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一)</p><p class="ql-block"> “舍识用根”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理念,尤其在《楞严经》中被反复强调。其核心是通过破除分别意识,回归六根的清净觉性,最终证悟心性本源。以下是具体方法:</p><p class="ql-block"> 破除分别意识</p><p class="ql-block"> 修行需首先识别并放下对现象界的执着认知,尤其是意识的分别、判断和思维活动。例如,在日常生活或禅定中,当出现“好”“坏”的判断时,应觉察到这些认知源于“识”的作用,而非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 专注六根觉性</p><p class="ql-block"> “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修行时需直接体验六根接触外界时的纯粹感知(如视觉、听觉),而非由“识”产生的分别。例如,看物体时仅保持觉知而非评判物体本身。 </p><p class="ql-block"> 实践禅定修习</p><p class="ql-block"> 通过制心一处(如专注呼吸或念佛)逐步减弱意识活动。禅定越深,六根(尤其是意根)的觉知力越强,能直接体验到心性的清净与平等。</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中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将“舍识用根”融入生活,例如吃饭时不评判食物好坏,听闻时不起分别心,接触事物时保持正念而非随境迁。若觉察到意识起分别,可立即回归根本觉性。 </p><p class="ql-block"> 此过程需持续净化心念,逐步减少对“识”的依赖,最终实现心性觉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二)</p><p class="ql-block"> “舍识用根”是禅宗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出自《楞严经》,强调超越分别意识(识),直接启用本觉智慧(根)。要做到这一点,需从认知、实践、心性三个层面入手,以下为具体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破“识”——放下分别心</p><p class="ql-block"> 1、觉察妄念: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自己的念头(如评判、执着、期待),不跟从、不压制,只是觉察。</p><p class="ql-block"> 例:听到批评时,先觉察“我生气了”而非立即辩解。</p><p class="ql-block"> 2、不贴标签:对事物不预设好坏、对错,如“这是成功”“那是失败”,保持“如是”的观照。</p><p class="ql-block"> 练习:吃饭时专注咀嚼,不评判味道,只是体验。</p><p class="ql-block"> 3、质疑固化认知:对“必须”“应该”等观念提问:“这是真的吗?是谁在定义?”</p><p class="ql-block"> (二)用“根”——启用本觉</p><p class="ql-block"> 1、直接体验:通过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当下,不经过思维加工。</p><p class="ql-block"> 练习:闭眼听声音,不分辨声源,只是“听见”。</p><p class="ql-block"> 2、回归呼吸:将注意力锚定在呼吸上,念头飘走时温柔带回,训练心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 每日10分钟正念呼吸,是舍识用根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3、体认空性:观察一切现象(情绪、想法)如梦幻泡影,本质是因缘和合,无固定自性。</p><p class="ql-block"> 例:愤怒生起时,问自己:“这愤怒是谁的?它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三)生活化修行——将根融入日常</p><p class="ql-block"> 1、行住坐卧皆是禅:洗碗时感受水流,走路时觉察脚步,让觉知贯穿每个动作。 </p><p class="ql-block"> 2、情绪即道场:当情绪升起,不压抑不宣泄,只是“看着它”,体会其无常性。 </p><p class="ql-block"> 3、慈悲为根:对他人无条件的接纳与善意,是“根”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 例:对讨厌的人,先觉察厌恶感,再尝试理解其痛苦。</p><p class="ql-block"> (四)关键误区与提醒</p><p class="ql-block"> 1、 非压抑意识:舍识不是强行停止思考,而是不认同念头。 </p><p class="ql-block"> 2、非逃避现实:用根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行动中保持觉知。 </p><p class="ql-block"> 3、渐进过程:初期可能觉得“什么都没变”,但持续练习后,分别心会自然淡化。</p><p class="ql-block"> 一句话总结:</p><p class="ql-block"> “舍识”是放下对头脑的执着,“用根”是信任本觉的清明。如同拨云见日,云(识)散去后,太阳(根)本自存在。每日的练习,便是让云更薄、日更明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六祖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舍识用根,即是回归这“本来无一物”的本来面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