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想去天水有一段时间了,都因时间没安排好未能成行。6月28日早上9点从西安坐高铁,不到十点半就到达天水南站,打车到秦州区星程酒店安排好住宿,就到离酒店不远的胡氏古民居游览。</p> <p class="ql-block">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位于天水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是天水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官宦府邸。</p><p class="ql-block"> 南宅子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南宅子大门口的国槐</p> <p class="ql-block"> 南、北宅子的创建人是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氏古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制构建。</p><p class="ql-block"> 在南宅子参观时,从入口处到出口处,每到拐弯处就有箭头指示该往哪里走。南宅子现在是展示天水民俗,民居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由12个民居院落、78座单体建筑和1处藏宝洞组成。</p><p class="ql-block"> 正房会客厅,基本保持着四百年前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 四合院,是从正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为代表,而胡氏古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以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不同于北京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桂馥院正厅,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面阔五间,六椽中柱前出廊悬山顶架构,明间采用三、五架梁和抱头梁,两梢间采用单、双步和抱头梁架,梁架绘有彩画。明间和两次间各开四扇六抹直棂条槅扇门,两梢间四扇四抹直棂条槅扇槛窗,下槛落膛砖槛窗。建筑梁架、装饰基本保持明代原貌,雕饰简洁、粗犷而又圆润。明间、两次间为主客厅,东梢间为家庭“神堂”,西梢间为待客休息室。后墙明间开门,穿堂直达后院。现陈列为主人会客、祝寿和祭祖场景。 </p> <p class="ql-block"> 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古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四百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石碾石磨</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p><p class="ql-block"> 古代出行的车辆</p> <p class="ql-block"> 胡氏古民居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p><p class="ql-block"> 《老天水》图片</p> <p class="ql-block"> 展览由14个场景复原和11个专题陈列组成,展出各类民俗文物近2000件,集中展示了明清秦州官宦人家生活情景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开展多项民俗展演活动,展览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艺术性和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 北宅子比南宅子小些,不像南宅子院落那么多,从大门入内共有三进院落,但院落都挺大,现在主要展览古丝路上各国的钱币。</p><p class="ql-block"> 北宅子后庭,是胡忻祖父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去文庙游览。秦州文庙,位于市区中华西路(原称学街,今为步行街)西端,是一处历史悠久、建制完备、建筑规模比较宏大的古建筑群。据乾隆版《秦州志》记载,秦州文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比天水伏羲庙始建年代早181年,距今已700余年,是天水现存古建筑中较为古老的一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秦州区境内为数不多的元代和明代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坐落在青砖铺面、夯筑高台、三向垂带踏跺之月台上,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长24.41米,进深五间,宽19.61米,通高14.2米,殿上龙吻吞脊,脊身饰以莲花、宝相、团龙,脊中施二层桥亭,琉璃碧瓦,飞檐翘角。</p><p class="ql-block"> 文庙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 檐下各科斗拱较大,结构为五彩重昂。殿内宽敞明亮,柱子排列沿袭元代减柱法,双槽减柱构造,当心间减去八根金柱,普柏坊稍大于阑额。柱础石上雕刻古朴莲瓣,柱基石均大于柱子。门为六抹隔扇,槛墙外饰砖雕二龙戏珠、海水朝阳。大殿外观高大巍峨,气势雄宏,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殿前老槐古柏苍劲挺拔,映衬的殿宇更加壮丽恢宏,显示出古代建筑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碑廊内立有古碑11通,其中《门尚书祠堂记》记事碑,是明天顺八年吏部尚书李东阳撰文,陕西按察司俭事钰书丹的一通石碑,余者多为清代历朝重修庙学碑记和地方拥资碑记。专家们考证,从元大德六年始建至1925年的600多年间,文庙先后维修了10次。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及本世纪初,因城市发展需要、旧城改造等原因,先后拆除了文庙里的一些古建筑及周边附属建筑(文庙殿内禁止拍照)。</p><p class="ql-block"> 唐开元二十七年,朝廷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至明代嘉靖帝降低孔子级别,下令改称“至圣先师”,取掉“文宣王”封号,而天水文庙孔子排位上的称谓却没有任何变动,仍写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神位”称号。</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及门外的两株古树</p> <p class="ql-block">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以“五城相连”(五城指的是从东到西依次为东关城、大城、中城、西关城和伏羲城)格局而独树一帜。西关里,位于秦州区中心西侧,是“五城”中西关城居民区的一部分,有众多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是甘肃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2018年3月开始修缮,2021年6月正式对大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修葺一新的西关里,将古代建筑与现代服务完美结合,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交相辉映,街区样貌别具一格,明清建筑风格独特,小街古巷四通八达,庭院深深,曲径通幽。</p><p class="ql-block"> 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p> <p class="ql-block"> 玉兰飘香,古槐掩映,李广故居、赵氏祠堂、张俊府院历尽沧桑,凸显历史传奇;张庆麟、哈锐、葛霁云等故居散布其间,彰显文化底蕴;城墙遗址、牌坊古亭错落有致,唤醒了古城记忆。</p><p class="ql-block"> 古城墙上的天靖阁,城墙下的风云广场三国人物塑像群。</p> <p class="ql-block"> 天水古城墙(图片来自女儿拍照)</p> <p class="ql-block"> 西关里已成为认知天水古城风貌,体验城市新韵的窗口。商业街区、民宿武馆、特色小吃、罐罐茶馆、餐吧书吧、音乐酒吧应有尽有;民间工艺、非遗传承、风味美食、古董钱币、文玩交流、琴棋音乐、书画欣赏琳琅满目,成为广大游客和时尚达人的休闲娱乐胜地。</p> <p class="ql-block"> 古城一隅</p> <p class="ql-block"> 游陇上天水,品古城风韵。天水古城,与您共享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城墙下的广场塑像群</p> <p class="ql-block"> 在天水古城游览,站在高处就能看到远处的山峰。</p> <p class="ql-block"> 天水伏羲庙,位于秦州区西关伏羲路,是一座纪念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庙宇。伏羲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被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庙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和伏羲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伏羲城</p> <p class="ql-block"> 伏羲庙景区占地6600多平方米,拥有众多古建筑,如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等。这座庙宇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也是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伏羲庙的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伏羲庙大门</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即伏羲诞辰日,周边群众会扶老携幼,前来伏羲庙朝拜祭祀“人祖爷”,庙内香烟缭绕,钟鼓鸣天,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后面的建筑就是先天殿</p> <p class="ql-block"> 游览伏羲庙时,可以欣赏庙内错落有致、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感受古柏参天、浓荫蔽日的清幽氛围。此外,伏羲庙内还有多处珍贵的文化遗存,如唐代所植的古槐等。</p><p class="ql-block"> 伏羲庙内有伏羲生平事迹展览,这是进门处的壁塑像群。</p> <p class="ql-block"> 伏羲庙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著名景点,在此可以深入了解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以及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天水的凌霄花开得正艳。</p> <p class="ql-block"> 游览伏羲庙时,看到后面有个免费参观的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就进去游览。</p> <p class="ql-block"> 西汉:凫(fu第二声)首形青铜壶(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p> <p class="ql-block"> 清水宋墓二十四孝图画像砖线描图</p> <p class="ql-block"> 清代:琥珀朝珠(1616年—1912年)</p> <p class="ql-block"> 崖壁拓片“石虎”两字</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水利工作者在天水秦州区石马坪修建上水工程时,发现一座墓葬,后经文物工作者抢救清理,出土了隋唐时期贴金彩绘围屏石榻。该石榻长2.18米,宽1.15米,高1.23米,由榻座、榻板、围屏等组成。其中,围屏分别雕刻狩猎、宴饮、酿造、出行、泛舟、亭台楼阁、水榭花园等画面,雕刻精湛,技艺娴熟,贴金彩绘,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 这件文物,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粟特人遗物。通过对生活场景、伎乐、建筑、宗教等图像内容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粟特人的葬俗和信仰,对研究隋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隋唐贴金彩绘围屏石榻</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半左右从博物馆出来后,前往玉泉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玉泉观景区,位于秦州区域北天靖山麓,南府州城,北迤青山,占地面积十七万余平方米。玉泉观因有“玉泉”而得名,以“玉泉仙洞”荣列秦州八景,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玉泉观牌坊</p> <p class="ql-block"> 玉泉观创建于唐代早期,中晚唐时称“北山观”,宋代改称“天庆观”、“玉泉观”,毁于南宋末年,元代初期重建。历元、明、清三代三十余次重修和扩建,逐渐形成拥有90余座建筑的庞大道教宫观,殿、台、亭、桥、楼、阁、洞、坊错落有序,依山就势分布在岗峦溪涧之上。观内殿宇巍峨,碑石林立,古木葱郁,林壑秀美,晚清时就以“玉泉仙隐”而著称陇上。</p><p class="ql-block"> 玉泉观</p> <p class="ql-block"> 玉泉观藏有历代众多碑刻,尤以元世祖忽必烈褒封制词四面碑、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fu第三声)草书诗碑四方最为珍贵,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天门</p> <p class="ql-block"> 观内古树参天,遐迩闻名的玉泉“辫柏”悬根露爪,形似发辫。苍劲荫郁的千年古柏与古建筑群相映生辉,更增添了“人间天上”的神秘感。从汉代至清代千余年来,“玉泉仙洞”相继有铁马大仙卢真人、梁志通和马一元道长修炼成仙,其传奇故事在天水民间及甘、陕、川等地道观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清末以来,观宇历尽沧桑,80年代初重修古观,胜境得以重现。这处清幽恬静的游览胜地,又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着中外游客。</p><p class="ql-block"> 玉泉观景色</p> <p class="ql-block"> 玉皇殿始建于元代,现殿为单檐歇山顶的明代建筑。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届时,玉泉观将举办大型的庙会“上九会”。</p><p class="ql-block"> 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 三仙洞分别在元、明时凿建,1987年修缮,1994年倚洞修建歇山顶单坡水拜阁一座。洞内供奉玉泉观的三位开山祖师:汉代卢真人、元代的梁真人和清代的马真人。</p><p class="ql-block"> 三仙洞</p> <p class="ql-block"> 玉泉观因泉得名,唐代称“石池”,宋代改称“玉泉”,后又称明眼泉、八卦泉、三味泉。泉水千年不涸,清冽甘醇,为陇上名泉。经检测含铁(<0.1MG/L)、锰(<0.05MG/L)、锌(<0.05MG/L)、铜(<0.2MG/L)、锶(<0.49MG/L)等微量元素,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铁助氧运输,锰促骨发育,锌强免疫力,铜护神经系统,锶益心血管,各元素含量安全,对人体健康具多重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八边形石头下面就是“玉泉”</p> <p class="ql-block"> 神仙洞,为元代梁志通道长修炼成仙之仙室,羽化后又葬于此洞,明代时该洞已称“玉泉仙洞”。</p> <p class="ql-block"> 斗姆殿,元代初期,梁志通道长在此礼星拜斗,故名北斗台。殿阁重修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殿内供奉斗姆元君。道教认为她是北斗七星的母亲,亦称众星之母,主天地万物之生。</p><p class="ql-block"> 斗姆殿</p> <p class="ql-block"> 诗碑共四方,内容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号松雪)书唐李白、韦应物、宋王安石等人的五言绝句四首。碑镌刻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为现存赵孟頫书法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元代四面道流碑,此碑被文物专家誉为“国宝”,镌成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内容为“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词”、“全真祖宗之图”等与道教全真派有关之事,在国内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图片来自女儿拍照)。</p> <p class="ql-block"> 勒马关帝庙,内有关帝骑在马上,马的双前蹄腾起塑像。</p> <p class="ql-block"> 五路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 玉泉观古树</p> <p class="ql-block"> 到天靖山麓岱庙时,可能快下班了(下午六点),庙里基本上没人。</p><p class="ql-block"> 回酒店上电梯时,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机器人也“很有礼貌”的乘坐电梯,挺有意思。到房间后,女儿点了外卖,不一会儿,机器人就送到房间门口了。</p> <p class="ql-block"> 29日早上七点在酒店早餐后,七点半,坐上女儿头天晚上联系好的出租车,前往麦积山。在网上看到,麦积山头天人多,早点去省得排队等候。</p><p class="ql-block"> 在玉泉观山上,看天水市区景色。</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秦岭山脉西段北麓,因山形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名。</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从下面能看到麦积山上大佛像。</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和龙门石窟、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为国内四大石窟,如果说莫高窟是“东方壁画馆”,那么,麦积山就是“东方雕塑馆”。</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384—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陷,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七佛阁</p> <p class="ql-block"> 004窟,北周(557—584年),唐、五代、宋、元、明、清重修,又名“散花楼”、“上七佛阁”,为北周大都督李允信所造之“七佛龛”,庾信为之作铭。大型庑殿顶崖阁,宽31.4米,分为七间八柱。后壁一字并排七个大龛,龛外石胎泥塑天龙八部。整窟雕凿精致,宏伟壮丽。</p><p class="ql-block"> 这两尊造像,就是龛外的“哼哈”二将(图片来自女儿拍照)。</p> <p class="ql-block"> 该窟现存造像85身,影塑700余身,七个龛内主佛构成七佛,均为北周原作,历经唐、宋、明、清重修或重妆。壁画约250平方米。尤以龛楣上方的五幅“薄肉塑”飞天壁画造型优美,风格新颖,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p><p class="ql-block"> 这个飞天壁画就是“薄肉塑”,它的特点是微微突出于墙面(图片放大就能看到),不是纯平面绘画,做了泥塑,身体有欲出墙面的感觉(图片来自女儿拍照)。</p> <p class="ql-block"> 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石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站在麦积山高处看下面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 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上面的佛像基本上脸是完好的,下面这排因为以前栈道非常险峻,上来参观的游客得扶墙往前走,走得时候手的高度正好会扶着下面那排菩萨的脸,就被摸坏了。现在山上用很密的网子,是因为山上潮湿,有一些小型动物,所以这个密网是用来防小型动物和游客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麦积山石窟外面最大的佛像,佛像上面有些小龛,能看到里面的佛像还是完好的(图片来自女儿拍照)。</p> <p class="ql-block"> 005窟,隋代(581—618年)始凿,初唐完成,俗称“牛儿堂”,三间四柱式崖阁。</p><p class="ql-block"> 现存泥塑造像15身,中间龛内的隋代造像清俊慈祥,左右龛内的初唐造像丰润俊美。龛外的踏牛天王,英武雄健,气势不凡。壁画约70平方米,左龛外正壁右上方的《西方净土变》,及前廊顶部平棋内的《夜半逾城》构图严谨,施色艳丽,为唐代壁画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洞窟由于地震塌毁保留甚少,以第5窟(牛儿堂)为代表。这是龛外的踏牛天王造像(因距离太近拍不上全部,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009窟,北周(557—581年),宋、明、清重修。大型崖阁式建筑,前有栈阁,后壁并列开七个龛,龛内分别塑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现存造像19身,经历宋、明、清重修或重塑。壁画约60平方米,为明、清重绘。第四龛顶部绘共命鸟,为人头鸟身的双头童子形象,造型生动别致。</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四龛内的一佛二弟子,佛像和右边的红脸弟子头上有双头童子人头鸟身壁画,一佛头上两侧各有一个童子壁画(图片来自女儿拍照)。</p> <p class="ql-block"> 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135窟(是特窟),北魏(386—534年),俗称“天堂洞”。在麦积山石窟参观分普通窟和特窟,普通窟是游客都能参观的,每个特窟都要单独付费才能看到,但禁止拍照。参观特窟很值得,因为都是精品。</p><p class="ql-block"> 这是133窟里最美小沙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种。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p><p class="ql-block"> 这件衣服上的纹饰,都是做的微微凸起的泥塑,有立体感(图片来自女儿拍照)。</p> <p class="ql-block"> 在麦积山石窟参观,基本上都是隔着很密的网子拍照,网子里还有铁栏杆,拍照的时候,要把手机或相机贴在网上,来回调整机子,以避开里面的铁栏杆。</p><p class="ql-block"> 这个造像虽然是“无头像”,但手部塑造的丰满,衣纹的皱褶处理很精细。</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这是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的山体主要由第三纪沙砾岩构成,这种岩石结构相对松散,不易进行精细雕刻,因此麦积山石窟的雕像大多以泥塑形式存在,并且这些泥塑通常会进行彩妆。</p><p class="ql-block"> 这是147窟“东方微笑”(北魏时期造像),人物清瘦。造像上可以看到手部铁丝露出来了,那就是当时做塑像时用的,铁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背后的蓝色用的是青金石,绿色用的是绿松石做颜料,矿物颜料性质稳定,所以能留存长久。</p> <p class="ql-block"> 在麦积山石窟参观时,因山上都是单行道,有一段路的台阶又高又徒,是原来留下的没动过,有的地方仅容一人通过,前面一位女士上一个台阶,喘气半天,压着后面一堆人过不去。</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图片来自女儿拍照)</p> <p class="ql-block"> 191窟,西魏(535—556年),宋代重修,现存泥塑造像7身。龛外下方塑化生力士,两侧上方悬塑交脚菩萨,构思奇特,风格新颖。</p><p class="ql-block"> 123窟中的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雅般的真诚和愉悦。还有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塑像等,都是麦积山石窟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这是191窟的泥塑造像,可以看到前面很细的网子(图片来自女儿拍照)。</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是麦积山石窟8:30开放就进入参观,出来看到,入口处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入内参观。近11点,从麦积山石窟出来,打车前往净土曼殊寺。</p> <p class="ql-block"> 天水净土寺,位于仙人崖后川。该寺群山环绕,苍松满谷,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为秦州十景之一。净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迹额联等也不知失于何地。80年代以来,净土寺僧众多方筹资,进行恢复扩建。</p><p class="ql-block"> 曼殊寺景门牌坊</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大德高僧海正师父,于1991年初来到曼殊寺,开始失志建寺,重建佛刹,现已形成一进三禅院的宏大建筑群。近几年,又新开发新建了罗汉堂、藏经阁、景门牌坊等建筑,更增添其规模,其气势宏伟之景象,远非昔日可比。</p><p class="ql-block"> 曼殊寺景色</p> <p class="ql-block"> 景点常有“佛光”出现,声名远播于海内外。曼殊寺,亦称净土寺,位于天水市东南,与麦积山石窟相邻,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门、曲溪等自然景点,共同组成闻名全国的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山上最高处是卧佛殿,卧佛殿下面是药佛师殿。从药佛师殿到卧佛殿有条小路,走在路上能看到,道路两边都是空松果。</p><p class="ql-block"> 这是甘露池及池旁景观</p> <p class="ql-block"> 曼殊寺营造的是一个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古典的佛教建筑与现代的园林式建筑于一体的独具魅力的寺院环境。目前,曼殊寺是一处建在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松涛阵阵的自然环境中,房屋建筑面积63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共计205间,其中殿宇88间,其余为附属建筑,绿地园林面积为3300平方米的人间兜率。</p><p class="ql-block"> 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 曼殊寺有受戒僧人20余人,和一些非正式出家,但举行过一定的宗教皈依式的男女信徒,俗称居士者数百人。</p><p class="ql-block"> 曼殊宝刹</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 曼殊净土寺,四周群峰相拥。清代进士吴西川有诗赞道:“净土何年寺,松涛泻半空。直从天上落,不与世间同。胜概闻云久,幽寻恨未通。登高望何极,惆怅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曼殊寺景色</p> <p class="ql-block"> 曼殊净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闻名于当地的“十八罗汉拜文殊”,是净土寺的独特景致。每座罗汉峰形似莲花瓣,十八座绿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拥,显示出“绿海宝莲”的天造奇观。</p><p class="ql-block"> 曼殊寺景致</p> <p class="ql-block"> 环峰峭岩叠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麦积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称誉“方圆奇峰之美,尽收环抱之内;百里景区灵气,皆蕴净土之中”。</p> <p class="ql-block"> 峭壁绿树间隐现的日月洞、修行洞,喷虹吐云;气象万千的悬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动逼真,瑞象拥绕,更显奇绝;药王泉、宽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圣泉”清冽甘美;高大的牌坊楼、清纯碧绿的甘露池;雄伟的罗汉堂、长寿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金刚殿沿山势而建,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错落有序,一派清肃静穆之境,成为四方游人流连忘返之胜地。</p><p class="ql-block"> 天然佛首像(图片来自女儿拍照)</p> <p class="ql-block"> 游览净土寺发现,这里殿宇内的佛像都是庄严肃穆、金碧辉煌。这个殿宇上方写着“心印是佛”,是曼殊寺的论师殿。</p> <p class="ql-block"> 正觉殿内有三十五尊佛像,中间一尊坐佛,两侧墙面上各十七尊,亦称三十五佛殿。</p> <p class="ql-block"> 中午近2点,坐公交车到天水市区,吃完午饭,再坐公交车到天水南站。下午5点坐高铁返回,到达西安6点多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天水游虽然只有两天时间,但走了不少景点,看到了天水胡氏古民居的地方特色,古城的古建筑及古城墙,伏羲庙的伏羲文化,天水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的历史遗存,玉泉观的历史及碑迹,麦积山石窟的精美泥塑及壁画,净土寺的优美环境,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