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红瓷残片

乐土

<p class="ql-block">作者:乐土</p><p class="ql-block">摄影:乐土</p><p class="ql-block">美编号:440990117</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收藏的瓷器残片中最喜欢的一块残片,没有之一。不是因为它多值钱,而是因为它暗藏玄机。一块小小的残片一目了然,怎么还会有玄机?好像是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古玩市场买这块残片时,并没有看出这块残片有什么玄机。买回后仔细观察研究,竟发现这小小残片的白色釉面里还藏有一条若隐若现的游龙。当然,从正面是很难看到的。只有晃动残片,釉面随光变化时,才能看到龙的真实面目。</p> <p class="ql-block">  这块残片是康熙时期景德镇产豇豆红盘的残片。豇豆红,以铜为呈色剂,高温一次烧成,因其颜色深浅变化粉红色,恰似豇豆色泽而得名。清代诗人洪亮吉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誉赞豇豆红瓷器的釉色。</p><p class="ql-block"> 豇豆红瓷是康熙时期的名贵品种,仅供宫廷使用。由此可见其珍贵程度。</p> <p class="ql-block">  根据残片推测,该瓷盘直径在16厘米左右、高4厘米。做工规整精致。胎骨非常细腻、坚实,且非常薄。盘口处胎骨不到2毫米,圈足处也仅4毫米。该盘外施豇豆红釉,内施白釉,釉面非常均匀。盘口处微微泛绿,整体色泽温润柔和、含蓄雅韵。虽为残片,却仍能从中看出豇豆红瓷器的独特魅力。该残片应是康熙时期官窑器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在釉中呈现龙纹的瓷器,在其他朝代也都有出现。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就是以蓝釉为底,留白雕刻出龙纹,使龙纹“藏”于釉间。 明宣德青花龙纹瓷是在瓷胎绘青花龙纹,再施透明釉烧制。龙纹也在釉下等等。但这些龙纹都比较大,且都能一目了然,都是明龙。而豇豆红残片中的龙,仅6.5厘米长,龙身仅0.4厘米粗,是在胎体上先印上龙纹再施釉。入窑烧制时,龙纹因釉水流动,而形成釉下若隐若现的暗龙 。如此暗龙确实很少见。如果不加注意,是很难被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若要穷,烧郎红”。烧制郎窑红瓷器难度很高,出窑的成品率通常不足15%。而豇豆红烧制要求则更高,条件更苛刻。不仅窑温控制要精准,稍有偏差就会导致釉色灰暗或流淌;窑内需保持强还原环境,如果还原环境不够,烧成的瓷器就成废品;还要选择晴天烧制,这样烧成的豇豆红色泽才沉稳。据资料显示,豇豆红的出窑成品率不足1‰。实在有些夸张。</p><p class="ql-block"> 因烧制难度太大,康熙时期也仅少量生产,且多为文房小器。目前到代的豇豆红瓷器存世量寥寥无几。由此可见,豇豆红应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为精妙的一种,有暗龙纹的则更加神奇 。当然,拥有一块豇豆红残片做标本也就很奢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