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 一部有形的西周史诗

莫菲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一说起宝鸡原名陈仓,就会让人想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宝鸡是八百里秦川的西大门,也扼守着通向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宝鸡也是周秦文化的孕育之地,这里因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巨、精品多、铭文重要,被誉为“青铜器之乡”。位于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国家4A级景区中华石鼓园内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是一座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周秦时期青铜文化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院占地广阔,整体造型别具一格,宛如“平台五鼎”,既展现了雄伟的气势,又巧妙地融入了 西周列鼎制度的深远寓意。主体建筑精心设计为五层,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元素,深刻体现了宝鸡悠久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崇高地位。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总数为48.7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便有120余件,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等珍贵文物均在此列,且均为禁止出境的文物瑰宝。此外,该博物院在2017年5月18日更是荣获了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殊荣,进一步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这里之所以成为青铜器出土的重地,是因为它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遗址的核心考古区域就位于此地。宝鸡的岐山地区更是诞生了诸如“凤鸣岐山”、“战火西岐”等脍炙人口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在气势非凡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前合影,居然后面混进两小年轻(难怪有人对着我们拍照,以为是我们的横幅太抢眼)</p> <p class="ql-block">去博物馆前做了一下功课,发现古人生活很充实啊,你以为一锅一碗就生活了</p> <p class="ql-block">再说这些名称,让我顿时有文盲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炊煮器:鼎dǐng、鬲lì、甗yǎn</p><p class="ql-block">存放器:簋gǔi、盨xǔ、簠fǔ、豆dòu</p><p class="ql-block">饮酒:爵jué、觚gū、觯zhì、角jué</p><p class="ql-block">温酒:斝jiǎ</p><p class="ql-block">调酒:盉hé、勺sháo</p><p class="ql-block">盛酒:尊zūn、罍léi、卣yǒu、彝yí、壶hú、觥gōng、酒尊的器座:禁jìn</p><p class="ql-block">贮水:鑑jiàn、缶fǒu</p><p class="ql-block">承水:盘pán、盆pén</p><p class="ql-block">注水:匜yí</p><p class="ql-block">乐器:铙náo、钲zhēng、钟zhōng、鎛bó、磬qìn、鼓gǔ、錞于chún yú、铃líng</p><p class="ql-block">兵器:戈gē、戟jǐ、矛máo、剑jiàn、刀dāo、矢镞shǐ zú、钺yuè、鏚qī、殳shū</p><p class="ql-block">农器:耒lěi、耜sì、锛bēn、镰lián、铲chǎn、锄chú</p> <p class="ql-block">这张门票颜值很高</p> <p class="ql-block">“青铜重器破土重生”,整体呈‌“平台五鼎”造型‌,象征西周列鼎制度‌</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看到有来研学的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现有四大主展厅‌:</p><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展示青铜器出土场景,通过投影再现西周历史。‌‌</p><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周礼之邦”‌:镇馆之宝何尊(铭文含“中国”最早记载)所在地。‌‌‌‌</p><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帝国之路”‌:展示秦国崛起历程,包括雍城模型等。‌‌</p><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智慧之光”‌:介绍青铜器制作工艺与艺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青铜器之乡展厅‌核心内容‌:</b></p><p class="ql-block">聚焦宝鸡作为西周世族政治核心区的历史,通过窖藏模型、逨盘投影等再现西周世族生活‌亮点文物‌:逨盘</p> <p class="ql-block">逨盘是西周时期青铜器文物,国家一级文物。200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尺寸: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p> <p class="ql-block">铭文372字详述单氏家族辅佐周王的历史,印证《史记》西周世系。‌‌‌‌</p> <p class="ql-block">逨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工艺精湛,被誉为“青铜史书”</p> <p class="ql-block">杨家村窖藏复原(27件青铜礼器,含鼎、盘等)</p> <p class="ql-block">宝鸡出土青铜器占全国总数近三分之一,被誉为“青铜器之乡”‌</p> <p class="ql-block">1975年宝鸡弓鱼国墓地茹家庄出土三足铜鸟四件,其中两件类尊,大小形制略有不同。最大的一件通高23.5cm,首至尾长31.2cm,重3.5公斤。鸟身挺立,昂首远眺,体态健硕有力;勾喙,三足;足根处肌肉隆起,鸟尾呈长方形,两侧阶梯状下垂。鸟身中空,背部有长方形开口,似乎是容器。鸟身及足上部饰鳞毛状羽,尾部饰锁链状羽。鸟形器在西周铜器中较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鲤鱼尊</p><p class="ql-block">通体作鲤鱼形,鱼身肥硕,分尾,口微张,口内中空,但有隔,不与腔体连通,下唇口沿正中处有一小穿孔。鱼体两侧遍布鱼鳞纹。鱼背部有长方形开口,上设一盖,与鱼身开口相扣合,盖面设背鳍状钮。盖面两侧各饰一细阴线雕鲤鱼纹,边沿饰两龙蛇状纹,盖沿后缘饰阴线窃曲纹。鱼腹下设4人形足承托。鱼尊器形逼真生动,优美典雅,堪称青铜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叔五父匜 西周晚期。2003年在陕西省眉县杨家村窖藏中被发现。匜的前部设有宽槽流,后部装饰有龙首鋬,底部则有四个龙首形扁足。匜的口沿下方饰有窃曲纹,腹部则饰有瓦棱纹。匜的内底部铸有2行14字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西周云纹编钟</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出土于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 3件合瓦形椭圆截面,甬部中空与腔体相通,最大通高28.8厘米,最大重量4346克 ‌。鼓部饰细阳线云纹,钲部有三组枚状突起,部分钟的钲部边缘有乳刺装饰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周礼之邦展厅‌核心内容‌:</b></p><p class="ql-block">以周朝礼制为主线,通过礼器、乐器等展现“礼乐文明”‌。有镇馆之宝‌:何尊(铭文“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记载)‌和厉王胡簋(重60公斤,现存最大青铜簋)‌</p> <p class="ql-block">何尊何尊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工艺精美。其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的铭文。其中最大亮点就是那句“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其铭文内容也是极具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何尊是西周早期作为祭器青铜器文物,国家一级文物。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尺寸: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p> <p class="ql-block">胡簋又称㝬(hú)簋是西周厉王时期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尺寸: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p> <p class="ql-block">铭文12行124字为周厉王自述</p> <p class="ql-block">胡簋是目前发现商周时期最大的青铜簋,形体庞大、浑厚典雅,被誉为“簋中之王“。</p> <p class="ql-block">逨盉是西周时期青铜器文物,国家一级文物。2003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杨家村。尺寸:通高48、通长52厘米、重12公斤。逨盉器身整体由龙、凤、虎三种动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龙腾虎跃凤呈祥的吉祥画面。逨盉铸造工艺比较复杂,充分反映了当时青铜器铸造的水平。逨盉无论是铸造工艺、造型构思都堪称青铜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亻朕匜,西周中期青铜器,1975年出土于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窖藏,现藏于岐山县博物馆。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腹底和器盖内铸有157字铭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诉讼判决书。该匜以虎头羊足、平盖宽流为特征,口沿下饰窃曲纹和弦纹,被誉为“青铜法典”。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帝国之路展厅‌核心内容‌:</b></p><p class="ql-block">追溯秦国从立国到统一的崛起历程,突出宝鸡的地理作用‌。有展出的秦公镈铭文记载了秦国早期发展史‌。雍城模型、秦公一号大墓考古演示‌金柄铁剑(镶嵌绿宝石的奢华兵器)‌</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是春秋时期青铜器乐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尺寸: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宽30.4 X 26厘米,重62.5公斤</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身上精致繁复的纹饰,非常精美。铭文135字记录秦襄公受封等事件,是研究秦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建国史</span>早期历史的珍贵实物,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秦公镈的铭文也是典型的春秋时期的秦系文字。</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器身纹饰精致繁复,特别是扉棱、舞部等布满龙纹,据说有人曾在该镈上数出五十余条龙。</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一直等着背景是秦始皇出场,给我们留下一个有气势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看周字从甲骨文到现代字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的金柄铁剑,这种金装剑在斯基泰文化中颇为常见,被称为阿西奈塞斯式剑。🗡️ 它们不仅在图瓦共和国的阿尔赞王陵中发现,而且可能表明斯基泰文明通过天山廊道影响了中原地区。尽管如此,这些剑的纹饰却充满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如蟠螭纹,这在秦地出土的青铜器中尤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象尊‌:西周时期盛酒器,1974年出土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墓地。器形为大象,以鼻为流,以尾为鋬,纹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井姬盂鏙‌:西周时期盛酒器,1974年同地出土。器形似貘,盖顶立虎,铭文为“鱼伯匄井姬用盂鏙”,为贵族定制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四、智慧之光展厅‌核心内容‌:</b></p><p class="ql-block">解析青铜器冶炼工艺,展示制模、翻范、铸造全流程‌。代表性文物‌:逨盉(铭文4048字,迄今字数最多的窖藏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原色(吉金)</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壶,春秋时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珍藏,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目光。这件高8厘米、口径4厘米、重1公斤的铜壶,直口方唇,颈部挺拔,腹部圆润饱满,近颈部处巧妙地装饰着铺首衔环,而矮圈足则略带外撇,底部虽残缺却更显古朴之韵。壶身遍布金银、玛瑙、宝石等璀璨装饰,使得这件青铜器仿佛穿上了“华丽外衣”,这种装饰手法便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镶嵌工艺。值得一提的是,错金银工艺作为其中一种,不仅将金银的贵气与青铜的古朴完美融合,更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与无穷创意。</p> <p class="ql-block">一件青铜器,其色彩表现究竟如何?是沉静的黑色、绚烂的绿色,还是璀璨的金色?在奉博“巧同造化”的展厅中,就有一件这样的青铜器,它完美融合了铜器的古朴与金光的华丽</p> <p class="ql-block">寓教于乐,互动体验调动多重感官。在展览中设置多样化互动环节,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观众可以通过耳机倾听西周小故事,通过触摸体验青铜矿石与合金,通过“魔屏”、一体机等设施查询宝鸡出土青铜器数据库、重要青铜器窖藏、西周车制等相关扩充性知识,体验青铜乐器演奏、秦弩机射击小游戏等,有效调动观众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感官体验。尤其是第四展厅“智慧之光”尾厅开辟研学空间,为青少年打造青铜器铸造技艺体验的探究性空间,利用声光电多种数字化手段,以及教学模具设计青铜器铸造互动体验课程,以开放预约的方式分时段进行研学体验活动。</p> <p class="ql-block">石鼓寺塔‌,位于博物馆后山,是博物馆的重要配套建筑之一。该塔高约49.24米,共有13层,采用传统古建筑风格设计,与博物馆主体建筑群形成和谐的整体景观。 </p> <p class="ql-block">正在装修,未开放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后记</b></p><p class="ql-block">青铜器博物院的展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青铜器,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这些青铜器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参观过程中,我被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深深吸引,它们造型庄重、线条流畅,充满了强烈的艺术美感,每一件青铜器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让人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p><p class="ql-block">回来后查阅相关资料,总感觉已了解到了些皮毛,首先器物背后的文明维度‌:从祭祀礼器到生活用器,不同功能的青铜器展现了周代‘藏礼于器’的文化特质。如四足方鼎象征王权,编钟体现礼乐制度,而刖人奴隶守门鼎则折射出社会等级结构。‌‌再者纹饰解码的文化启示‌。如饕餮纹的神秘威严、夔龙纹的动态韵律、云雷纹的天地象征,这些纹样不仅仅是装饰艺术,更是先民宇宙观与精神信仰的视觉化表达。展馆通过纹样演变序列,揭示了从神权到人文的思想嬗变。‌‌</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且学且忘且开心!哈哈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