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故乡的高跷

吴萌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老家凌源,高跷是我记忆里最绚丽的色彩。每当正月,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整个小城都会沉浸在高跷表演的热闹氛围中。那时六七岁的我,总是早早地盼望着夜幕降临,满心期待着一场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看高跷时,我最喜欢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我们会在市中心最繁华地段找一个偏高的位置,静静地等待着。随着远处传来阵阵有节奏的锣鼓声,一队队高跷队伍缓缓走来。爸爸妈妈边看边热烈地讨论着高跷中的角色,从《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与白骨精,到《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一一品评。哥哥姐姐们还会说孙悟空的扮演者不如爸爸年轻时演得生动,这时爸爸就会笑着讲起他当年扮演孙悟空的辛苦与快乐。在这些欢声笑语中,那些名著里的人物仿佛从书中走出,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便再也没有看到过记忆中那般精彩的高跷表演。曾经热闹非凡的场景,只能在回忆中慢慢回味。然而,今年正月十五,市政府组织的大型高跷秧歌汇演,又让我有了重温儿时记忆的机会。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迫不及待地带着女儿去看。</p> <p class="ql-block">那天,天气晴朗,虽然北风有二三级,寒气袭人,马路两旁到处都是未融化的积雪,但我的心里却满是火热的期待。我和女儿把车停在离封路最近的路口,听到断断续续的锣鼓声,心急如焚的我们立刻各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匆匆赶往光明街路口。实际上两分钟就到了。等我们找到一处地势高的地方站好时,已经有几队花车过去了。我兴奋地跟女儿介绍:“听说最好的高跷表演队是妈妈老家的‘聚义堂’,他们可厉害了,被邀请去过北京鸟巢和西安表演过,2023 年更是登上了央视春晚和北京电视台的春晚呢!”我还告诉女儿,凌源高跷秧歌是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 300 多年的历史,它舞蹈语汇丰富,集歌唱、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充满了浓郁的辽西乡土气息。女儿听着我的讲述,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精彩的表演开始了。来自各个县市区的 33 个高跷秧歌展演队伍依次亮相。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身姿优雅,一出场便惊艳了整条街;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机智百变的“正公子”、婀娜妩媚的“大妞儿”、滑稽搞笑的“丑儿”,腾挪跳跃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各个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他们或转圈蹦、或单腿跳,高难度的动作叫人惊叹不已。特别是来自老家凌源市的聚义堂高跷队,他们队形庞大、动作整齐、服装鲜艳、道具逼真、表演到高潮时,奇特的队形和惊险的动作,更是让现场观众欢呼不断,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什么叫表演语汇丰富。</p> <p class="ql-block">我就像当年爸爸妈妈带我看高跷时一样,一边看一边给女儿讲着我的感受,偶尔她也和我交流她的看法。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们一起沉浸在观看高跷表演的欢乐里。这一刻,满眼都是绚烂多彩的高跷表演,满心都是对父母深深地思念。寒冷和时间都被抛在了脑后。</p><p class="ql-block">故乡的高跷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我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是我和家人之间温暖回忆的纽带。我希望这份来自故乡的美好,能像一颗种子,在女儿的心中生根发芽,让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继续传承下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