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和田博物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市昆仑路8号,总建设面积逾13493平方米,共有3层,是地方综合类博物馆,设有和田历史文化展厅、尼雅遗址专题展厅、临时展厅和文创体验厅等,常设展品数量达1300件,展览面积616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和田历史文化展厅:该展厅位于博物馆1—2层,分为巍巍昆仑映华夏、金玉之乡兴农桑、古道通衢贯中西等7个部分,以编年叙事的形式,通过文物展示与解读、沉浸式体验空间、全息影像、微缩景观等手段,展现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和田历史。</p><p class="ql-block">尼雅遗址专题展厅:该展厅位于三层右侧,主要展出精绝国故址尼雅墓葬遗址的出土文物,包括佉卢文离婚判决书、中原传统建筑构件「斗拱」、女性饰物、「元和元年」锦囊、玻璃来通等。三层左侧为临展厅。</p><p class="ql-block"> 2001年4月,和田博物馆新馆工程正式开工,馆内收藏文物9553件,其中珍贵文物559件。 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20553 件/套,参观人数 8.3万人次。 </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该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手机拍摄 彩绘木棺(手机拍摄)<br>五代宋初(10—11世纪)<br>1983年和田县布扎克墓地出土<br>和田博物馆藏<br> 为中原式葬具,棺体四周分别彩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彩棺头挡板上绘一门,门上立朱雀。整个彩棺所有连接部位均以木梢和木钉固定,无金属及胶粘痕迹。该木棺的样式与唐至五代时期中原流行的佛舍利棺十分类似,四灵兽独具中原道教文化气息,是中原地区佛教与道教相互融合再西传于阗的产物。布扎克彩棺出土有件卷草纹白绫,边缘有墨书汉文“夫人信附男宰相李枉儿”,另一侧边缘墨书意为“此属于李宰相”的于阗文。研究认为这位名为“李枉儿”的宰相应是于阗王族成员。推测布扎克墓地应是五代宋初于阗国最高等级的贵族墓地,充分展现了于阗国统治上层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单耳陶罐<br>五代(907—960年)<br>策勒县达玛沟遗址采集<br>和田博物馆藏<br> 轮制红陶,胎质纯净,器表磨光,制作精美,器型与和田县那格拉墩墓地采集的单耳陶罐基本一致,是对唐代陶器的继承,揭示了唐五代时期于阗制陶业的进步。 刻花葫芦<br>清代(1616—1911年)<br>征集<br>和田博物馆藏<br> 属于在葫芦上錾刻、以墨涂绘而成的装饰物,花纹以花卉和几何形纹饰为主,顶端钻孔并穿皮绳以便于悬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自古以来,葫芦深受新疆居民的广泛喜爱。阿克陶县克孜勒加依唐代墓地就出土有不少随葬葫芦,大多数的葫芦经过切割、钻孔等加工。时至今日,包括和田在内的新疆各地居民也常在家中庭院内种植葫芦,人们还通过雕刻、彩绘、烙烫等方法制作葫芦工艺品。 木鞋(1双)<br>唐代(618—907年)<br>皮山县桑株艾日格采集<br>和田博物馆藏<br> 尖头鞋,使用挖掏法一次加工而成,鞋底边缘处有凸棱,应是防止穿着时脱落所设计。靴子是新疆地区传统的鞋子,而这类平头或尖头的鞋履则是中原地区的传统,应是受中原地区的影响而产生的鞋型。 三耳陶罐<br>唐代(618—907年)<br>征集<br>和田博物馆藏<br> 这件三耳陶罐陶质细腻,轮制而成,三耳单独制作后再贴附于口、肩之间,颈、腹部饰刻划弦纹,肩部饰一周类花瓣的图案,在耳连接处、口沿下方及腹部贴塑花卉图案,在颈部贴塑人物图案,整件陶罐制作精美,装饰繁复。这类陶质细腻的红陶及陶器贴塑装饰艺是约特干遗址的典型风格,推测其可能出自约特干遗址。约特干遗址被认为是唐代于阗国都城,该遗址出土的各类雕饰精美的陶制品堪称于阗制陶技艺的巅峰之作。 四臂神像木板画<br>唐代(618—907年)<br>出自策勒县北沙漠征集<br>和田博物馆藏<br> 木板画两面均绘有一身四臂持物的神衹,所持物有日、月、雀鸟等。四臂持物中有日月与雀鸟的神祗形象,还见于丹丹乌里克出土的壁画和木板画中,分别被学者解读为弥勒菩萨(或摩耶室利、多产女神,或娜娜女神)、梵天、鸠摩罗天(散脂修摩),充分展现了于阗绘画作品对佛教主题、粟特袄神形象及犍陀罗艺术元素的融合。 泥塑佛头像<br>三国·魏至晋代(220—420年)<br>洛浦县热瓦克佛寺遗址采集<br>和田博物馆藏<br> 该佛头波发,头顶残存肉髻痕迹,面相长圆,眼眉细长,双目微闭,略下视,鼻梁高直,饱满的嘴唇略呈微笑状,神态平和优雅,具有明显的犍陀罗佛像风格。此像刻画略显生硬,造型的准确性和细部的生动性欠缺。就头像体量推测这尊佛像远比真人高大。 玉猴(手机拍摄)<br>清代(1616—1911年)<br>征集<br>和田博物馆藏<br> 以白玉雕琢而成,造型为1只蹲坐状的大猴,怀抱1只小猴,肩部骑有1只小猴,寓意“辈辈封侯”,设计匠心,动作自然生动,富有情趣。和田地区的采玉业在青铜时代已有相当的发展,但琢玉业自唐代才开始起步,工艺较内地明显低下。这件精致的玉猴可能不是当地玉工的作品,很可能出自中原玉工之手。 贵妇鸽子图瓷盘(手机拍摄)<br>清代(1616—1911年)<br>征集<br>和田博物馆藏<br> 瓷盘图案采用西方绘画表现手法,盘内底中心为3位金发贵妇,贵妇前方有数只或落地、或展翅的白鸽,由内地及盘壁以绿、棕色组合出植物状纹样,以蓝、白色表现出蓝天白云。推测这件瓷盘可能是沙俄生产的瓷器。 手机拍摄 缠枝花卉纹青花瓷罐(手机拍摄)<br>清代(1616—1911年)<br>征集<br>和田博物馆藏<br> 这件青花瓷罐原有盖,盖失。器体绘有缠枝花卉纹饰,胎质、纹饰绘制都较为粗糙,为中原地区民窑产品,是从中原地区输人和阗的商品。 树叶花卉纹瓷碗(手机拍摄)<br>清代(1616—1911年)<br>征集<br>和田博物馆臧<br> 碗外壁以深绿色为地,均匀分布3片黄色树叶,井以浅黑色勾勒叶脉,树叶间以粉红色和白色表现的花瓣。外底部有红色款,上部为沙皇俄国所用的双头鹰标志, 下方为骑马者图章,周国写有俄语字母,应是瓷厂的标志,证明这件瓷碗是沙俄产品。 青铜坐佛像(手机拍摄)<br>唐代(618—907年)<br>策勒县老达玛沟采集<br>和田博物馆藏<br> 这尊佛像系克什米尔铸造,具有典型的克什米尔——吉尔吉特风格,底座上有3行半梵文题记。与此像几乎完全相同的铜像曾在阿里古格王国皮央佛寺遗址中有发现,坐佛像上有梵文和藏文的题记,其中所提供的藏文姓氏和西藏西部藏王的称号阿里(Ngari)、Ngadag Chenpo Tsede名号等相互有关联,后者很有可能被比定为古格王国早期佛教领袖意希奥的孙子,他在996年曾被奉为西藏西部著名的佛教寺院塔波寺的创建者。这些佛像表明吐蕃时期,在克什米尔、吉尔吉特、于阗与西藏西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吐蕃时期,于阗佛教曾对吐蕃佛教产生影响,因此,西藏佛教艺术中存在于阗风格。 和田玉料<br>现代<br>中共和田地委捐赠<br>和田博物馆藏<br> 整体呈不规则四棱锥体,白玉,无明显的人工加工痕迹,该件玉石块尺寸大,成色优良,展现了和田作为玉石主要产地蕴含的丰富玉石资源。 手机拍摄 手机拍摄<div>摄于2025.05.3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