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昨日一瞬恒久

香养堂主

<p class="ql-block">  导言:</p><p class="ql-block"> 《垦博知青洞见》,是我仅供热血知青史学研究、个人交流的一个美篇。为忠实历史,慎重起见,不进任何微信群,不被带偏更好。让我欣慰的是,至今(2025年5月26日)看官已有6439位,有的还进行过交流核实。因又接触了一些旧照片、老物件,试着勾勒出粤海兵团知青的奋斗“图”,亦或能为在建的首个地方志知青馆摸索显而易见的线索,《知青——昨日一瞬恒久》扑面而来。我毕竟是心想古稀余年再为知青历史文化研究做点实事。由于距离知青高潮期“兵团”已有半个多世纪,仅凭一些记忆和有限搜索是不够的。每每看到那些古稀之人,还不顾年老体弱、撑着拐杖到当年的下乡地,只为在居住过的老屋或栽种的大树前留个影,此举让我感动入骨。深情搬图,着眼史实,即使挂一漏万,也尽点义务吧。评价留给高人。</p><p class="ql-block"> 2011年2月21日,“三馆合一”的“垦博”隆重开馆迎宾。</p><p class="ql-block"> 在海南农垦博物馆、天然橡胶博物馆、海垦知青博物馆的展览中,知青馆收藏和展示了征集到的许多粤海知青奋斗史料。海南岛上目前有三个国家级博物馆:“省博”、“南博”、“垦博”,分别位于海口和博鳌。</p><p class="ql-block"> 我早就有讲师、高级政工师职称,毕业于中、外的大学,研究生(硕士)。知道有学历不等于有文化,只想说明我有搞研究的资质。对2013年时获得的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证书我兴趣浓厚,因之沉甸甸,也是我被返聘垦博(知青馆)后十年来研究的原动力。</p><p class="ql-block"> 我是海南岛上的“垦二代”,也是海南作家,若干文学作品、科普著作被发表、发行,受政府表彰。我幸运参加包括知青馆在内的“垦博”创建运营。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是我在博物馆工作任上获得的文物博物研究专业高级职称(目前本馆唯一)。专职顾问十余年,与同事们专心守望垦博。“淘宝”过程,所见所闻,难以忘怀。闻国家方志馆知青馆在建,情怀满满。为尽量让我发掘的历史人文故事解读平民化且能让人耳目一新,有的历史旧事还经过经历人或见证者反复讨论修改。分享嗮嗮,或许对研究知青历史文化的专家有细微参考价值。老师您的阅览和指导会强劲给力。还是那句老话:遵循文史资料工作“三亲”原则,终究以史学家、权威机构认可为准。</p> <p class="ql-block">  那是知青们1969年12月在兵团二师九团(今海南万宁农场)新开垦的六号林段拍摄的照片。成为多个知青网站“上山下乡”首页的“经典”。(图片为中间最高站立者杨可荻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  “南下学子”,“勘测尖兵”。这些当代青年有点生疏的关键词,说明新中国的橡胶垦殖与新中国青年运动的源有缘。1952年,中山大学等全国10所高等院校师生503人分两批到海南,协助进行橡胶宜胶地勘察测量。我以为,当初,这帮学子来自全国农业高等学府,从知识和年龄结构来看,符合“有知识的青年”字义。从“扩大培植”角度来看,新中国的青年运动早已在“华南垦殖”史上留下一页,字字珠玑。“南下学子”“勘测尖兵”和几万“支边青年”,拉开了新中国垦荒植胶的帷幕。(摄于垦博)</p><p class="ql-block"> 1968年,“老三届”等“上山下乡”,有六届高、初中毕业生、“插队”青年多批次到农垦、“兵团”,农场、乡村,林场、牧场。仅有缘粤海“兵团”的知识青年就约8万之众。史记中这页厚重。</p><p class="ql-block">如今,当年来海南勘测宜胶地的大学生鲐背之年以上者稀有,史记能个别准确回忆的,难。</p><p class="ql-block">有共同名字的知青们,饕餮之年还忙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伟人动员”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图片、史料、记忆,文物、视频,见证人和物大聚汇。</p><p class="ql-block"> “聚”,相对而言,比前者更多、更全、更准。纪念什么?不是吃苦,而是奔赴。</p><p class="ql-block">可以这么说吧,当年有的知青是带着对号召的狂热,有的知青是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有的知青是带着麻痹的感觉上山下乡的。不管怎样,情境如此——</p><p class="ql-block"> “蓄水池”,“海绵社会”,中国国情。备战备荒,事关存亡,特殊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扛起时代担当,与国家共度难关。</p><p class="ql-block"> 知青潮,已过了半个多世纪;</p><p class="ql-block"> 知青情,让我想起昨日一瞬:</p> <p class="ql-block">  胡向东代表广州知青起草的给广州市人民的《告别书》在南方日报发表后,广州知青们分批次乘“红卫轮”驶向海南。(图片来自知青网)</p> <p class="ql-block">  知青乘“红卫号”轮到海口秀英港。(知青供图,冯大广摄)</p> <p class="ql-block">  土法印制的知青专用船票。(摄于垦博知青博)</p> <p class="ql-block">  当年汕头知青乘坐的红卫轮徐徐离开汕头港驶向海南。(图片由纪旭光提供)。《启程》雕塑成为那个时代的印记。(潮汕知青好友赠)</p> <p class="ql-block">  展示于垦博的《给毛主席的致敬信》。</p><p class="ql-block">这张555名汕头知识青年《给毛主席的致敬信》,被保存人珍藏在衣箱走南闯北奋斗半个多世纪,此信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红”文化。(保存及捐赠人:原海南省农垦国营新中农场汕头知青张贵和场长)</p> <p class="ql-block">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首长们在秀英码头欢迎知青到兵团来。(图片来源于兵团史料)</p> <p class="ql-block">  割胶是技术活。“大辫子姑娘”的照片广为流传。在广州越秀山知青厅旁的雕塑艺术品中也有体现。主人公真人就是在广州参加知青馆课题组“沪穗知青座谈会”的李葆莹大姐。图片留影知青割胶。(图片来源: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生产战略物资天然橡胶,是粤海“兵团”农垦职工的主要任务,广州知青陈子中先后被评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割胶能手”。(图片来源: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兵团在一师召开抗风救灾大会,兵团司令周庆鸣(前排右一)等首长到灾区看望包括知青在内的(农垦职工)兵团战士。(左一为华南“热作两院”首任院校长、兵团生产部副部长何康)。何康离休前是国家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是教育家,农学家、农业管理专家、社会活动家,“世界粮食奖”获奖者,中国在热带北缘大规模发展橡胶的奠基人。(摄于垦博)</p> <p class="ql-block">  强台风过后,知青和战友们“抢时间”“扶胶树”,经受体力、耐力的考验。(摄于垦博)</p> <p class="ql-block">  知青谢康莲是党的全国“九大”代表,1968年从湛江市上山下乡至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八师九团十三连(化州红峰农场),曾任湛江农垦机械厂书记,退休后曾任湛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我有幸拜访到她,并喜得她珍藏了多年捐赠的《连环画》原稿。(摄于谢康莲赠品原稿)</p> <p class="ql-block">  知青陈菊英(中)是原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1968年从海口市上山下乡,曾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6师九团“苗八连”(屯昌县中建农场长桥队)任副指导员。国家副总理和兵团师首长亲临看望鼓励。(摄于垦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胡向东兄妹五个下乡当知青。其中,他和两个妹妹去海南农垦龙江农场(兵团四师十团)。大哥胡学海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弟胡学祖去广东花县农村插队。图为胡向东(图右)和妹妹胡卫东(胡美珍)、胡向阳(胡学萍)合影。胡向东锻炼成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先进分子。</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中共琼崖一大旧址(邱宏鉴摄)</p> <p class="ql-block">  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口市龙华区解放西路竹林里131邱家大院秘密召开 ,琼崖革命的曙光由此点亮。</p><p class="ql-block">琼崖一大旧址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全国省市党史国史的教育基地等。邱宅的主人邱秉衡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的儿子邱宏鉴、邱宏峰、女儿邱少玲和孙辈邱嘉雄、邱礼宁五位年轻人,1968年,响应党的号召,一起“上山下乡”,奔赴兵团二师三团(位于琼海的国营东平农场)。</p> <p class="ql-block">  知青割胶工的另一面——农垦及全省知青积代会代表唐岱慈。(图片来源: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磨胶刀是硬功夫。兵团时期,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摄制组来海南岛琼中县乌石(兵团六师十团)拍摄、制作、播出影片,“黎母割胶班”闻名宝岛内外。吴婉珍、唐元安、陈聪等几位广州、湛江知青曾当过“黎母割胶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图为“黎母班”割胶姑娘在磨胶刀(八一制片厂摄影师摄)</p> <p class="ql-block">  在海垦胶林,兵团知青听老红军许成余,讲战友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激励胶工努力奋斗,垦殖橡胶树。(摄于垦博)</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时任农垦局生产技术室技术员的张少若(女),驻点负责全面技术实施,创建新型橡胶样板区。样板区凝聚“两院”院长何康、海南农垦总局领导、工程师徐广泽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心智。</p><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间隔五十二年,当年驻点技术实施负责人,喜见样板区和新老朋友。</p><p class="ql-block"> 1964年夏,新型橡胶样板区选点于龙江农场茶山新区。从1964年夏到1966年9月,共完成新型样板区定植近6000亩。茶山新型橡胶样板带动了场内外胶园高标准建设发展,为而后到来的知青建设“四化”胶园打下了奋斗的样板基础。图为张少若(退休前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教授)喜看五十二年前驻点执行技术实施的新型橡胶样板老胶园(图A)。十九大党代表管理的按样板标准建造的胶园(图B)。摄影:梁继兴教授。</p> <p class="ql-block">  “兵宣”(文工团)舞蹈《胶林晨曲》获全国全军文艺大赛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原红明农场(海南琼山县三门坡、兵团一师三团)广东知青王菲携女儿鲍哗(当时正在上大学),十年前为开馆之初的博物馆赠送《知青会馆设计方案》。传承知青文化两代人爱国爱垦满怀深情。(摄于垦博)</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最近受赠展示于垦博的老牛车,它被“淘宝”于兵团(湛江)地区,出赠与广州羊城,空运飞过琼州海峡,直至文博殿堂。虞大姐、杨大哥等辛苦。(摄于垦博)</p> <p class="ql-block">  开国上将王震,是原农垦部首任部长。这位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涌现的劳动模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南泥湾精神。他曾六次来海南保亭县金江农场,这里有他亲手创办的橡胶树高产试验田,现为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兵团知青们在这里赓续了“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图片来源: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王震将军曾在保亭金江农场(后为兵团三师五团)橡胶树高产实验田抗旱使用过的劳动工具——水桶。(摄于垦博)</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知青之父”的原农垦部副部长、国家农垦总局局长赵凡1982年10月宣:中国突破“植胶禁区”,“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得成功。新华社将“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重大消息传向世界。(摄于垦博)</p> <p class="ql-block">  荆棘满途,砍刀开路。这把砍笆刀被精心保存47年。原湖北老军工送给广东徐闻知青黄继文、继文先生转赠给垦博的砍笆刀,它见证了老农垦和知青们用原始劳动工具开荒种橡胶的历史。(注:砍笆刀资料图片已送至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该图片由黄继文提供)</p> <p class="ql-block">  粤海、兵团知青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生产战略物资天然橡胶,各行各业倾力服务。潮汕知青好友创制的《胶工》工艺品突出了这一主题。</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广州六中莫富章等同学“串联”到北京,作为“红卫兵”的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和万里长城。上山下乡,他们来到兵团海南的某团场。(图片由拍摄当时在场的广州知青证实)</p> <p class="ql-block">  向往兵团。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有些知青的话发自肺腑。</p><p class="ql-block"> 兵、卒、勇、丁。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各相关编制和武装连的军人、知青、职工子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部,他们手中的“武器”各式各样。种胶人和为种胶服务的人也曾是“兵”。</p><p class="ql-block"> 图片源自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通讯站《永不消逝的电波记忆》(唐建荣)</p> <p class="ql-block">  军人,退伍、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农工,垦二代,都是“兵团战士”。</p><p class="ql-block"> 1.被选拔进入广州军区射击大队的两位优秀女兵——周穗(图左)陈伟珍(图右)(摄于书籍)。</p><p class="ql-block"> 2.《知青》——(作者韩洁玲图)。</p> <p class="ql-block">  1991年5月,“海南广东兵团”知青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知青回顾展引起轰动。历史为平凡作证。(潘毅敏摄)</p> <p class="ql-block">  知青组歌、叙事交响作品《岁月甘泉》引起轰动。</p><p class="ql-block"> 知青网组织知青返垦区学校多次支教助学活动均由蓝继红组织带队参加。核心组给予大力支持。(粤海知青网供图)</p> <p class="ql-block">  海口知青联谊会会长邓子坚和知青们为“知青缘”纪念石揭牌。(图源于知青网)</p> <p class="ql-block">  “青春如歌•一起走过”。</p><p class="ql-block"> 垦博知青馆知青墙展示了粤海兵团(农垦)知青们生活、打拼的常态影像。根据不同活动灵活更换契合主题的个把照片。沉浸式展览陪受欢迎。(摄于垦博知青馆)</p> <p class="ql-block">  农垦(兵团)知青,为国家橡胶垦殖战略服务,奋战在各行各业。其中这张《身在猪栏,胸怀世界》的旧照我印象深刻。(摄于垦博)</p> <p class="ql-block"> 在洪水中永生!</p><p class="ql-block"> 凝视图片,令我心怀崇敬。</p><p class="ql-block">橡胶树有喜高温、湿润、静风、沃土这样的生态习性,台风偏偏说不。据悉,海南岛上有的年份当年就曾刮过五次台风。台风过境,树倒屋倾,山洪瀑流,一片狼藉。临危,与突发的狂风、暴雨、洪水搏斗。为保护国家利益、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为农垦(兵团)担负的天然橡胶事业舍身的知青英雄灿若繁星。</p><p class="ql-block"> 青山含泪埋忠骨,胶林悲怆祭英魂。垦博展示知青一些团体与个人的英勇与不幸。(摄于垦博)</p> <p class="ql-block"> 海垦知青博物馆橱窗里展示的知青珍贵出版物。(摄于垦博。收藏书籍另计)</p> <p class="ql-block"> 垦博知青书苑。(摄于垦博)</p> <p class="ql-block">  《广州知青林》(宋晓琪主编),2024年12月收藏展示于海南垦博知青馆知青书苑可供阅览的新书。(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  热烈祝贺《粤海知青纪实》(虞耀华策划)专题纪录片拍摄制作播出成功。(网络下载)</p><p class="ql-block"> 2024年《广州知青林》出版、发行,《粤海知青纪实》录制、播放,可视为粤海知青史里精彩的一段。凝聚主创老师、制作专家、义工团队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  朋友,当您步入海南农垦博物馆、天然橡胶博物馆、海垦知青博物馆的那一刻,首先您会置身迎客厅。左侧,巨幅浮雕《拓荒人》,定格了半个多世纪七十组农垦人艰苦奋斗的瞬间。右侧,两棵百年橡胶古树就呈现于面前,那是强台风吹倒、被细心的保护者“请”到博物馆来的。是经技术加工后竖起、我国早期引种成活百年的天然橡胶树“活化石”。本作品吸纳了原兵团二师二团(国营东太农场)广州知青张国仪等相关领导、专家、教授、研究人员、艺术家的智慧,反映了打破封锁、扩大培植橡胶树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关注海南(粤海)兵团知青博建设,曾数次组织知青大型文化活动,莅临参观指导。并多次召开腾讯视频专题会议辅导、交流、学习。(图为李亚飞老师主持的知青馆建设讯腾视频会议)</p><p class="ql-block">知青地面纪念物:</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专家王礼民老师最新绘制的海南省知青地面纪念物绘制图。</p><p class="ql-block">据专业人士介绍:此次知青馆课题组“走”了26个省市发现有270家知青博物馆,其中有189家在2021年出版的《中国知青馆》有介绍,这次又发现了50家。准备出《中国知青馆馆续》。</p> <p class="ql-block">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粤海兵团农垦知青,绝大多数人的坎坷经历是与天然橡胶树分不开的。现在再想看到以橡胶树为绿化带的公路林,难。</p> <p class="ql-block">  知青馆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张刚组长带领下莅临海南垦博(知青博)调研。(图右一为前会长、课题组组长张刚老师)</p><p class="ql-block"> 结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有人说,那一代人老了,但拼搏、奉献、坚韧的本色不褪色。大时代,建好知青馆,知青们惦记、释怀。 说史写人难,难在说与写的表达,我只留痕曾经发生过什么,不变的一定是史实。</p><p class="ql-block"> 一段历史不止一个故事,讲准是讲好这个故事的前提。故事里的事,图中人、见证人比谁都清楚。我什么都不是,只当作是一部力图精确的复印机。组图都尾声了我还铭心刻骨:</p><p class="ql-block"> 真实有力量,照片见真实。</p><p class="ql-block"> 燃烧着青春,星河才长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备注:“垦博”即海南农垦博物馆、天然橡胶博物馆、海垦知青博物馆。“省博”即海南省博物馆。“南博”即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粤海“即广东、海南”。“知青”即知识青年。“三亲”即政协撰写文史资料的原则:亲历、亲见、亲闻。华南“热作两院”即1953年筹建、1954年成立、1965年更名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兵团”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兵宣”指:兵团时期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胶园“四化”建设,指“良种化、梯田化、覆盖化、林网化”。“上海知青会”指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span></p><p class="ql-block"> 如发现版权、侵权问题,联系即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