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第一期(总第186期)</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前夕,做为一名入党30余年的农村党员,我心中无比地激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 我撰写了缅怀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红五军团首任总指挥季振同将军的文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 在创作过程中,多方查阅史料,广泛征求意见,力求翔实、丰盈、厚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 愿拙文像紫燕一样蹁跹于景仰英烈、热爱文史、向往和平人士的书窗。</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条蜿蜒东西的小河横亘于田野。</p><p class="ql-block"> 南岸就是红五军团首任总指挥季振同将军的故乡——沧县张官屯镇狼儿口村,北岸就是我的家乡银子旺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壹:</b><b>戎马青春步步高</b></p><p class="ql-block"> 说到季振同,原名季振佟,号异之,又名汉卿,生于1901年5月6日。其家族明清时期为津南望族,家境殷实,拥有田产2000余亩。祖父季锡禄中过武举,父亲季兆熊是个秀才。弟兄中行三的季振同幼年在家里读书,10岁到村里上私塾。后来,母亲又把他寄养在盐山县台家庄外祖父家上学,希望他将来能成大器。</p><p class="ql-block"> 望子成龙的母爱,促使季振同先后在县立小学、中学读书深造。 1917年考入清河第一陆军预备学校,1919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1922年8月肄业,在冯玉祥部南苑学兵团任见习排长、连长、教官。在此期间,仪表堂堂的他深受冯玉祥及夫人刘德贞器重,两人做主与刘夫人的亲侄女喜结秦晋。</p><p class="ql-block">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季振同升任国民一军直属炮兵旅营副,在旅长孙连仲部参加了抗击直鲁联军战斗,不久升任营长。</p><p class="ql-block"> 1925年春,季振同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冯玉祥)卫队旅团长。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季振同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冯玉祥)部传令队队长。</p><p class="ql-block"> 1927年,季振同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任军总司令(冯玉祥)部卫队旅旅长,参加北伐战争,同年,升任第二集团军第十四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1928年,冯玉祥为了培训自己的军官,成立“将校团”,自任团长,任命季振同为副团长。</p><p class="ql-block"> 1929年3月,季振同参加反蒋的中原大战,任冯玉祥讨蒋军前敌总司令部卫队旅旅长。不久任第十四军步兵旅长。</p><p class="ql-block"> 中原大战冯部失败后,1930年底,孙连仲部在山东济宁整编为第二十六路军,季振同任第二十六路军第七十四旅旅长,随后被调往江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贰:宁都起义领重兵</b></p><p class="ql-block"> 在大革命时期,季振同受在西北军工作的刘伯坚等共产党人影响,其思想倾向被人怀疑,宋哲元曾电告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除三害”,其中陈天秩是共产党员,季振同名列第一。“九一八”事变后,季振同明确反对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方针和“剿共”政策,曾派参谋长胡景陶(大革命时期曾为共产党员)通过冯玉祥寻找共产党的关系。 </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六路军济宁改编前夕,共产党员赵博生任该部参谋长,与董振堂决议参加红军,两人几次派人与在上海的党中央及在瑞金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取得联系,中革军委指定的联络人是大革命时期曾在西北军担任政治部副部长的中共党员刘伯坚。季振同全力参加了起义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肖劲光大将回忆:季振同对我说,他参加红军,一相信毛泽东,二相信刘伯坚。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与边章五、王鸿章等将领取得共识,决心接受苏区中央局及中革军委的领导,这是宁都起义的决定因素。董振堂七十三旅参谋刘振亚是二十六路军地下党支部书记,刘振亚与赵博生老部下中共党员李青云等同志在起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必须看到,季振同七十四旅装备精良,战斗力最强,在参加起义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季、董、赵多次派人与苏区汇报请示。 </p><p class="ql-block"> 1931年12月初,苏区中革军委派刘伯坚传递指示,季、董、赵三人共推季振同为起义领袖,季振同派本旅营长卢寿椿到苏区汇报,刘伯坚代表中革军委复信季、董、赵,由卢寿椿带回,决定给起义部队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番号,季振同为总指挥。随之,季振同七十四旅旅部成为起义总指挥部,董振堂七十三旅向七十四旅靠拢,二十六路军的物资及经费亦由专人押运抵七十四旅旅部。 </p><p class="ql-block"> 1931年12月14日,在苏区中革军委周密策划指挥下,季振同、董振堂、赵博生率领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名官兵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 </p><p class="ql-block"> 同年12月16日,起义部队集合在固厚河畔,刘伯坚代表中革军委向全体起义官兵宣读授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番号和毛泽东、朱德签发的红五军团及其所属各军领导人的委任状: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兼第14军军长,黄中岳任第15军军长。 </p><p class="ql-block"> 自南昌起义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军队成建制地加入红军,而且还都是训练有素,久经战阵的西北军老兵。得此一强悍之师,中央红军由过去的3万余人增加到5万余人。 </p><p class="ql-block"> 一旅之长,火速晋升为统领三个军的总指挥,季振同得到了中共高层的重视和信任。由朱德、周恩来介绍入党,这个入党规格当是顶级的礼遇了。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叁:马上步下皆好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或许有人说:季振同出生于大户人家,娇生惯养的少爷做派,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 </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这是对将军的误解。狼儿口是什么地方?那是方圆百里的把式窝子。 </p><p class="ql-block"> 刚猛迅捷的八极拳传入狼儿口村是清同治七年,造就了武庠生季长魁、道光二十四年申辰科武进士季春和、武举人季云龙等一批武林精英。 </p><p class="ql-block"> 季振同自小在武术世家中成长,十岁就开始练习八极劈挂拳,并在祖父季锡禄的严格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多种武术技能,加之摸爬滚打的军旅生涯,要说将军一身武艺也不是空穴来风。 </p><p class="ql-block"> 据《沧州日报》文载:当年血气方刚的季振同处处按照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军事科目门门优秀。有一次,冯玉祥和苏联顾问一同察看部队的军事训练,季振同的马术作为表演的第二个科目出场。他跨上战马,跳障碍、劈杀、马上射击,博得了部队上下一片喝彩声。苏联顾问对冯玉祥说:“了不起,这种骑术不多见。” 试想,一位身经百战的英烈,一位出生入死的军人,一位领兵数万的将领,没有文韬武略焉能服众?没有百步的虎胆虎威,焉能游刃于纷繁的战火硝烟?没有一颗追求真理的爱国之心,焉能舍却富贵投身救国大业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肆:错杀卌年终昭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宁都起义后,在上海的党中央部分领导人到达瑞金,决定攻打赣州。当时,红一、三军团是主攻,红五军团尚在整训中,但是,赣州久攻不克,红三军团在攻城战斗中处境艰难,这时,中革军委命令季振同率红五军团开赴前线,投入到作战。中革军委给他的任务是:掩护红三军团撤出阵地,防止敌人从城里冲出,阻击城外增援之敌。这是红五军团组建以来的第一仗。季振同坚决按照中革军委命令,率红五军团三个军全部开上去。 </p><p class="ql-block"> 据《中革军委关于坚决夺取赣州乘胜消灭来援敌人的训令》摘录: “(1)所有河东沿江队伍,暂归第五军团季总指挥肖政委指挥,在河东断绝赣江,威胁敌军左侧后,并须搜集船只,作渡河姿势,以籍制沙地至赤殊岭一带敌军。在敌军浮桥未破坏以前,河东部队须以火力妨害敌军浮桥上交通,同时须保护我梅村浮桥。”(2)十五军应在三江口至五里亭之线沿江面监视北路敌军之渡河。“第五军团以信丰之固酸圩为指挥中心,散布:安远、信丰边境,做群众工作。”“第三师俟十五军接防部队到达移防后,即集结在画眉坳附近,准备随时增援东南门一带攻城军”;“另由十三军抽调迫击炮一连,位置于赣城东门对岸。先由十四军调来之追击炮连,仍位置于原地,须对好目标成交叉射击。”“由炮须在原阵地,敌如由小南门出击时,须能对该方施行有效的射击。”“第十三军为总预备队,位置于花子林一带候命,须有电话与军委联络。“红五军团总指挥的季振同有丰富的指挥作战经验,他和军团政委肖劲光以及与董振堂、赵博生紧密配合,率部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拼杀,表现了极其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红五军团一部用猛烈炮火顶住前来救援的敌主力陈诚的十一师,一部与敌人在城外激战肉搏,并派一部进城与敌展开巷战。几千把大刀似流星,似闪电,杀得敌人猝不及防,鸟兽群散。在红5军团的及时增援、掩护下,红三军团等攻城部队安全撤出战斗。这一仗,以季振同为总指挥的红五军团大刀杀出了威风,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劲旅。</p><p class="ql-block"> 赣州战役后,中央红军进行了一次整编,赵博生带着红十四军调到红三军团,黄中岳带着红十五军调到红一军团。季振同感到需要在政治上进一步提高,于是提出到苏联学习,回来继续在红军战斗,中央批准了他的要求,还发给一些经费。季振同把枪支马匹上缴,只带一个警卫员到瑞金办理手续,准备从福建经香港出国。 </p><p class="ql-block"> 这时,在王明“左倾”错误影响下,受人诬告,季振同、黄中岳等人被中央国家政治保卫局抓捕,误定为反革命分子,被苏区法院判了重刑,入狱监禁,红军长征前夕被错杀于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此时,季振同年仅33岁。一代名将衔冤谢世,令人扼腕痛心。 </p><p class="ql-block"> 1979年6月11日,姬鹏飞、黄镇、李达、孙毅、王幼平、苏进、鲁瑞林、谷广善、刘向三、张永励、蒋耀德等宁都起义老同志联名上书中央,要求为季、黄平反。 </p><p class="ql-block"> 经邓小平、华国锋、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做出批示,明确为季振同、黄中岳定平反,恢复名誉,并在纪念宁都起义50周年之际,发表老同志文章记载季振同、黄中岳的功绩。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批示,1981年1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连续发表肖劲光、姬鹏飞、黄镇、李达、孙毅、王幼平、苏进等老同志老前辈的纪念文章,对季振同的革命功绩进行公正评价。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先后下达文件为季振同彻底平反,国家民政部为季振同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p><p class="ql-block"> 四十七年的冤狱,终于拨云见日,季振同的功绩彪炳千秋。这颗为新中国的缔造浴血奋战,立下丰功伟绩的将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又闪烁着耀眼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图片由将军外孙宋红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伍:亲门近支吃瓜落</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我在沧县穆官屯乡人民政府负责群众文化工作。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我采访了季振同将军的一个近门。 </p><p class="ql-block"> 我问:“家族中有那么一位显赫人物,是否感到一种荣耀?” </p><p class="ql-block"> “荣耀没有感到,一肚子黄连却无处倾诉!”本以为他会引以为豪,没想到他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 </p><p class="ql-block"> 看着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他解释着:“大伯当年被定为反革命分子,殃及到我们的孩子上学参军、入党入团,处处亮红灯。” </p><p class="ql-block"> “后来不是平反昭雪了吗?”我顺着话头,尽量淡化不良情绪。 </p><p class="ql-block"> “是平反了,但是机会也错过了。我们遭受的不公待遇,谁给补偿呢?!” </p><p class="ql-block"> 这个反问,问的我哑口无言。一些错过的进步机会,似水东流,再也不会回头。一切不公正的冷遇,却只能寒在心里。莫说我当时只是个文化专干,即便是书记乡长又能给出多少有实际意义的承诺呢? </p><p class="ql-block">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只能让时间来慢慢磨合吧。即便将军泉下有知,也无可奈何地抱以歉意的一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陆:聊以联语唱赞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这位过早陨落的红军将星,我心中常怀景仰之情。 </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借助河北省诗词协会楹联工委联“说河北”活动的平台,我推出了一期题“红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的撰联活动,我率先撰联曰: </p><p class="ql-block">宁都易帜惊心,马列萦思,红军拜帅彪青史; </p><p class="ql-block">冤狱餐刀骇世,春秋昭雪,英气讴歌唱大风。 </p><p class="ql-block"> 在应征的若干联语中,我遴选了两副对仗工稳、情感激越的作品做为优秀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其一:付会军</p><p class="ql-block"> 易帜宁都,心存家国终无悔; </p><p class="ql-block"> 含冤异世,梦断猜疑最可悲。</p><p class="ql-block">其二:任玉田</p><p class="ql-block"> 引领万人,弃暗投明,奇功可入凌烟阁; </p><p class="ql-block"> 相期卌载,拨云见日,荣誉终还革命人。 </p><p class="ql-block"> 让平仄交替的联味,让慷慨春秋的悲歌,为将军而赞,为英雄而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柒:将军旧居打卡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我曾经畅想:要是给将军建个纪念馆该多有意义呀! </p><p class="ql-block"> 盼望着,盼望着,将军旧居终于立项,终于拔地而起,终于投入使用了。 </p><p class="ql-block"> 季振同烈士旧居位于沧县张官屯镇狼儿口村,是季振同出生、成长的地方。2011年,季振同烈士旧居被定为我市第一批党史遗址。 </p><p class="ql-block"> 2021年初,征求了季振同之女季平龄女士的意见后,沧县广泛收集季振同烈士的有关资料,于同年6月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烈士旧居保护修缮工程。一期工程对旧居进行了主体修缮,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了文物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保护了烈士遗留的历史信息痕迹。二期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当时,91岁的季平龄参与了季振同烈士旧居揭牌仪式。 </p><p class="ql-block"> 将军旧居属于硬山式建筑,前殿结构属于六檩前出廊式,两侧带有侧殿。在旧居西厅,展出了季振同用过的笔筒、烈士证等;在旧居东厅,有毛泽东主席和参加宁都起义部分同志的合影、刘伯坚写给季振同等人的亲笔信。此外,人们在现场还可以观看视频,了解季振同的生平事迹。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沧县将对季振同烈士旧居加强保护、合理利用,并丰富档案资料,充实革命先烈旧居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 </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今年九十五周岁的将军之女季平龄老人为狼儿口学校题写的“振同小学”的新校名。老人虽然不是书家,但是字字饱含着对桑梓热土的无限热爱,对其父的满怀景仰,对家乡后学的热诚鼓励。</p> <p class="ql-block"> 将军虽然未能亲眼领略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未能感受县镇两级政府和家乡父老的殷切怀念,但是由其女平龄女士亲身感受,也是令人欣慰的。 </p><p class="ql-block"> 套用陆放翁的名句敬致季平龄老人—— </p><p class="ql-block"> 扬眉昭雪和平日, </p><p class="ql-block"> 家祭无忘告乃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30日于槐荫书屋</p> <p class="ql-block">陈同斌,中共党员,书法作文辅导教师,获中国书法注册教师资格证书。 </p><p class="ql-block"> 系沧州市文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沧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沧州纪晓岚研究会副秘书长,沧州市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会顾问,沧州市老干部联谊会书画院研究员,河北省诗词协会《燕赵联吟》编委,《燕赵诗典·沧州卷》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河北省楹联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纪晓岚传说故事》《诗书画印颂英魂》二部。曾获中华诗词学会“第八届华夏诗词奖”优秀奖,河北省作家协会首届“古贝春杯”散文大赛优秀奖,河北省农民诗歌大赛二等奖,沧州市首届杂文有奖征文一等奖。 代表作中篇小说《灵姑》等。 </p><p class="ql-block"> 现主要从事硬笔书法教学、学生作文辅导工作,同时代撰贺联(喜联寿联)、挽联、碑文、回忆录等,并承揽书籍编辑、校对等文字性事务。曾主编《联墨珍宝》(广陵书社)《千年古城——旧州镇》(文化艺术出版社)《晚晴集》《睡眠知识手册》等,曾校对《中华韩氏古今诗词选》《中国龙故事》《诗词联赋赞沧海》等书籍 。 </p><p class="ql-block">敬请关注!欢迎合作!</p><p class="ql-block">13613176808(微信同号)</p> <p class="ql-block">陈同斌诗书世界公众号,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