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隆务寺辩经

介康

<p class="ql-block">七月的青海,阳光慷慨地倾洒大地,却不似上海那般燥热。然而,我们摄友圈一行心中,却涌动着比骄阳更炽热的期盼——我们踏上了前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旅程,只为用镜头定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六月会”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抵达当日,我们得知六月会活动将在下午拉开帷幕。为了不虚度上午的时光,我们决定前往隆务寺参观。踏入这座古老的寺庙,红墙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藏香气息,让人瞬间沉静下来。就在我们漫步欣赏寺内建筑与佛像时,一场意外之喜悄然降临——竟有幸邂逅了一场隆务寺僧侣们的精彩辩经活动。只见僧侣们身着绛红色僧袍,或坐或立,激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他们时而激昂地手势翻飞,时而专注地聆听回应,思维的火花在一问一答间迸发。那专注的神情、精妙的论述,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藏传佛教文化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隆务寺,藏语全称“隆务德钦琼科尔林”,位于青海省同仁市隆务镇四合吉村的西山脚下,创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东门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寺庙大门,门框和门楣上装饰着复杂的图案,身穿红色僧袍的僧侣和藏民信徒正在出入寺庙。</p> <p class="ql-block">隆务寺东门两侧是长长的转经筒。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远远望去,橙红色的寺庙依山而建,金顶在阳光下闪耀,仿佛一座沉静的佛国,藏在高原的怀抱中。</p> <p class="ql-block">寺庙门前有绿度母广场,广场上引人注目是9.369米的三面绿度母坐像,瑰资玮态、慈目低垂。信徒们或绕着佛像顺时针诵经,或对着寺门在佛像前磕着等身长头。</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隆务寺,布局错落有致,装饰华丽宏伟。内设有显宗、密宗和时轮三大学院。我缓步而入,耳边是风穿过檐角铜铃的轻响,眼前是层层叠叠的殿宇,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藏传佛教的庄严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隆务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度过了700多年,只不过最早的时候,它仅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萨迦派寺院,远不像现在这般金碧辉煌。1462年,一位叫三木旦仁钦的名增与其胞弟罗哲森格扩建了该寺。明宣德皇帝器重罗哲森格的佛学造诣,封其为“弘修妙悟”国师。从此,隆务寺声名大振,在隆务河流域开始了区域性的政教合一统治。</p> <p class="ql-block">明天启五年(1625年),熹宗帝亲题“西域胜境”匾额,此后隆务寺规模逐渐扩大。到了清王朝三世夏日仓被乾隆帝封为“隆务呼图克图弘修妙悟国师”,成为政教首领,政教合一的统治扩大到整个同仁地区。</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隆务寺是青海地区重要的佛教寺院和宗教文化学府,内有20多座佛殿经堂,设立了多个学院,是显密双修的格鲁派大寺。寺内有寺僧2000余人,活佛14人。与著名的青海塔尔寺、甘南拉卜楞寺并称安多地区藏佛教三大寺。</p> <p class="ql-block">大门正面进入,最先看到的是1989年第四世曼仓活佛重建的马头明王殿,此院还是十世班禅大师住过的地方。别看建筑是翻新的很平常,殿内满满的信徒们从始至终都是虔诚地绕着金刚像一圈又一圈走动。</p> <p class="ql-block">一片黄墙前有指路牌,指向大经堂和文殊千佛殿。实际上隆务寺各式殿堂有二十多幢,僧侣学院学习舍所的数量真数不过了,如各殿堂都去看看恐怕没大半天时间不行。</p> <p class="ql-block">文殊千佛殿门前一带有不少僧侣在交谈或行走,背景中有壁画和彩绘的柱子,气氛宁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门虽然开着但我们不敢进,似乎这里面气氛庄严肃穆,我先欣赏门堂,无论是壁画还是雕梁,都精美之极,热贡艺术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门堂口一位男子跪在地上磕头,似乎在祈祷或冥想。我轻手轻脚地走过,不敢打扰这份宁静。墙壁上的壁画色彩斑斓,描绘着诸佛菩萨的故事,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智慧与慈悲。</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隆务寺的吉祥天母护法殿,护法殿下有个大广场,广场一圈有避风挡雨的门廊,广场中间竖着两根旗杆。僧侣们三三两两走向广场。</p> <p class="ql-block">一群身穿红色僧袍的僧侣席池而坐在广场门廊,背景是装饰有彩色图案的寺庙建筑,阳光明媚,僧侣们面色严肃庄重。我感觉有戏了,仿佛某种仪式要开始,每一步都踏在信仰的节拍上。</p> <p class="ql-block">迟到的孤独者。</p> <p class="ql-block">僧侣们席地而坐在进行某种集体活动或祈祷。我听不懂他们口中念诵的经文,但那种整齐划一的节奏,却让人不自觉地沉静下来。那一刻,我仿佛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沉浸在这份宁静与虔诚之中。</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三两或单独结对子开始辨经。辩经是藏传佛教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问答交流探讨佛理。</p> <p class="ql-block">隆务寺最初为萨迦派寺院,后改为格鲁派。其宗教体系包含显宗、密宗和时轮三大学院,辩经作为显宗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辩经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辩论形式有两种对辩‌:一对一辩论,双方轮流提问与回答,禁止反问;立宗辩‌:一人提出观点,多人质疑,回答仅限“是”“否”“不定”三种。‌‌</p> <p class="ql-block">在护法寺庙门口也有僧侣或坐或站,在进行辨经。僧侣们神情专注,有的在手舞足蹈地说,有的在聆听,整个场景显得非常和谐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辩经方式‌上一般提问者击掌高喝,配合特定手势(如右手高扬象征文殊智慧),答辩者需快速响应,若被问倒需摘帽示弱。‌‌</p> <p class="ql-block">一群身穿红色僧袍的僧侣们辨经神情专注,氛围庄重。我看到他们围绕着一位年长的僧人,认真聆听,不时点头或提问。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辩经”——那不是争辩,而是一种对真理的探索,一种对智慧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辨经差不多进行了一个小时,然后离开门廊在寺庙前的广场上走向装饰有彩色图案的寺庙建筑,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他们辨经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用身体的语言,诉说着一种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僧侣们脱下黑色靴子集体进入殿堂,大慨是辨经集中交流总结评价吧。我蹲下身有趣地看着那些整齐排列的靴子,突然觉得,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才是最真实的生活。他们不是远离尘世的神仙,而是活在当下、修行于日常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一会儿辨经广场上没几个人了,一切又归于平静,似乎刚才没有几百号人在这里辨经活动,没有喧哗,没有声响,显示这些学院里僧侣的纪律与毅力的素质。</p> <p class="ql-block">我抓紧时间到隆务寺的大经堂去看看。1732年由第二世夏日仓活佛创建,这里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供奉着泥塑溜金宗喀巴大师像,乃各学院和附属寺的僧人集体念经和聆听佛法的场地。</p> <p class="ql-block">背景中可以看到寺庙内部的装饰。我站在门口,看进僧侣缓缓走入殿堂,我赶紧跟上,心中默念:愿我此行,也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这座1700平方米的百柱大经堂里,有泥塑鎏金像,有18根雕龙巨柱,146根短柱,具有汉藏民族结合艺术风格,精美无比。</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里各种唐卡彩塑金银制品等艺术品,有明清时期的壁画、堆绣等珍贵文物,琳琅满目,由于时间紧也没仔细欣赏非常遗憾。</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不仅是隆务寺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藏传佛教艺术与汉藏建筑融合的象征,1954年,第七世夏日仓活佛罗桑曲扎嘉措对大经堂进行扩建,使其成为热贡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隆务寺依山而建,殿堂层层叠叠,看辨经用去一个小时,进了大经堂没有时间再多多地欣赏参观各场所。但感觉看了一场僧侣们的辨经活动不枉来此一趟。</p> <p class="ql-block">隆务寺门口绿度母广场上,三面绿度母眼晴慈祥地看着我,似乎在说:“欢迎你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