<p class="ql-block">四大名著以历史的兴衰,社会的炎凉,事件的传奇,人物的悲欢等等故事或撼动人心、或悦人耳目、或破人愁闷。其所蕴含着的世道人生之理,更是给人以警醒和启迪。</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学到了明清时代,小说文体的创作渐次进入了鼎盛时期,于是产生了众望所归的四大名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三国的故事,从开始到结束,其实是一场后果前因。你非要懂得了过程,看到了结局,才感悟得到最初。这或许就是所谓返本归元、返璞归真。</p><p class="ql-block">《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p><p class="ql-block">明.杨慎</p><p class="ql-block">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明代嘉靖三年,著名的文学家,杨慎写的一首诗,据当今已有466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今人读了后,让人活得豁然明白了世间人生大理!究竟今人聪明,还是466年前的古人聪明?</p><p class="ql-block">我看了多少诗词,也没见过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诗,把人生写的这么透彻,把天下大事看的那么清楚明白。</p><p class="ql-block">今人可真正没有这个水平,用自然界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来点明人生的历史,用江水中漂亮的浪花来赞美一代一代离开人世的英雄。</p><p class="ql-block">人来到世界上,不管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给予了精辟的总结——“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就是人生的真实历史。</p><p class="ql-block">人世间除了天地就是人,道家老子,把天地人划为三才。杨慎这首诗写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把大地说的那么美好,人老了总要回归自然,把老人离世说的那么美丽,让人听起来顺耳。</p><p class="ql-block">把人世间百姓为了生存,辛辛苦苦的精神,用“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来形容,意思是:江上鱼夫一年四季都不休息,晚上有月亮陪伴,白天风雨无阻养成了多么辛劳的习惯,直到两鬓发白,还在江上坚持不懈的劳作。</p><p class="ql-block">天在、地在、是真得,不管高人、低人、百姓、还是英雄,一代一代两手空空都离开了人世,天地间成事还是败事,都成了故事,“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已经说透了人世,说透了世界,说透了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说明白了人生的大理,是一首人生的经典诗词,</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号称四大名著,第一本书三国演义,把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诗,写进了三国演义书中,而且把这首诗放到了书中的头板头条,作为三国演义书的开篇序!</p><p class="ql-block">杨慎这个人,究竟是神还是人,据有关资料介绍,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p><p class="ql-block">嘉庆三十八年七月(1559年8月8日)在昆明病逝,时年72岁。</p><p class="ql-block">这首《临江仙》不仅仅是感激历史变迁的之作,更是这位大才子的一生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风月情长,终究梦一场</p><p class="ql-block">红楼是一场梦,人生是一出戏。梦迷梦醒,戏里戏外,红楼的开篇和结尾诗词,意味也有这样的两重。</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由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倾尽心血创作,后经高鹗续补完成。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巧妙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全景图。作品融汇诗词歌赋、民俗风情、哲理警句,既是一部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蕴含深刻人生智慧的心灵宝典,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和"国人的心灵史诗"。</p><p class="ql-block">红楼,还有另一种开篇和结尾,那是作者的自况。更真实,也更残忍。</p><p class="ql-block">甲戌本第一回的回前诗说:</p><p class="ql-block">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p><p class="ql-block">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p><p class="ql-block">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p><p class="ql-block">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p><p class="ql-block">开篇诗又说:</p><p class="ql-block">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p><p class="ql-block">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p><p class="ql-block">结尾诗再说:</p><p class="ql-block">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p><p class="ql-block">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p><p class="ql-block">从这自况看,对于这情天恨海,写故事的人依旧是放不下的,人生难免会有耿耿于怀。</p><p class="ql-block">尽管故事的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梦;故事的结束,也告诉我们终究是一场空。但那更多的,是作者的痴想,和向往。就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张爱玲说:时代是这么的沉重,不容我们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句话说:懂得了太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人生最无可奈何的真相。</p><p class="ql-block">可是红楼的故事依旧是空蒙的,那是一种梦后的醒,痛后的悟。于是我们就还可以抱着一份希望:所有的苦都不会白受,所有的泪都不会白流,所有的不堪都自有落场,只待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大彻大悟或许太奢侈了。可总算还能够把人生所历的所有苦痛哀乐,当作更通透一些的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幽梦影》里说,西游是一部“悟书”。</p><p class="ql-block">比起上面三部,它的主题更直接,调子也更温情——四大名著里,只有西游是“喜剧”,虽然同样历经坎坷,却有着皆大欢喜、不复更求的结局。</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关于佛家的故事。而佛家的主题只有两个:慈悲,和觉悟。西游记也同样如此。</p><p class="ql-block">开篇诗中说:</p><p class="ql-block">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p><p class="ql-block">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p><p class="ql-block">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p><p class="ql-block">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p><p class="ql-block">寥寥几句,把中国人的世界与历史总结了,且一笔把人带进了佛教的世界中。</p><p class="ql-block">“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用不同的比喻讲述了老百姓对人生的朴素认识,平实通俗,上口易懂。</p><p class="ql-block">和很多同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一样,《西游记》在内容上已经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在形式上,依然沿用了“说书”的模式,会在故事中夹杂一些诗词。而这种形式便需要艺人用半文半白、似诗似话的语言,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如果要配上诗词,就不能太雅,也必须通俗一些才能与整体文本浑然一体。这也就导致《西游记》中的诗词极具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水浒,大体说来就是一个义字当先、替天行道却毁于一旦的故事,扑面草莽英雄气,一场江湖侠义志,万千无语悲凉意。</p><p class="ql-block">所以开卷词才流露这样的气质:</p><p class="ql-block">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p><p class="ql-block">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p><p class="ql-block">谈笑看吴钩。</p><p class="ql-block">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p><p class="ql-block">七雄扰扰乱春秋。</p><p class="ql-block">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p><p class="ql-block">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p><p class="ql-block">更有那逃名无数。</p><p class="ql-block">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p><p class="ql-block">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p><p class="ql-block">恐伤弓远之曲木。</p><p class="ql-block">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p><p class="ql-block">诗曰:</p><p class="ql-block">纷纷五代离乱间。一旦云开复见天。</p><p class="ql-block">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为江山。</p><p class="ql-block">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莺歌奏管弦。</p><p class="ql-block">天下太平无事日,樱花无限日高眠。</p><p class="ql-block">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传》这首词,有几处异文,我觉得还是网络版本读起来比较通顺。这首词写得还可以,好就好在两处用了排比,显出了才气。但是据开篇“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可知此词必出于元人手笔无疑。儒家的精神是入世,道家的理想是出世。该词自称儒流,却又满纸道家堪破名利的隐士思想,从思想内容来说,只要是稍微读过几首元曲的人,就会知道元代儒生都是这个调调。何况《水浒传》的作者非常多,有带诗本,有吴读本,有天才文人的前四十回,有明朝国公郭勋门客的改造,有罗贯中最后的写定,有金圣叹的各种篡改,等等等等。所以很难一概而论《水浒传》的诗词水平,因为根本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小时候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水浒传》,网络时代二十余年以来,偶尔翻的都是电子书大神云中孤雁汇集的《水浒传》典藏版,这种版本里面基本上是没有诗词的,所以长久以来的印象是《水浒传》的诗词水平很差,看来现在要改变一下这种偏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