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几缕话乡情(代序)

大漠独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每一次在岁月中打捞,都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那一日,拍摄大斑啄木鸟刚回来,接到同乡好友张立新的电话,让为杨军的文集——《星光心曲诗文集》写序言。应该说,自己很矛盾。既有同乡的信任之喜,又有对杨军的为人及作品的陌生而茫然。短暂的考虑,没有拒绝立新老哥,有同乡的原因,更有对长我十岁未曾谋面杨军钟爱文字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b> 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在几十年的文字跋涉中,有过众多的情感体验。如今,在文字贬值的快餐时代,尴尬和无奈是每一个文字钟情者必须要面对的。没有太多的功利化,更谈不上一本书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坚持把自己的文字凝固在一本集子里,这本身就是对文字的尊重,对自己的坚持的一个交代。想一想,这一点我和作者杨军还是相通的,于是,也就答应下来,在杨军的文字中走一走,汲取几许营养。</b></p> <p class="ql-block"><b>  杨军的创作可谓丰富,有律诗、有绝句、有词、有散文、有小说……许多文字领域,自己从来没有涉足过。但是,文学样式只是一个载体,思想和情感才是文字的内涵。无论什么样式的文字,它的表达是一样的。走近文字,就像走近草原、走近大海、走近沙漠……不同的场景,自然给人不同的表象和感受。</b></p><p class="ql-block"><b> 都说语言有三境界:一曰华丽,二曰隽永,三曰平白。三种境界的语言,呈现的终极目的是文字所承载的厚重。个人认为,平白是文学语言的最高境界。像是清蒸鲈鱼,要的是食材的本味,要的是鲜美。太多的佐料,反倒让食材失去本真。从语言上说,平白是作者的语言风格。走在杨军的文字中,就像走在大地上。他的文字就是大地上的一棵树、几丛花、一片草……“岸边浣女吟乡曲,树上多蝉脆语频。”“院里欢娃鞭扰夜,筵前敬老酒言绵。年年节盼今颜老,愿伴儿孙度晚年。”看起来,白描式的工笔,走近时,没有海的辽阔,没有山的伟岸,没有大漠的苍凉。但是,有的是泥土的厚味,有的是生命的蓬勃,有的是“面朝大海”的淡然和豁达。原生态的文字,或写意,或白描,或真情的排列……让我们回到土地上:或想象,或感怀,最后是满满的回味和享受。</b></p><p class="ql-block"><b> 不刻意文字的雕琢,要么是对文字的挚爱,要么是淡然的情怀,杨军应该是兼而有之。几十年与文字厮守,早就看淡了文字的功利。所以坚守,只是因为热爱。这便是岁月的积淀,他尊重文字的本味,用心烹制一道道生活美味,不仅仅是满足“味蕾”,更有对生命的极好滋养。这样说来,杨军平白的文字所擎起的厚重毋庸置疑,这是他几十年的坚守所得。</b></p> <p class="ql-block"><b>  文字妙处是“意象”之美,特别是诗和词。杨军文字的意象之美涵盖生活的多个层面,小桥、落雪、归鸦……众多的意象中,炊烟是作者的钟爱,在作者各类文字中,都会有几缕炊烟慢慢飘升。“屋顶炊烟融雾渺”“心醉炊烟误返乡”“远眺炊烟傍山扬”……这缕缕炊烟,是作者最真的乡恋。炊烟,一定在作者的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所以不经意间,几缕炊烟涂抹出写意的乡愁。</b></p><p class="ql-block"><b> 对于流浪的游子,每一次回望岁月,回望乡土,炊烟都是不可或缺的意象,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妈妈的味道。杨军的经历可谓丰富,生在海边的他,有过插队的过往,有过当放映员的岁月。因此,他更熟悉的是乡村,他的文字中,有犬的吠叫、有溪流的潺潺、有归鸦的眷恋。相反,海边出生的他,却“远离”了大海。他的文字没有海的辽阔和激情澎湃。也许,这就是他文字别样的魅力。这样的文字长在泥土上,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b></p><p class="ql-block"><b> 乡土上的几缕炊烟,那是乡土的眺望、那是乡音的呼唤、那是乡情的灼烧……作者所以念念不忘炊烟,一方面是自己是炊烟的受益者,炊烟里有母亲的味道,有乡味的滋养。缕缕炊烟,也是他为游子泼墨式描画的乡愁。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回味,乡愁,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的几缕炊烟,无论浪迹天涯,还是静守岁月,抱紧几缕炊烟,生命就多了几分温暖。</b></p><p class="ql-block"><b> 在杨军的文字中走一遭,炊烟是不能淡忘的意象,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小说,都有炊烟走过的痕迹。与其说是作者刻意使然,不如说是对乡土情怀的自然流露。缕缕炊烟,让作者的生命轨迹有了温暖的人间烟火味。</b></p> <p class="ql-block"><b>  “……桌子上的油灯很暗,火苗随着人体的一举一动不停地摇晃着,昏暗中看到炕的角落里躺着一个小女孩,深蓝色的被单下面盖着一副瘦弱的身体,从那张蜡黄的脸和青紫色的嘴唇就能看出女孩子一身的病态。”微弱的灯光,骨瘦如柴的女孩,数钱的一对父女……这样的文字,很容易撞痛读者的视线。像极了鲁迅的小说——《药》,想到受疾病折磨的华小栓,为了给儿子治病四处奔忙的华老栓……相同的生活希冀,不同的求医之路。杨军笔下的王德宝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作者用了一万余言,笔触伸向社会最底层,关注了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家庭。</b></p><p class="ql-block"><b> 相对于作者的其他文字,《山沟里的炊烟》更多了几分生活的分量,不乏真实的环境描写,感人的心里描写,爹——王德宝的形象更为丰满。诗意的文题,散文化的叙事和描写,多了几分可读性。</b></p><p class="ql-block"><b> 命运多舛,被生活榨干血汗的农民王德宝,面对生活的不幸,没有屈服,对于女儿的病抱有希望,一分分攒钱,一分分叠加希望。像是不屈服的海明威,想起《老人与海》。王德宝不就是那个不服输的老人吗?“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的呐喊,是对不幸命运的开战,而且是一战到底,永不放弃!王德宝也是一样,一样为了希望全力以赴。</b></p><p class="ql-block"><b> 文中的故事应该是三十五年前的农村现实,那时温饱还是一些家庭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求医问药更是农民的生活之难。特别是遇上大病,是毁灭性的灾难。王德宝的意外受伤,乡邻的救助、葛队长的看望、让文字有了温度,有了暖暖的生活底色。所以喜欢杨军的文字,是因为它们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味道和营养。</b></p><p class="ql-block"><b> “俯看整个村庄,只有王德宝家的烟囱还冒着一缕炊烟,轻柔地飘向茫茫的夜空。”《山沟里的炊烟》最后升起,却是生活味十足,希望是炊烟后那轮鲜红的太阳。。</b></p> <p class="ql-block"><b>  哪里是故乡?对于酷爱文字的人,文字走过的地方就是故乡。海边出生的杨军,因为生活轨迹,文字远离大海,行走在广袤的大地上。岁月变迁,他的文字没有干瘪,是因为他始终贴着地面行走,倾听大地的声音。驻足杨军文字的海边,肃然起敬,文字丰盈了他的生命,他用挚爱举起了文字的高度。突然想起一句话:“有一种厮守叫伟大”,让我们为这种与文字厮守的精神一同点赞。</b></p> <h3><b><font color="#ff8a00">  张立新老哥,从未曾谋面到坦诚交谈,他对我的两次真诚宴请,感觉他的豁达和侠义。40几个国家的行走,有更为广袤的视野;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让他笑看人生;率性豪爽,敢于对卑琐亮剑……为患重病的网友出书,用真情捂热渐凉的生命。七十岁的老人了,仍然走在追梦的路上。致敬,生命中的又一引领者!</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019.07.05</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