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记忆里,乡下似乎没有关于书店和图书馆的片段。那时,都是老师或家长到城里新华书店给孩子(学生)买书,很少有家长舍得把好几块钱放心交给孩子去买书的。摆书摊,赚孩子的钱,是我人生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征兵体检回家后的第二天早上,早把当兵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心里想着检不上最好,别耽误了自己发财。我于是迫不及待地整理好买回来的杂志,趁父亲不备,和母亲谎称说带书给街上的同学,骑上自行车就如离弦之箭。一路上想着自己的发财梦马上就要实现了,真是激动不已,不一会就到了镇上。</p> <p class="ql-block"> 父亲观念中历来尊崇士农工,轻视商贾。而母亲为人和蔼、宽厚,对待儿女问题上确实比父亲要开通很多,那天母亲是看破不说破,帮着劝说着父亲:老二喜欢看书是好事,随他吧。看书能增长知识,总比他到社会上去搞歪门邪道要好。</p><p class="ql-block"> 来到了镇上,把摊位选择在相对背静不拥挤但人流量较大的那条小巷,这条小巷在当时蛮热闹的,在八十年代初期常常有很多人聚在那里进行电子手表、蛤蟆镜、喇叭裤等时尚品的二手交易,听说更早的时候还有人在那里倒卖粮票什么的呢。</p> <p class="ql-block"> 此时巷口还没有上人,但各种各样的摊子已经支起来了,好地段都被人占了,只好往东侧没人的地方去。心里寻思着反正卖的是杂志,离初中学校近些反而是好事,掏的就是文学爱好者的腰包,赚的就是学生的钱。</p><p class="ql-block"> 那时街巷还是泥地,高低不平。我将地上的碎石子捡了捡,感觉平整了,就把带来的塑料布铺在地上,把各种花花绿绿的杂志有序地放好,发财的草台子就这样搭好了,就等着收钱了,老黄家几代人只务农不经商的历史将在那一刻被我改写。</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摆摊没有经验,连个凳子也没有带,只好杵在书摊前,心里多少有点忐忑不安,好好的书不读,卖什么书,用别人的话说可能是想钱想疯了,父亲若知道此事肯定会责备我。既来之则安之,赚了钱就好了,人多是爱面子,宁可穷死,也不愿意走出去做一些比打小工不知要强多少倍的小本生意。</p><p class="ql-block"> 我不想接过祖辈的衣钵,想另辟蹊径。其实我从小学二三年级就卖过瓜果蔬菜,老早就学会称秤和算账,怕倒是不怕,主要担心遇到熟人和学校的老师,见到我这样肯定会问东问西的。你还别说,不一会,街上开始上人了,路过我的书摊前不时地地停下脚步瞅瞅,有的干脆蹲下来,翻看着崭新而又值得一读的各种文学杂志。</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摊前竟然蹲了五六个人在仔细地翻阅,看来是要有人掏钱了,第一桩生意马上就开张了,我捂了捂装钱的黄书包,想到满满一包钞票,心跳不由加速起来。</p><p class="ql-block"> 正在此时,一个人模狗样的人背着双手走过来,冷冷地问我:有证么?“什么证?”我本能地反问着。“没有证不能摆摊。”那人说的不容置疑。</p> <p class="ql-block"> 卖几本书还要什么鸟证,我确实不知道也不懂。见我没什么反应,那人又说,没证摆摊属投机倒把,书(杂志)是要没收的。我一听要没收,好歹也是花了我拾元的本钱,没收了岂不可惜,于是对五六个看书的人说,都放下吧,不卖了,不卖了。</p><p class="ql-block"> 我收拾好杂志,原样装好,心情有点沮丧,这可是出师不利,发财梦被那个衣冠楚楚的东西一句话打破了,一分钱没见着。之后去了街上的同学家,想吃过午饭再去小学校园门前撞撞大运,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哪知同学家那天家里有客人,非留我吃饭,期间还劝我吃了酒,吃的有些晕乎,也就没有去学校摆摊,直接回家去了。我的发财梦就这么夭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