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重庆与我有缘,己来了N次,第一次记得是96年4月,在重庆出公差,恰逢单位要宣布干部提拔任命书,找不到被提拔的我,让我记忆深刻;这次来自由行4天,心情倍爽,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1. 在宝善宫惊喜发现我崇拜的、大名鼎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先生就曾在这里“磁器口小学”(嘉陵小学)读书,宝善宫内设有丁肇中展览馆,丁肇中母亲的“爱科学爱祖国双爱双荣教育”或许是丁肇中摘取诺贝尔奖的最原始动力。他打破常规、努力坚持下,他是第一个在诺贝尔奖颁奖时用中文发言的华人科学家,值得敬佩和敬仰。</p><p class="ql-block">2. 磁器口镇的宝龙寺传闻这里曾经是明朝“靖难之变”建文帝朱允文的隐居之地,所以也称“龙隐寺”、磁器口镇也称“龙隐镇”。全木、无钉、榫卯结构明代建筑大雄宝殿,其寺顶飞檐翅角特别雄健孔武很有皇家气派,值得游览、欣赏。</p><p class="ql-block">3. 巧遇“海堂香国”-昌州古城:赴大足石刻时,途经昌州古城(现重庆荣昌区),意外发现古城边有盛开的海棠花,甚美!返回一查,昌州海棠不但独具异香,还有美味“佳果”,昌州在唐宋时期,凭借着独特的海棠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海棠香国”的美称也流传至今 。 </p><p class="ql-block">4.大足石刻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不同与特色: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是以佛教为主,大足石刻是集佛教、道教和儒教造像艺术于一体,展示了三教和谐相处的局面;大足石刻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和生活化特色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5.见蔡京墨宝:大足石刻孝道经亭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由宋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撰文 ,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书并篆额。蔡京因奸臣恶名,书法遗世几近没有。当然,个人感觉,书法艺术最好不要因人而异,或且讲与政治挂钩。(后改宋四大书法家蔡京变为蔡襄,那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重游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2025.03.22)</p> <p class="ql-block">3月22日晚7点,我踏入重庆的璀璨夜色。解放碑霓虹流转,映照四周林立高楼,宽阔道路上,游人熙熙攘攘,繁华气息扑面而来。随后抵达洪崖洞,嘉陵江面波光粼粼,千厮门大桥横跨两岸,桥上灯光璀璨,与洪崖洞吊脚楼群的绚丽灯火交相辉映。江中游轮身披霓虹彩衣,如流萤穿梭。岸边街巷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山城的热闹与浪漫,在这夜色中尽数展现,令人沉醉。</p><p class="ql-block">令我难忘的事是,返回来时因下了点小雨,我左冲右突,使用各种软件,酒店近在咫尺之遥,就是找不到北,差点想打的返回,哈!</p> <p class="ql-block">重游重庆洪崖洞(2025.03.22)</p> <p class="ql-block">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镇(2025.03.23)</p> <p class="ql-block">磁器口古镇主要景点:【钟家院】】【清代翰林院】【宝善宫】【宝轮寺】</p> <p class="ql-block">3月22日,我走进重庆磁器口古镇,开启一场古韵之旅。首站来到钟家院,这座清代民居曾是慈禧管家的宅邸,虽规模不大,却处处彰显精致与往昔的奢华,雕梁画栋间,仿佛诉说着旧时故事。随后,清代翰林居歇脚,泡上两杯香茗,在茶香氤氲中感受难得的闲适。</p> <p class="ql-block">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镇钟家院(2025.03.23</p> <p class="ql-block">据说清乾隆年间,磁器口孙家在此开设私塾“鲤石草堂”(百姓称“鲤石学舍”) 。清代中后期,孙家先后有三人高中举人,同时,在此读书的磁器口人黄钟音高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另一名学生段大章也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当地百姓便称鲤石草堂为“翰林院”,有“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的说法。如今,翰林居一部分变成了翰林茶院 ,设有茶馆,人们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回味历史。</p> <p class="ql-block">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镇宝善宫(2025.03.23)</p> <p class="ql-block">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镇宝善宫丁肇中展览馆(2025.03.23)</p> <p class="ql-block">移步至宝善宫,丁肇中纪念馆令人驻足,馆内陈列的诺贝尔中文致辞及蕴含其母谆谆教导“爱科学、学祖国,双爱双荣”深意的故事,传递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古朴的宝轮寺更具韵味,原汁原味的古建筑,飞檐高翘、屋檐悠长,尽显岁月沉淀的庄重与沧桑。行至古镇街头,品尝发源地的毛血旺,麻辣鲜香在舌尖绽放,为这场古镇之行画上浓墨重彩的句点。</p> <p class="ql-block">来【毛血旺】发源地,必须的品尝下。</p><p class="ql-block">磁器口作为毛血旺发源地,其毛血旺麻辣鲜香。鸭血嫩滑,毛肚脆爽,豆芽吸饱汤汁,多种食材汇聚一锅,一口入魂,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镇宝轮寺(2025.03.23)</p> <p class="ql-block">3月24日,赴大足石刻途中,途经昌州古城,昌州在唐宋时期,凭借着独特的海棠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海棠香国”的美称也流传至今 。 春日里,古城旁海棠盛放,纯洁娇美,呼应“海棠香国”历史雅称,千年时光似在花香中流淌。</p><p class="ql-block">抵达大足,先探北山石刻。沿山而上,石窟错落,造像或庄严肃穆,或灵动细腻,从晚唐延续而来的雕刻,在崖壁间诉说往昔,每一尊、每一处,都凝聚工匠心血,虽历经岁月,仍具震撼力,尽显艺术与历史交融之美。</p><p class="ql-block">午后至宝顶山,更觉壮观。宏大的摩崖造像群,以整面山崖为卷,雕刻题材丰富、布局精妙,从地狱变相的警示,到牧牛图的生活意趣,规模之巨、细节之精,与我看过的龙门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相较,在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厚度上毫不逊色,真不愧世界文化遗产之称号,让我深深沉醉于古人的雕刻智慧与虔诚信仰中 。</p> <p class="ql-block">重庆大足区大足石刻(2025.03.23)</p> <p class="ql-block">北山石刻</p> <p class="ql-block">北山石刻的开创者,“海棠香国”昌州的刺史。</p> <p class="ql-block">北山石刻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 年)开始开凿。</p><p class="ql-block">韦君靖是晚唐将领,原为昌州昌元(今荣昌)县令。唐僖宗年间,巴蜀地区蝗旱灾害不断,动乱频繁。韦君靖招募义军,平乱安民、组织生产,建立起强大的地方武装。黄巢起义后,唐中央与巴蜀地方矛盾激化,爆发三川之战,韦君靖因平叛有功,成为手握重权的地方大员 。他选址龙岗山(北山)修筑永昌寨以自保,命人在北山开凿一龛毗沙门天王以壮胆,一龛千手观音、一龛释迦说法以安心,还刻一通自叙碑刻记功,这便是北山石刻的开端。</p><p class="ql-block">《韦君靖碑》刻于唐代景福元年(892 年) ,上方碑文共1440字,记述了韦君靖生平及北山石窟营造历史,下方刻有145位将校的姓名及官衔。目前史书对韦君靖记载极少,该碑对于研究晚唐时期巴蜀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 以及石窟艺术的起源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对唐史的补缺证误发挥了巨大作用。 </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语录</p> <p class="ql-block">重庆大足石刻赵懿简公神道碑蔡京书法作品(2025.03.23)</p> <p class="ql-block">赵懿简公即赵瞻,是北宋大臣 。此碑原立于陕西周至墓地,大足石刻中的这块赵懿简公神道碑 ,是赵氏后裔复刻的, 属于书法艺术珍品。蔡京书法自成一家,其字体笔画粗细有致,结构严谨且富有变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这块碑也体现了蔡京书法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蔡京墨宝极为重要。蔡京是北宋权臣,也是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造诣颇高,风格独特。此墨宝留存至今,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贵遗存,对于研究宋代书法风格、书法演变,以及当时的文化艺术氛围和社会背景,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北山佛湾第136号转轮经藏窟极具珍贵性。其开凿于南宋,是宋代佛教艺术巅峰之作。窟内雕刻融合儒释道元素,中央转轮经藏可转动,四周菩萨像姿态柔美,如“数珠手观音”衣袂飘逸、神情温婉,被誉为“东方维纳斯”。造像刀法细腻,纹饰精美,兼具宗教与艺术价值,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及雕刻技艺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图中展示的是孔雀明王窟,编号第155号,开凿于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 。</p><p class="ql-block">窟高347厘米、宽322厘米、深607厘米,窟内刻像950尊。窟中孔雀直立,明王跏坐于孔雀背负的莲台上,形象庄严肃穆。窟内两壁遍刻千佛,排列整齐,与中央孔雀明王造像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神圣庄严的宗教氛围。</p><p class="ql-block">这一石窟融合了精湛的雕刻技艺与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是研究北宋时期佛教艺术、宗教信仰以及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处石窟藏着一段特殊的师生情。古时,有学子受教于一位恩师,老师的教诲如明灯照亮其求知路。为表崇敬与感恩,学子凿窟造像,将老师形象以石刻留存。石窟中,老师造像身着古朴衣袍,神态庄重,尽显育人者的儒雅与智慧。周边雕刻虽历经岁月,仍隐隐透出学子的用心,每一道纹路似都在诉说对老师的尊崇,让千年后的我们,也能透过这些石刻,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见证古人对师道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石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