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近辉 | 醒云楼散记(二十九)

醒云涉水(何近辉)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小说《钟绿》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 何近辉</p><p class="ql-block"> 前天中午,我不经意间拿起了一本名为《阅读》的杂志,随手一翻,便看到林徽因的《钟绿》。“这可能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吧。” 我在心里嘀咕着,眼晴却已经落到了文章的第一段。开头第一句这样写道:钟绿是我记忆中第一个美人,因为一个人一生也见不到几个真正负得起“美人”这称呼的人物,所以我对于钟绿的记忆,珍惜得如同他人私藏一张名画轻易不拿出来给人看,我也就不轻易地和人家讲她。原来钟绿是个人名,而且林徽因从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于是我一囗气读完了这篇小说,之后又读了两遍。这就像我看到了一幅心仪的好画,一看再看,从此便留存心底,很难忘掉了。</p><p class="ql-block">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钟绿的外国女子,林徽因以“我”的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对钟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小说中的钟绿长相绝美,家境殷实,但却因为恋爱的缘故和母亲决绝,独立出来半工半读,多处流落,但依然傲慢、潇洒、自由。</p><p class="ql-block"> 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层层铺垫来描写钟绿的美,先由他人的口中描述钟绿的美,进而通过钟绿的信件展现钟绿的美,之后才是“我”近距离的正面描写钟绿的美。林徽因就像一位高明导演,几个镜头下来,就牢牢抓住了读者。</p><p class="ql-block"> 镜头一:学校要进行古装表演,一群学生在试衣时电灯坏了,一位女生在推门一瞬间看见点着好几根高低错落的蜡烛的屋子里,当中一张桌子上面站立着钟绿,她穿着中世纪的尼姑服装,眼睛微垂,手中高擎一支点亮的长烛,简单静穆,像极了一张宗教画。</p><p class="ql-block"> 镜头二:狂风暴雨中,如俄国村姑打扮的钟绿从容淡定地回头望着同学微微一笑。</p><p class="ql-block"> 镜头三:钟绿在井边汲水,衣裙被风吹动,红叶在她头上飞旋,钟绿肩上扛着水罐走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读者心目中一定都有自己想象的美好画面感。小说做足了铺垫之后,下一步就该更近距离更细腻的画面出现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一天黑夜,小说中的“我”终于和钟绿会面了。“我”眼中的钟绿是这样的:我只觉得她由脸至踵有种神韵,一种名贵的气息和光彩,超出寻常所谓美貌或是漂亮,她的脸稍带椭圆,眉目清扬,有点儿南欧曼达娜的味道;眼睛清棕色,虽然甚大,却微微有点羞涩。她的头、脸、耳、鼻、口唇、前颈和两只手,则都像雕刻过的形体,每一面和另一面交接的那样清晰,那样柔和,让光和影在上面活动着。</p><p class="ql-block"> 还有:她的美当然不用讲,我惊讶的是她所有的举动,整个体态,都是那样的有个性,奏着韵律。我心里想,自然舞蹈班中几个美体同学,和我们人体班中最得意的两个模特,她们的美实不过是些浅显的柔和及妍丽而已,同钟绿真无法比较得来。</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的钟绿在“我”的宿舍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便坐车去了乡下,之后,“我”再也没见过钟绿。林徽因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我”和钟绿这个晚上的谈话以及钟绿的神情动态,让读者能近距离地了解钟绿的思想、喜好以及她做事的风格。而这时候,读者也似乎隐约有种不祥的预感。</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小说便接近尾声了,而这时侯,小说中的“我”从同学口中得知钟绿的悲苦命运。钟绿的未婚夫在他们结婚前一礼拜骤然离世。后来,“我”又收到这位同学的来信,信中说钟绿在了她喜欢的帆船上也离世了。</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结局很是令人惋惜。小说中的“我”在得知钟绿不在人世的消息后是这样的状态:那天晚上对着一江清流,茫茫暮霭,我独立在岸边,山坡上看无数小帆船,顺风飘过,忍不住泪下如雨,坐下哭了。</p> <p class="ql-block">  《钟绿》这篇小说虽然以悲剧结局,但读者可以感受到钟绿身上特有的果断,不受约束,向往自由,追求理想的个性,这和林徽因追求事业独立与精神独立皆有很多相似之处。小说《钟绿》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林徽因情感的细腻,对东西方文化的谙熟,对美这一永恒主题的歌颂,以及对美与逝去这一命题的深度思考与现实矛盾冲突之下的哀叹。</p><p class="ql-block"> 开始读《钟绿》,我是以散文的思绪来读的,我惊异于林徽因诗意化的文风与全文那画一般的意境。进而便能深深感受到林徽因独具匠心却又不露痕迹的文章结构安排以及层层递进、直击心灵的语言艺术背后的深刻思想,这无疑是小说的处理手法了。</p><p class="ql-block"> 《钟绿》这篇小说也让我联想到了国画。国画重技巧,重布局,但更重格调与气韵。《钟绿》不论从文章结构、素材选择还是写作技巧上,我都认为很有水准,这些交织在一起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说整体在格调与品味上的不俗,以及美丽、优雅、诗意中又多有悲悯哀伤的意韵,这一刻,文学和艺术相互交融,学识与修养相互促进,进入了美学很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6、18、于醒云楼</p> <p class="ql-block"> 忆王雄宾老师</p><p class="ql-block"> ——何近辉</p><p class="ql-block"> 早晨打开手机,突然看到山水画家王雄宾老师去逝的消息,心头为之一震。去往学校的路上,大学时和王老师相关联的一些事情,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涌现。来到画室后,我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理了理思绪,记录些往事。</p><p class="ql-block"> 认识王雄宾老师之前,先是看到了他的山水画。上大学时,王老师在我们艺术系举办了个人画展。系里为了方便师生们观看学习,特意拿出一间宽厰明亮的大教室作为展室展出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兴致勃勃地前去观看,印象里共展出了王老师三四十幅精品力作。尺幅都不大,以四尺斗方和三尺整纸为多。题材也多以宝鸡、陕南等地的山川风貌为创作内容。</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山水画给我有三点深刻印象:一是画面生活气息浓厚;二是画面安静,看不到燥气;三是画面温厚可亲,像一位老者和你谈心,娓娓道来。好多同学包括我都购买了王老师的画册,闲暇时大家都时时翻看,充满了对王老师的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画展我看了几次,都没见到王老师,我在想,真实的王老师会是什么样子呢?</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那一级有两位同学:吴新刚和李鹏飞,他们俩性格活泼,好学上进,听说很快就和王老师取得了联系,再后来他们俩成了王老师的学生。他们多次谈到和王老师学画的事情,神情自然带些炫耀的成分。我很想让他们带我去见见王老师,当时的我性格内向,一直没有说出口。</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新刚和鹏飞找我说王老师来了,在另一个同学租的画室里,咱们一块去,听听王老师谈谈艺术。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即刻和他们赶了过去。来到画室,已经有几位同学围坐在王老师身旁。</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像个邻家爷爷,穿着布衣布鞋,朴素极了。他个子不高,身型消瘦,花白的头发长长的密密的,很像大艺术家张仃的发型。王老师脸型瘦长,颧骨突出,目光和蔼,很有亲和力。他见我们进来就热情地招呼大家都坐下来,我们这六七个人几乎将小小的画室塞满了。</p> <p class="ql-block">  当时王老师正在谈美,谈到美的多种面貌,他强调最多的是质朴自然毫不做作的美。王老师又询问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我们也都一一向王老师做了汇报。</p><p class="ql-block"> 那时侯,我们已经学习了山水画临摹和写生的相关课程。大家提了许多问题,比如临摹中的取法问题,山水画中的用笔用墨问题,以及写生的相关问题。王老师都一一做了回答。王老师强调以《芥子园画传》为基础,进而精研传统,在临摹中掌握山水画的造境方法及用笔、用墨、设色等技巧。通过写生实践来锤练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艺术主张。王老师让大家牢记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理念,鼓励大家多画,多思考,多总结,不要畏惧困难。</p><p class="ql-block">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都觉得收获很大。接下来王老师又翻开《芥子园画传》,站在画案前,分别对树木和山石进行了临摹示范讲解。比如鹿角型的树,枝干穿插时的疏密对比;比如披麻皴的山石,皴线的提按转折等。王老师用笔沉稳,讲解细致,大家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大家都怕王老师累着,依依不舍地和王老师道别了。王老师画艺出众且谦和、平易,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至今,我就再也没有见过王老师。那天晚上也是我唯一一次见到王老师。后来偶尔和大学的一些同学遇见,也会说起王老师,大家也都忘不了王老师的那个画展。</p><p class="ql-block"> 工作以来,也见到过几幅王老师的画照,感觉风格还是以前画展作品的延续,依然生活气息浓厚,画面也更加温厚平和。</p><p class="ql-block"> 大学时,我以画花鸟为主,山水画得少,但是王雄宾老师的作品以及那晚的教诲,我却始终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6、20、于醒云楼</p> <p class="ql-block"> 西瓜</p><p class="ql-block"> ——何近辉</p><p class="ql-block"> 中午由人民路骑车回学校,一路上卖西瓜的摊位一个连着一个,瓜农的脸色就像今天的天气一样阴多晴少。西瓜是夏天最令人心动的时令水果,天气越热太阳越毒西瓜越好卖越好吃。</p><p class="ql-block"> 小时侯,我和西瓜有不少缘分。</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旁有条小河,名叫沧龙河,河水清澈明净,不深不浅,是从南山里流出来的。一到暑假,我们一帮孩子就整天聚拢在村西头有水闸的河里玩耍。河边有一片抗战伯伯种的西瓜地,年长我们几岁的磊哥、浩哥等趁着伯伯偶尔松懈之时,便到地里偷西瓜。不管生熟,只要个头大,摘了之后就直接扔到河里。我们则在河里将西瓜牢牢抱住,免得被河水冲走。我们用小小的拳头将西瓜直接砸开,一起分着吃,有时是熟的,有时是半生的。吃完后,大家就把西瓜皮扔在河里,顺水漂走,消灭“证据”。</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被抗战伯伯抓个正着的时候,伯伯看着我们惊恐的样子,顶多骂我们几句解解气,却并不告诉大人。</p><p class="ql-block"> 小学五年级的暑假,一天早上,我和同龄的涛在门口玩耍,抗战伯伯拉了一架子车西瓜准备去二里外的邻村叫卖,我们自告奋勇地要跟着伯伯一起卖瓜。征得大人同意后,我和涛一左一右地跟在车子后面帮着推车。出了村子,我们就在田野间大声喊叫:“卖西瓜了,卖西瓜了。” 抗战伯伯说:“到了前面的村子,你们就这么吆喝,西瓜肯定卖得好!” 结果到了邻村,我们俩都失去了叫卖的勇气,都不好意思喊出口。还是抗战伯伯用他那响亮有力的声音招来了不少村民。</p><p class="ql-block"> “哎呀,老何,收徒弟了,一下子还收了两个,看来没少挣钱。”</p><p class="ql-block"> “怎么没听见这俩娃的吆喝声,不好意思吧?”</p><p class="ql-block"> “这俩娃和我家娃大小差不多,给婶婶说念几年级了?”</p><p class="ql-block"> “老何,最近在哪卖瓜呢?都不见你来。”</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问着,看得出来,抗战伯伯和他们很熟,他一边帮村民挑瓜一边回答村民的问题。买瓜的人真不少,一条街转下来,就卖掉了一半的西瓜。有的村民用现金购买,有的则用小麦兑换。</p><p class="ql-block"> 我和涛也慢慢活泛起来,帮着村人拿西瓜或撑开袋子装麦子,再后来,我们也敢叫卖了,只不过我们吆喝完后都笑着看看对方。那天一上午就将一车西瓜全部卖完了。回来的路上,我和涛轮流推着空空的架子车,蹦蹦跳跳兴奋极了。“小心摔倒啊,慢点走。” 抗战伯伯一直在我们身后叮咛着。作为卖瓜的回报,伯伯奖励了我们一人一个大西瓜。</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时,三爸也种了两亩西瓜,我也经常帮着大人看瓜卖瓜,有时晚上也睡在瓜棚里。</p><p class="ql-block"> 和西瓜接触多了,也就能认出西瓜的好坏来。挑西瓜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瓜藤卷曲且干燥的一般成熟度高;瓜脐小而圆的通常皮薄肉厚甘甜;瓜纹清晰宽整的一般口感都不错;拍瓜时清脆的“嘭嘭”声说明瓜的品质过关。各人有各人的挑选方法,而我挑瓜时多看瓜皮的纹理开合变化,少有走样的。</p><p class="ql-block"> 下午天气转晴,热浪来袭。突然想起著名画家张世简的题画诗《枇杷》:</p><p class="ql-block"> 斜风细雨过端阳,</p><p class="ql-block"> 正是家乡卢橘黄。</p><p class="ql-block"> 可惜京华无处买,</p><p class="ql-block"> 解馋画得几枝尝。</p><p class="ql-block"> 张先生想吃枇杷而买不到,我想吃西瓜却懒得上街,我也学学张先生,他画枇杷,我画西瓜,权当解馋了。</p><p class="ql-block"> 7月3日于醒云楼</p> <p class="ql-block">何近辉简介</p><p class="ql-block"> 西安市鄠邑区人。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书画艺术。2004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艺术系美术学专业。毕业至今,任西安惠安中学美术教师。</p><p class="ql-block"> 工作以来,多次获教学评优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同时获“西安市课改先进个人”称号,“西安市学科建设先进个人”称号。辅导的学生多次获省市级绘画大赛一等奖,并多次获优秀辅导奖。</p><p class="ql-block"> 教学之余,潜心于书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 擅山水、花鸟,亦偶作人物。国画作品在各级展览中多次入展、获奖。三百余幅(篇)国画、诗文作品发表于《美术报》、《中国书画报》、《教师报》、《诗词报》、《陕西农村报》、《书与画》等专业刊物和媒体。</p><p class="ql-block"> 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p>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