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经营的复杂版图中,合同是连接各方商业活动的关键纽带。然而,合同中的细微疏忽,却可能引发巨大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将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合同风险的“重灾区”,探讨企业在合同管理中的常见漏洞与应对之策。 <p class="ql-block"><b>一、“定金”与“订金”一字之差,千万货款打水漂</b></p> 某大型设备制造企业A公司与采购商B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数千万元的设备采购合同。合同中约定,B公司需支付10%的预付款作为保障,A公司收到款项后开始生产。在合同条款起草时,工作人员误将“定金”写成了“订金”。后来,B公司因自身资金链断裂,单方面毁约,要求A公司退还已支付的预付款。A公司认为B公司违约,应适用定金罚则,不予退还。但由于合同中写成“订金”,不具备定金的法律属性,最终A公司不仅失去了这笔订单,还不得不退还已收到的款项,损失惨重。(来源:真实商业纠纷案例库) 在合同中,“定金”具有担保性质,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而“订金”只是预付款项,不具备定金罚则的法律效力。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务必准确使用法律术语,避免因一字之差造成重大损失。 <p class="ql-block"><b>二、合同错别字引发争议,企业耗时耗力维权</b></p> 一家建筑材料供应商C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商D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在合同中,关于货物交付时间的条款里,将“次月15日前交付”写成了“次15日前交付”。这一错别字导致双方对交付时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理解。C公司认为是每个月15日前交付,D公司则认为是不确定的某个“次15日”,双方各执一词,多次协商无果,最终对簿公堂。这场纠纷持续了近两年,耗费了企业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来源:法院公开判决书) 一个错别字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引发合同条款的歧义,进而导致合同履行受阻和法律纠纷。企业在合同起草和审核过程中,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合同表述准确、清晰、无歧义。 <p class="ql-block"><b>三、AI审核合同存盲区,关键条款被忽视</b></p> 新兴互联网企业E公司为了提高效率,在签订合作协议时使用AI工具进行合同审核。在与一家重要合作伙伴F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时,AI工具未能识别出其中一条关于知识产权归属的模糊条款。合作过程中,双方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产生争议。由于合同条款不明确,E公司在这场纠纷中陷入被动,不仅影响了合作关系,还可能面临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来源:行业内部案例交流) AI工具在处理常规合同条款时或许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在面对复杂的法律问题和特殊条款时,其局限性就会暴露出来。合同中的知识产权、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关键条款,需要专业法律人士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法律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审核,才能有效规避风险。 企业合同风险无处不在,从用词的准确性到条款的完整性,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依靠自身草草审核合同,容易因缺乏专业知识而遗漏关键风险点;使用AI工具审核合同,虽然便捷高效,但存在明显的盲区。专业的企业法律顾问在合同管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p class="ql-block">企业法律顾问团队,凭借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已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合同风险防控服务。</p> <p class="ql-block">在顾问的帮助下,许多企业不仅快速解决了合同纠纷,还在问题发生前就制定好了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与协议,从源头上避免了潜在的法律风险。</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竞争激烈、法律环境日益复杂的商业时代,法律顾问为企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让企业在商海航行中无惧风浪,稳步前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