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沈泓浩 摄影:沈泓浩</p> <p class="ql-block"> 民族精神的图腾——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长城的东端起点是在山海关的老龙头(长城从这里入海),而终点就是甘肃的嘉峪关,也就是长城的最西端。我们从长城的最东端山海关,千里迢迢的奔赴大西北的目的地之一,就是要看看长城的最后一关——嘉峪关。一个是“天下第一关”、另一个是“天下第一雄关”,希望能够切身感受一下两个关城不同的雄伟与壮阔。</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建于明洪武年间(1372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历时168年。因地处嘉峪山麓而得名嘉峪关,是明朝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雄关”,自古便为河西第一隘口。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臂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又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与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东西遥相呼应。原长城关城以及城墙、墩台等多为夯土建筑,侵蚀、损毁严重,现在看到的几乎都是84年以后在邓小平提出的“爱我长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修复的。</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游览的长城第一墩,初眼看只是荒凉的一个残破的土墩台和一段残破的城墙,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墩台的西面还隐藏着一座古代的兵营,东边的一条名为讨赖河形成的河谷又成为了长城的天然屏障,河谷悬崖的半山腰还隐藏着一座半开放式的地下洞穴,确实是有些出人意外。而反观悬臂长城到失去了亮点,也仅仅是一段修复的长城而已,在此不做赘述,大家看看下面的图片即可。</p> <p class="ql-block"> 既然到了嘉峪关,阳关、玉门关也就是挂角一将的事儿了,必须顺便游览一番,实在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太出名了。说出名就是因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那首千古绝唱《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 <p class="ql-block"> 其实阳关历史悠久,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时期,一座边塞关城横亘在戈壁、沙漠之间,是中国最早的海关,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且中国人心目中“阳关大道”更是光明、希望和美好前景的代名词。虽然现只余一座残破的土筑烽燧墩台,但景区内的阳关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阳关的认知和了解,引领着人们领略着那悠远的金戈铁马、丝路驼铃、胡笳羌笛。</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曾经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始建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约公元前116-105年),为汉武帝派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后所设,与阳关并称“两关”,是汉代通往西域的门户和重要军事要塞,现也仅余一黄土夯筑的方形遗迹。</p> <p class="ql-block"> 今人之所以对玉门关情有独钟也是因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王之涣描写的是边关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以前不甚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含义,如今亲临现场才知,玉门关地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戈壁,一片荒凉寸草不生,春风到不了也就不难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还有一首诗更为激进豪迈,只是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这就是唐朝诗人戴叔伦所著的《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描述了边关将士为守土护国,不惜以身殉国,义无反顾的豪壮之情,洋溢着豪迈博大的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两关存旧址,长城凝精神”!不论是汉长城还是明长城,长城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腾。蕴含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坚定、宽容自信的民族风格,体现着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这种民族品格和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