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亲爱的家长、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暑假将至,天气逐渐炎热,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每一起溺水事故的发生,都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悲痛。为了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我们在此向家长和同学们详细普及防溺水安全教育知识,希望大家务必高度重视。</p> 一、牢记“六不”,严守安全底线 <p class="ql-block"> 1.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独自下水游泳,一旦遇到危险,很难及时获得他人的帮助。很多溺水事故都是因为孩子私自下水,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意外。</p><p class="ql-block"> 2.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和小伙伴一起游泳看似有趣,但大家可能都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救援能力。当危险来临时,不仅无法互相救助,还可能导致更多人陷入危险。</p><p class="ql-block"> 3. 不准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成人具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强的能力,在游泳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没有成人的带领,孩子们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会手足无措。</p><p class="ql-block"> 4.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这些水域存在很多未知的危险,如暗流、漩涡、水下地形复杂等。而且一旦发生溺水,没有专业的救援人员和设施,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援。</p><p class="ql-block"> 5.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熟悉的水域,水情、地形都不了解,可能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也许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巨大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6. 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在发现有人溺水时,不熟悉水性的学生如果擅自下水施救,不仅救不了人,还可能让自己也陷入危险,造成更大的悲剧。</p> 二、学会“两会”,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p class="ql-block"> 1. 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及时呼救和报告: 当发现身边的人有下水游泳的危险行为时,要及时提醒和劝阻。如果有人已经溺水,要立即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成年人的帮助,并拨打110、120等紧急救援电话。</p><p class="ql-block"> 2. 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同学们要学会一些基本的自护自救技能。比如,不慎落水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挣扎,尽量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等待救援;如果在水中抽筋,要立即呼救,并采取正确的方法缓解抽筋,如小腿抽筋时,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 。</p> 三、家长“四知道”,筑牢家庭安全防线 <p class="ql-block"> 家长朋友们要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对孩子做到“四知道”:</p><p class="ql-block"> 1. 知道孩子去向: 清楚孩子每天去了哪里,是和同学出去玩,还是参加其他活动,确保孩子的行踪在自己的掌握之中。</p><p class="ql-block"> 2. 知道孩子活动内容: 了解孩子在外的活动内容,是否存在危险行为,如是否去水边玩耍、游泳等。</p><p class="ql-block"> 3. 知道孩子和谁在一起: 知道孩子的玩伴是谁,了解他们的情况,确保孩子和安全可靠的伙伴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4. 知道孩子何时回家: 和孩子约定好回家的时间,让孩子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如果孩子未能按时回家,要及时联系寻找。</p> 四、警惕溺水高发区,远离危险水域 <p class="ql-block"> 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发生的高危地点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1. 4岁以下儿童: 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独自靠近这些蓄水容器,哪怕是短暂的离开也可能发生危险。</p><p class="ql-block"> 2. 5 - 9岁儿童: 溺水高发地点会涉及水渠、池塘和水库等。这些地方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了吸引力,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家长要教育孩子远离这些水域,不要在附近玩耍。</p><p class="ql-block"> 3. 10岁以上儿童: 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探索欲望增强,但对危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还不够成熟。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不要到这些危险的水域游泳或玩耍。</p> 五、正确救援,避免盲目行动 <p class="ql-block"> 发现有人溺水时,应遵循 “叫叫伸抛”法 :</p><p class="ql-block"> 1.叫: 大声呼救,寻求周边成年人帮助;</p><p class="ql-block"> 2.叫: 立即拨打110、120报警;</p><p class="ql-block"> 3.伸: 利用竹竿、树枝等长杆类物品施救;</p><p class="ql-block"> 4.抛: 将救生圈、泡沫板、空矿泉水瓶等漂浮物抛向溺水者。</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多人在场,可以组织大家一起进行救援,但要注意避免手拉手救人,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多人溺水。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尽量安抚溺水者的情绪,让他们保持体力。</p> 六、防溺水认知误区需注意 <p class="ql-block"> 1. 误区一: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很多人认为只要会游泳就不会发生溺水危险,其实这是错误的。即使是游泳高手,在遇到抽筋、体力不支、水下环境复杂(如遇到暗流、漩涡、水草缠绕等)时,也可能溺水。</p><p class="ql-block"> 2. 误区二:游泳圈能保证安全: 游泳圈只是一种辅助游泳的工具,不能等同于专业的救生设备。游泳圈可能会因为质量问题、充气不足、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失去浮力,无法保证使用者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3. 误区三:溺水者会大声呼救: 在溺水时,人会因为紧张和恐惧,导致呼吸急促,很难发出大声的呼救声。而且,溺水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沉入水中,没有时间呼救。所以,当看到有人在水中姿势异常、表情痛苦时,即使没有听到呼救声,也要警惕是否发生了溺水。</p><p class="ql-block"> 4. 误区四:手拉手可以救溺水者: 手拉手救人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当一个人去拉溺水者时,很容易因为溺水者的挣扎和自身力量不足而被拉入水中,导致更多人溺水。如果要救人,应该使用正确的救援工具和方法。</p><p class="ql-block"> 5. 误区五:溺水者上岸后就安全了: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并不意味着危险已经解除。溺水可能导致呼吸道堵塞、心跳呼吸骤停等严重后果,需要立即进行急救。应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异物,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p><p class="ql-block"> 6. 误区六:在浅水区游泳不会溺水: 浅水区同样存在溺水风险。即使水不深,如果孩子在水中滑倒、呛水,或者遇到水底有青苔、淤泥导致滑倒等情况,也可能发生溺水。而且,浅水区的安全往往容易被忽视,家长和孩子可能会放松警惕。</p><p class="ql-block"> 家长朋友们,同学们,生命无价,溺水危险就在身边。让我们携手共进,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共同为孩子们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暑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宜阳县盐镇乡第一初级中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