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何孟梅,笔名天宇、小艾,是一位满族女性,出生于1962年。她是中国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以及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她的作品曾在《星星》诗刊、《羲之书画报》、《中国诗词》、《世界汉诗》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她曾荣获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九佳诗歌奖和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图书一等奖,并多次获得诗歌大赛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她的诗集《时间的歌子》等书籍。<br>何孟梅是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网络秘书处秘书长,热衷于传播诗歌文化。她是中国诗歌春晚和中国书画春晚秦皇岛会场的负责人,被誉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海上举办诗会的诗人。她的诗歌真实、自然,充满爱心与力量,从草原深处走向大海,既有草原的格局又有大海的情怀。</h3> <h3>结束<br>作者:何孟梅<br><br>情思无限<br>爱意浓浓<br>为何这般深沉这般冷酷<br><br>青春有限<br>人生苦短<br>为何如此浪费如此付出<br><br>你意也真<br>我爱也深<br>恩重爱沉千古赞美的情愫<br><br>你怕世界<br>我思人间<br>天堂无鸳鸯人间难同舞<br><br>你为情累<br>我为情苦<br>沧海桑田没有我们相爱的一驻<br><br>你乌发掉<br>我皱纹增<br>春夏秋冬吞食我们多少好年度<br><br>情一首曲<br>爱一首歌<br>这一首歌曲唱得我们好累好累<br><br>你好累<br>我好累<br>她也累<br>苦苦的三重揍何时才结束</h3> <h3>爱的三重奏:解剖《结束》中的情感炼狱<br><br>"情一首曲爱一首歌/这一首歌曲唱得我们好累好累"——何孟梅在《结束》中构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情感空间,用近乎残酷的直白语言,将爱情从浪漫主义云端拽入现实主义的泥沼。这首诗歌以"结束"为名,却通篇演绎着无法终结的痛苦缠绵,在反复的音节与意象中,展现了现代人情感困境的深层结构。<br><br>诗歌开篇即以"情思无限爱意浓浓"的传统抒情模式引入,却旋即用"为何这般深沉这般冷酷"进行自我解构。何孟梅在此完成了对爱情话语的双重颠覆:既否定了"千古赞美的情愫"的永恒性,又揭露了"青春有限人生苦短"的时间暴力。这种矛盾修辞形成了诗歌的情感张力场——"恩重爱沉"与"浪费付出"、"天堂无鸳鸯"与"人间难同舞"的并置,构成了爱情辩证法的正反题。<br><br>在诗歌形式上,何孟梅采用了一种独特的"三重奏"结构。每节前四行构成传统抒情单元,后四行则通过"你—我—她"的三方关系打破二元叙事。"苦苦的三重揍"中的"揍"字堪称神来之笔,将音乐的"奏"暴力化为肉体的"揍",暗示三角关系中的情感暴力。这种形式创新使诗歌超越了普通情诗的范畴,成为解剖现代人情感异化的手术刀。<br><br>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身体意象尤其值得关注。"乌发掉"与"皱纹增"不仅是时间流逝的见证,更是情感消耗的物质痕迹。何孟梅将抽象的情感痛苦具象化为身体的衰败过程,"春夏秋冬吞食我们多少好年度"中的"吞食"一词,将时间兽性化,形成对爱情物化过程的残酷隐喻。这种将情感物质化的书写策略,与当代社会中将人际关系异化为交换价值的现实形成镜像。<br><br>"沧海桑田没有我们相爱的一驻"这句诗暴露了现代爱情的根本困境:在加速流动的现代社会,任何企图永恒化的情感都面临时间性的危机。"一驻"这个短暂的时间单位与"沧海桑田"的宏大时间尺度形成的反差,揭示了人类情感在宇宙时间中的荒谬性。这种存在主义式的洞察,使诗歌超越了具体情感经历的层面,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br><br>《结束》最终呈现的是一个没有出口的情感迷宫。标题"结束"作为能指,与其所指(无法结束的关系)形成了德里达式的延异关系。诗歌最后以疑问句作结——"何时才结束",这种悬置状态恰恰反映了后现代情感的特征:在传统爱情话语失效后,我们既无法回到纯粹的传统情感模式,又未能建立新的情感伦理,只能困在"好累好累"的重复呻吟中。<br><br>何孟梅的《结束》以其残酷的诗意,完成了对浪漫主义爱情神话的祛魅。这首诗歌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照出了当代人在情感炼狱中的真实样貌——我们都在演奏着那支"三重揍",既是被虐待者,又是施虐者,在爱与痛的辩证中循环往复,找不到休止符。</h3> <h3>何孟梅轻轻说:<br>生命的鲜活,让人生出保护欲,情感的沟壑有不可以轻易被局外人,能搅动的,命中注定苦乐自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