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嵊州非遗馆泥塑艺术展区,扑面而来的是四明山特有的泥土气息和一种奇特的静谧,这种静谧不同于其他博物馆常见的庄严肃穆,更象是踏入一个时间流逝异常的空间,那些或大或小的泥塑作品,以各自凝固的姿态,向你讲述一段被揉捏、重塑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嵊州泥塑艺术,扎根于嵊州这片文化厚土,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历史韵味是有原由的,俗话说“一方土养一方泥魂”。嵊州核心泥区有独特的土壤结构,正是嵊州泥塑千年不衰的物质基础。嵊州泥塑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现表明,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就已经开始用泥土塑造简单的动物形象和祭祀用品,寄托对生活的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从单纯的民俗仪式用品,逐渐融入市井生活,成为人们表达信仰与审美的载体,泥土被赋予某种神秘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唐时期,随佛教的传入,嵊州泥塑迎来第一次质的飞跃,众多的寺庙佛塑像的需求催生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泥塑匠人,创造出具有江南特色的佛像造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则是嵊州泥塑的黄金时代,泥塑从宗教领域走向世俗生活,从市井生活、戏曲人物到神话传说,特别是宋代嵊州泥塑色彩的应用,创造出鲜艳又不褪色的效果,使泥塑作品虽经历千年风雨仍保持当年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两代,嵊州泥塑继续发展并形成了更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写实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清代由于受到戏曲艺术的影响,出现了大量戏曲人物的造型,且动作夸张、色彩对比更加强烈。这一时期,嵊州泥塑远销各地,甚至通过丝绸之路出口到东南亚地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代以来,嵊州泥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手艺边缘化,以此为生的匠人锐减,后继乏人。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嵊州成立泥塑研究所,培养了新一代的传承人,如宓风光大师,他深入生活,六次进藏,寻觅创作题材和灵感。他们尝试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一批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有当代气息的作品。如“中国力量”“中华民族”“我的爷爷奶奶”“老夫老妻”“中国戏曲百脸谱”“朝圣”等雅俗共赏的精美作品,为嵊州泥塑注入新的活力,使古老艺术重现辉煌。“浙江嵊州泥人”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被誉称为中国三大泥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7年嵊州泥塑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通过传承人培养、展览推广等方式加以保护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离开嵊州非遗馆,夕阳为那些泥塑作品镀上金色的光晕。我希望,这些质朴的、凝聚着匠人技艺与心血的作品能有更多的观众去和它们对话,静听它们的诉说,从中受益并得到美的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