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边城(茶峒古镇):</p><p class="ql-block">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地处湘、黔、渝交界处(一条清水江,江东为湖南,江西为重庆。一条小河,河北为湖南,河南为贵州),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803年,为湘西四大古镇之一,2005年茶洞镇正式改名为边城镇。</p><p class="ql-block"> 是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地,1982年,在茶峒取景拍摄的电影版《边城》成影视经典。</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旅居地:</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边城》源起之处,是湘西最纯朴的民宅,湘西传统生活文化之窗,边城的人间烟火与文学大师的时空交织。沈从文旅居地以“实景道具还原民居”的展陈方式进行情景</p><p class="ql-block">化动线设计。在此参观游览,可以追寻大师足迹,感受大师灵气,边城文化的密码,很大一部分就浸润和潜隐在这个看似极其平常的古宅之中,这里就员是一部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交融的“边城”缩影。</p> <p class="ql-block">茶峒古镇的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一脚踏三省地标点;位于茶峒古镇清水江(南北走向)边的东南角,清水江对岸(西岸)为重庆;靠近南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河的南岸为贵州。</p> <p class="ql-block">地标在茶峒一侧,地标的南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河南侧属于贵州。清水江江西岸属于重庆的洪安镇。</p> <p class="ql-block">湖南茶峒古镇南入口牌楼</p> <p class="ql-block">边城桥茶峒古镇一侧的边城楼</p> <p class="ql-block">茶洪大桥茶峒一侧</p> <p class="ql-block">清水江</p> <p class="ql-block">清水江</p> <p class="ql-block">茶洪大桥洪安一侧</p> <p class="ql-block">洪安侧江边栈道。</p> <p class="ql-block">渡江亭:</p><p class="ql-block"> 渡江亭位于清水江栈道旁,是一座双层六方亭,重檐翘角结构。1949年11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二野战军由湖南常德沿川湘公路向重庆挺进。11月6日,大军行至河对岸,国民党秀山县长李琛命人把停靠在这一段水路的船只全部隐藏,并烧掉洪茶大桥,导致解放军大部队无法快速渡江。先头部队在百姓帮助下渡江后当天解放了洪安。7日,秀山解放。11月8日,在工兵部队的指导下,两岸百姓一呼百应,撑木排,送木板,为解放军后续部队搭起了一座可供四路行军的大浮桥,并用“娘娘船”往返渡车,用了七天七夜才使得几十万大军,数千辆军车、炮车渡过清水江。纪念解放军渡江胜利,2011年在此处修建了“渡江亭”</p> <p class="ql-block">洪安古街</p> <p class="ql-block">洪安古街边的万年台。</p> <p class="ql-block">洪安古镇位于刘邓大军进军西南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馆也叫祝家大院,原为当时商会会长、益和号盐栈祝茂荣的私家宅院,解放后曾作为洪安区公所。保存十分完好。2011年,改为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了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西南战役的作战态势图、行军沙盘和当时的武器装备。该纪念馆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洪安古镇的刘邓大军西南服务团:</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派往西南参与解放接管的组织。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邓小平建议组织南京、上海的青年人到西南去解放西南服务。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部正式成立西南服务团,并公布招收团员的通告。西南服务团的成员除上海和南京的青年学生和青年职工外,还有苏南地区的青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毕业生、东北地区部分西南籍青年干部、华东支前司令部的支前团员等。6月底,在上海招收工作结束后,在南京汇合集训三月,成立西南服务团总团部,邓小平任总团长,曹获秋任副团长,宋任穷任总团政委。10月,离开南京出发,进军西南。1949年底至1950年初,西南服务团全体团员分别到达四川、贵州和云南。他们一部分留在城市搞接管,一部分到农村,投入剿匪反霸、減租减息、土地改革三大政治斗争中,大多数成员以后成为西南建设的领导骨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安二野司令部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茶洪渡口的洪安街是刘邓大军进军西南的第一站。1949年10月,刘邓大军择师大西南,11月6日,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军先头部队攻占洪安。因洪茶大桥被敌人烧毁,解放军在百姓的协助下,用“娘娘船”(可拖带小船的大船)载送二野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六师一〇六团过河。后架设浮桥,使后续部队及辎重源源不断向大西南挺进。次日,秀山县城解放。11月30日,刘伯承(二野司员)、邓小平(二野政委)、李达(二野参长)、张际春(二野副政委)等首长进入洪安,司令部驻扎在码头上街口处和复兴银行,当晚司令部用发电机发电,整个洪安街灯火明,人们欢呼雀跃,如同过节一般。后,刘邓首长及二野司令部迁驻秀山县城风鸣书院。1987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洪茶渡口(含复兴银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洪安镇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秀山县人民政府对洪安二野司令部旧址进行修复。2021年,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p> <p class="ql-block">刘伯承</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语录塔矗立在拉拉渡:</p><p class="ql-block"> 重庆一侧的洪安码头上方,是一座红色的塔形建筑。称毛主席语录塔,修建于1968年,塔身为六边形结构,塔顶立有一颗象征革命的五角星,塔身的棱面上是毛泽东主席在陕北拍摄的那张著名的标准像(斯诺摄影),下面是他的狂草诗篇、“毛主席语录”等。语录塔是文革时期的特殊印记,这座语录塔是整个渝东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语录塔,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拉拉渡船上:</p><p class="ql-block"> 特色“拉拉渡”横跨清水江,往返湖南茶峒与重庆洪安,只需2元/人,游客可体验这种古老的渡河方式,感受当地风情。</p> <p class="ql-block">拉拉渡:</p><p class="ql-block"> 用这种传统方法拉渡船(用一根有大小头的木头棍,在大头的一侧打个孔,把拉渡绳穿入孔中,竖起木棍,用手一拉一松就轻松的把船拉向前行)很省力,这是前人给后人留下来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边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