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我们来到位于山西运城芮城县的永乐宫,地处永乐镇,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与北京白云观、陕西户县重阳宫并称为全真教三大祖庭,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现存四座元代建筑:无极门、无极殿、纯阳殿和重阳殿,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永乐宫于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元中统三年(1261)扩为“大纯阳万寿宫”。<br> 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周总理亲自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9年至1965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古魏国都遗址保存,这项耗时6年的搬迁工程,同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的移筑,并称为世界文物史上人工搬迁的两大奇迹。 山门为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增补,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永乐宫”匾额为1963年曾任山西省政协主席的郑林所题。 龙虎殿又称无极门,为元代宫门,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为元代典型官式建筑。屋脊两端各安高达2米的鸱吻一只,雄猛威仪,造型奔放,是琉璃鸱吻中的精品。因殿身前槽东西两稍间原供奉有青龙、白虎两星君泥塑,故称龙虎殿。 无极殿又称三清殿,是永乐宫最主要的殿宇,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像,它巍峨壮观,冠于全宫之首,整座大殿外观雄浑壮丽、飞檐翘角,殿顶饰以黄、绿、蓝三彩琉璃制品,色彩艳丽,造型别致,尤其是正脊上两只高达3米的龙吻,以孔雀蓝釉为底,形象地展示了两只腾空飞跃的巨龙,堪为琉璃制品登峰造极的代表。 进入殿内必须换鞋套,有工作人员值班,不准拍照。以下照片来自网络。 三清殿中的壁画,展现了道教290位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盛大场面,美术史称为《朝元图》,总面积400多平米,总长97米,高4.26米,画中八位主像身高3米,最低的也有1.9米,均超过了真人的高度。<div> 壁画创作完成于公元1325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早了近200年,画面构图宏伟,气势磅礴,笔法生动传神,设色富丽堂皇,是古代壁画的精华,元代道教壁画的最高成就,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单幅壁画中保存最大的一幅作品,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div> 纯阳殿亦名混成殿,供奉全真教师祖吕洞宾,保留元建风貌。<br> 殿内绘制壁画212平方米,以青绿山水连环画的风格绘制了《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记录了吕祖一生的52幅传奇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研究宋元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壁画150平方米,绘制49幅故事,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同样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走出永乐宫,我们参观了搬迁展览馆,不仅惊叹于宫殿壁画之精美,更为那场空前绝后的文物搬迁壮举所折服。将如此浩繁的古建,以及巧夺天工的壁画完好无损地移步,谈何容易,堪称奇迹。据说由于离开了原址,永乐宫虽有旷世神韵,却难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出永乐宫我们来到中龙泉村,这里有一座广仁王庙,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龙泉村村北高地下早年间有龙泉涌出灌溉了一方良田,所以村人于其上建龙王庙祭祀。庙内供奉五帝龙王,因而俗称五龙庙。相传女娲曾册封五龙,以青龙神居于首,统御诸龙,称广仁王,所以五龙庙也称广仁王庙。 在村北的一座高台上屹立着广仁王庙,这座隐匿于山野之间的小庙,虽不起眼,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仅存4处唐代木构建筑中惟一的道教场所,更是现存最古老的龙王庙,见证了千年的沧桑变迁。 与之相对的清代戏台,则是坐南朝北,这种“倒座戏台”的设计正是为了方便正殿中的广仁王观赏戏剧。 吃完午饭,马路对过就是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寿寺。相传,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在中国被埋藏于19座阿育王宝塔内,寿圣寺塔内就保存有佛祖的真身舍利,是全国现存的佛祖真身舍利塔中年代最久、层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塔内还保存有珍贵的宋代壁画。<div> 寿圣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是阿育王所建,初名阿育王寺。宋神宗亲笔赐名“寿圣寺”,历经元、明、清多个朝代,多次修葺。抗日战争时期,仅剩下一座宋代古塔,因其独特位置,被称为“巷口寿圣寺砖塔”。</div> 古塔占地约43.5平方米,高46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有十三级。塔身首层最高,自下往上逐层收拢,形成锥状轮廓,塔顶的铁覆钵更是全国独一无二。最下方是塔基,朝南开有一拱券门。一至三层塔檐为砖砌仿木结构斗拱,四层以上塔檐均无斗拱。二至十层塔身东西南北四面均设佛龛。<div> 近千年来,寿圣寺塔经历了13次大地震,但依然屹立不倒。民国初年,塔内的木梯被土匪焚毁,寿圣寺后来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毁坏,但宝塔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这座古老的佛塔不仅守护着一方的安宁,也祝福着人们生活富足、吉祥安康。</div> 5月16日下午,我们来到了解(hài)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始建于隋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关帝庙被大火焚毁后,历时十一年,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新修建的,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是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关帝庙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供奉着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关羽。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端门又称山门,是关帝祖庙的正南门,为明代少见的砖结构宫门,重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古朴雄伟,是进入正庙的第一道门,古时进庙祭祀的官员,行至此处,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过了端门便是雉门,是古代宫殿、庙宇等建筑中的一种门,具有一定的礼仪和象征意义。 御书楼原名“八卦楼”,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中心,现存建筑为康乾时期遗物,楼内保存着历代皇帝及文人墨客题写的与关羽相关的匾额、碑刻等,楼上雕木制八角形藻井,顶端为八卦图案,因而得名“八卦楼”。 穿过御书楼,左右各有一个焚炉,就是用来烧纸糊的祭祀用品的,这两个可是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的,将近9米高,两层结构,上层是塔式阁楼样式,下层是基座。 院内有多组胡人牵狮,考虑到中原没有狮子,怕难以驯服,于是同时铸造了牵狮人、训狮人。这些铁狮铁人高大威猛,造型各异。 崇宁殿位于关帝祖庙后部,是全庙主殿。始建于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得名。大殿檐下悬清乾隆帝钦定“神勇”巨匾。 门楣上悬咸丰帝御书“万世人极”匾。 大殿四周有石雕龙柱26根,共有蟠龙34条,形态各异,无一相同。石柱大部分为嘉靖年间作品。前檐八根为双龙戏珠,二龙翻江倒海,盘旋升腾,十分精美。 其余檐柱均雕单龙,出没于江海云雾间,西面五根柱子龙首至柱顶后回首向下,呈降龙之势,其余皆为升龙。 “气肃千秋”坊,四柱三楼,为庙内最大的牌坊。穿过此牌坊,便是春秋楼。 关帝庙为传统的“前朝后寝”宫殿式布局,春秋楼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最后端,是关帝的寝宫,又名麟经阁,因关公夜读《春秋》而得名。其始建年代不祥,复建于明万历年间。<br> 春秋楼环楼四周有26根“悬梁吊柱”,让整座楼的上层仿佛悬于空中一般,如空中楼阁,是古建艺术中的珍品。 一楼的关羽塑像。 走出关帝庙,仍然意犹未尽,这里的木结构建筑、形制各异的牌坊、绚烂繁复的藻井,以及琉璃、木雕、石雕等精湛的古建艺术,无不让人惊叹不已,在这里,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华,更可以深入了解关公忠诚、勇猛、仁义的精神品质。 5月17日早上,我们来到运城七彩盐湖景区。运城盐湖位于盐湖湖中心区域,属于国家4A级景区 ,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 从景区的宣传栏内可以看到高空俯拍的盐湖,据介绍,夏季是盐湖最美的时节,因气温上升,盐池中不同藻类大量繁殖,盐度升高且密度不一致,从高空俯瞰,盐湖中呈现不同颜色,如同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 我们停下车,步行走进盐湖,以我们普通外地游客的视角是根本看不到网上图片的七彩斑斓的,只能看到稍微发红的湖水。看到七彩的盐湖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走进盐池更深处,而且不能开车,所以这次我们算是打卡了。 在运城七彩盐湖打卡之后,我们直接来到了夏县。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有“华夏第一都”的美誉。夏县不但底蕴深厚,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黄帝元妃嫘祖在这里教民养蚕,司马光、书圣王羲之启蒙老师卫夫人、介子推、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等都来自于此。 拐下一段乡间小路,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温公祠。司马温公祠是祭祀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圣地,祠墓合一。司马光,字君实,夏县人,宋代宰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死后归柩故里,并赠封为温国公。 司马温公祠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风格,占地百余亩,平方旷达,规模宏丽,分为茔地、祠堂、余庆禅院、涑水书院四大部分。 走近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碑楼。这座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碑楼内,存放着司马温公神道碑。碑文是北宋大文豪苏轼所作,碑额“忠清粹德之碑”六个大字,出自宋哲宗皇帝之手。可惜原碑后来损毁了,现在看到的是明代重新刻制的,碑身壮观,被誉为“三晋第一碑”。 在陵园里,司马光及其父兄族人的墓堆整齐排列。石人石羊神态各异,苍翠的松柏环绕其间,庄严而肃穆。从砸缸救人的机智少年,到《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再到一代清官,司马光临危不惧的勇气,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以及为官清廉的品格,都是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 拜谒了司马光,我们来到了堆云洞。堆云洞始建于元代初期,居于稷王山麓,隐匿于黄土沟壑之间,因建筑群远观如云朵叠加,进穴崖而入,洞阶相连,故名“堆云洞”。又因为其外观似西藏布达拉宫,又被称为“小布达拉宫”。 依山势而建的堆云洞,不仅是道教“全真派”的建筑群,更承载着红色历史。1928年,中共河东特委在这里成立,并在此秘密活动长达十年,故此处堪称晋南革命的摇篮。 堆云洞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历经明清两朝重修与扩建。它坐落于夏县县城西北的上牛村土岗之上,稷王峡谷之间,地势险要,风景如画。道家崇尚的风水运势在堆云洞得到了完美体现,其依山临水,前有朱雀翔舞,后有玄武垂首,左青龙蜿蜒,右白虎俯卧,更有蛇虎、石建二涧环绕,形成了天然的“二龙吸珠”风水格局。 在院子里可以看到,整个建筑分布在七层高台上,由10多个不同的院落组成,沿着地势层层叠叠分布,错落有致,气势壮观,远看像一处小型的城堡。<div> 整个堆云洞建筑群有九进院落,层层叠叠,从大门进入,需要穿过一个个门洞,进入一进进院落,仿佛“房上建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建筑从山顶开始,一层层往下修建,形成了独特的“九进院落”格局。</div> 这座塔形的建筑,因其像一支眉笔直指云天,故名笔峰。以道家规制,它在这里是起平衡作用,即道观用来弥补风水。据说它曾得到月中嫦娥青睐,月亮每升到这里,她就要停下来用这支笔描眉画眼。所以古人把它誉为堆云洞的第七景,叫做“笔峰留月”。 告别堆云洞,回眸再望,集自然景观、建筑奇葩、道教文化、革命文物于一身,其布局之精巧结构之紧凑,风格之独特,结构之紧凑,实为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p class="ql-block"> 此次来夏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寻访老刘的母校,30年前,我们新婚一个月,老刘就来到夏县的军校学习,后来学校整体搬迁到了异地,夏县这个名字对我来说非常熟悉,因为我们那半年全靠鸿雁传书,信封的地址书写了无数次的“夏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老刘已经不记得当年的具体方位,我在手机上搜索,在某个战友的抖音评论区竟然看到了地址,马上导航到一个小村子,经过打听,终于来到了大门口。我们只能远远地看看,了却老刘的一桩心愿。</p> 回来翻出来老照片,找到了那个在校门口的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军官。 来到夏县街头,看到一家饭馆名字很有地方特色——羊肉胡卜,我们进店一探究竟。经过询问和观察,知道了羊肉胡卜是夏县的传统小吃。“胡卜”指的是一种死面饼子,其制作方法是:把烙熟的白面薄饼切成丝条,加鲜羊肉汤煮成,再加香油、葱花、红辣椒面等调料。味道清爽,油而不腻。 我们俩点了一个大碗分而食之,果然不膻不腻。 晋 城 5月17日下午,我们来到了晋城市阳城县,18日早上七点半,我和老刘开车来到皇城相府景区,转了一圈找到停车场,下车一看好像不是相府,也没有人收费,就直接进去了,原来这里是郭峪古城,几乎没有看到游客,古城还在沉睡,正好安静地欣赏,东门为正门,名为景阳门。 郭峪古城是一座唐初建置的城堡式村落,被古建筑学界的泰斗罗哲文称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走进古城,目之所及皆是灰色的古老建筑,每一家的院落都精雕细琢,梁间檐下雕刻着精细的石狮,无不令人为之惊叹。 申明亭,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的古建筑,承载着村务公开的重要功能,村民们推举有威望的长者在此处理邻里纷争,同时发布公告,弘扬美德,谴责恶行。 古城的西南角有一座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古庙——“汤帝庙”,中间为成汤殿,供奉着商朝的开国帝王成汤。 进士第坐落在古城的深处,是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明清老宅,原本是陈廷敬的祖宅,如今改造成民宿,高门大院,古朴厚重。 我们俩误打误撞免费逛完郭峪古城,出来才知道景区是收费的,我们进来的时候工作人员还没有上班。两个景区之间还有摆渡车,也是收费的,两项费用全省了。 走出郭峪古城,不远就是皇城相府,始建于明崇祯五年,是清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原名“中道庄”,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陈廷敬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一生清廉,辅佐康熙帝近五十年,是清朝的“三朝元老”,是《康熙字典》总阅官。 皇城相府的正门是西门,迎面是御书楼,是皇城相府的大门楼,康熙帝亲题”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以示褒奖,匾额和楹联存于御书楼,御书楼因此得名。 穿过正门,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牌楼,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陈廷敬再次任吏部尚书时奉旨建造。四柱三楼式,枋上高浮雕,雕有二龙戏珠等图案,枋间诸多牌匾详细记载陈氏五代人的功名和官职,“一门衍泽,五世承恩”。 大学士第即陈廷敬的私邸,大门朝南,由前院、中院、后院三进组成。 从西花园登上城墙,内院外院一览无余。 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共五层125间,战乱时期有家丁驻守,通过层间暗道,可以直达城头。 城堡中最高的建筑名叫河山楼,取"河山为囿"之意,明崇祯五年(1632年),由陈家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分七层,三层以上才设窗户,石门位于二层,必须走吊桥才能进入堡垒,吊桥随时收起,层间有梯道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楼内储备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 内城有陈廷敬出生的世德院、陈廷敬祖父居住的麒麟院、树德院、南书院、悟因楼、御史府、容山公府和陈氏宗祠,我们像走迷宫一样,进一个院,出一个院,感叹相府是真大呀。 离开皇城相府,我们开车前往高平市米西村,原定19日周一去高平,幸亏在网上多看了一眼,铁佛寺周一不开放,马上调整到周日。米西村位于晋城市高平市米山镇,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据《明统一志》所载:“赵将廉颇积米于此,故名米山。”大名鼎鼎的铁佛寺就在这个小村里,我们把车停在村外,步行进村,有村民主动给我们指路。 铁佛寺深藏于一家农家院落间,整体布局为一座不大的单进四合院。铁佛寺因寺内曾“归安过铁佛一尊”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金大定七年重修,明代大修,整体建筑呈现金、元、明时期的过渡风格。<br> 尽管寺名源于铁佛,但原供奉的铸铁佛像已于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被毁。幸运的是,满堂泥塑在村民的悉心保护下留存了下来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华彩之塑》专题展首次公开展示铁佛寺彩塑高清影像,学界评价其为“中国古代寺观彩塑绝无仅有者”。 走进正殿,仿佛踏入了一个佛国的艺术殿堂,满天神佛藏于一室,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大殿建筑面积只有80平米。释迦牟尼居于殿内中央,高高端坐在须弥座上,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他的背光悬塑,金碧辉煌,直通菩萨顶,上面流云飞凤、蟠龙穿插其间,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着佛国的神秘与庄严。释迦佛两侧为文殊、普贤菩萨,静静站立于莲花宝座之上,只可惜岁月无情,头部遗失,令人惋惜。 而环绕佛殿四周的二十四诸天塑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塑像立于 1 米多高的砖台上,像高 2 米有余 ,形象丰富多样,有男有女,有文有武。它们或庄严肃穆,或慈眉善目,或怒目圆睁,轮廓张扬,表情夸张,每一尊都造型生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br> 一进门左侧南面的是杨戬(昭惠天)。 现存的27尊塑像按二十四诸天的排列顺序,四大天王分立四角,颇具晋东南特色。每一尊造像的身上都运用了大量的铁丝铁线,随意弯曲敷上泥后塑造出的细节更加恣意丰富,每一尊造像呈现出“以铁为骨,用铁造型”的核心型造手法,将彩塑之美发挥到极致,使得铁佛寺的彩塑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东西厢房是守庙人王改英的家,山西是文物大省,国保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很多文物地处偏远,不具备开放条件,为了保护这些古建,全省招募了3000多位文物保护员。因为文保员常年与庙为伴,日夜守护,大家也称他们为“守庙人”。王改英嫁过来后,陪着她的婆婆看护古寺,婆婆去世后,王改英接过了大门的钥匙,正式成为第二代“守庙人”,一干就快60年了。如今,王改英已经把钥匙交给了自己的大女儿,孟雪珍在成为第三代“守庙人”的同时,也有了正式的职业称谓——文物保护员,同时在自家门口小摊上的售卖铁佛寺文创产品。我们在她家买了一枚像章,并与孟雪珍合影。 离开铁佛寺,我们驱车来到开化寺,开化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初名清凉若兰,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漫长历史。它坐落在舍利山腰上,要爬189阶台阶才能登顶。189阶台阶,虽不是天文数字,但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才能抵达那山顶的宁静与庄严。我已经多年没有爬过这么多台阶了,都到这里了,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终于爬完高高的台阶,眼前豁然开朗。开化寺的庄严与古朴瞬间映入眼帘。两层的阁楼式山门巍峨挺立,山门两侧,钟鼓楼相对而立。松林苍翠,风景秀丽,如若仙境。 穿过山门,最耀眼的就是眼前的大雄宝殿,那是一座承载着宋代建筑精髓的宏伟建筑。大雄宝殿有三大特色,一是建筑,二是壁画,三是彩绘,堪称三绝。整座殿宇的梁架、斗拱和梁坊上的彩绘,全为宋代规制,代表了宋代建筑的最高水准和成就,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宋代彩绘。大殿不开放,我们只能通过门缝拍几张图片。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上88.2平方米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大型北宋寺观壁画,也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壁画之一,虽跨越千年,却仍独具神韵、震撼人心,堪称“壁画界的清明上河图”。因为大雄宝殿不开放,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藏于深山中的千年瑰宝,同时便于壁画的长远保存与研究,开化寺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对这幅古壁画进行数字化扫描测量和复原。如今,1:1数字化复原图就陈列在开化寺的其中一座配殿里,方便游客尽情观赏。 壁画成于北宋时期,由民间画匠郭发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前后绘制,以佛教故事为蓝本,融合了北宋的宫廷市井、农耕商贸等社会万象,色彩明艳,笔触细腻,人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这些壁画以连环画的方式生动描绘了佛教故事,诸如释迦牟尼佛的传奇、华色比丘尼的修行历程以及忍辱太子的故事等,旨在劝诫世人崇尚善行、远离恶行。 5月19日,我们来到了晋城市泽州县,晋城古称“泽州”,自古为三晋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这里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还孕育了诸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br> 泽州县的府城关帝庙,创建于宋庆元元年,山门西侧的广场上有座木石结构牌坊,正面上书“大河朝阳”,背面为“太行玄风"。 踏入府城关帝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于清代的舞楼。这座舞楼与关帝庙正门合建为一座二层楼阁,独特的建筑形式极为少见,门洞上方镶嵌着“气撼山岳”四个黑底金字的匾额。 武圣殿为二道山门,前方有四根方形的石雕廊柱,雕刻两副楹联,分别为:“丹心耀日为忠为义馨香俎豆传千秋,峻德参天乃武乃文赫濯声灵昭万古”“史书存正统征吴伐魏煌煌大义合上下而同流,炎鼎续三分挂印封金缆烷丹诚并升恒而永曜”。 关帝殿坐落于砖砌的台基上,殿内供奉着关公坐像,关平、周仓塑像分立两侧。 前廊有四根石质盘龙廊柱,石柱体上雕刻着十条大小不一的镂空巨龙。龙体形态各异,或盘绕,或腾跃,上下翻飞。盘龙间穿插雕有八仙过海、电母风伯、雷公雨师等。支撑滚龙柱的底座是四只凶猛圆雕石狮,与巨龙辉映。这些石柱尽管经历了800多年的沧桑风雨,但至今仍然棱角分明,令人叹为观止。 三义殿矗立于最高处,纪念“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殿内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的彩塑,周围的墙壁上描绘着关羽的生平事迹和《三国演义》里的重要故事。 三义殿最有价值、最为精美的是前廊的四根人物石柱。石柱柱础为二层,下层为楼阁式雕刻,上层置盘龙石鼓。柱身雕刻均分为四层,采用镂空雕、浮雕、线雕、立雕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上至周朝、下至唐代的300多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人物,精雕细刻地浓缩于四根石柱之上,人物造型虽不足半尺,但眉眼鼻口、衣饰花纹,细致逼真。 关帝庙旁边还有玉皇庙,可惜正在封闭施工,无缘目睹二十八宿塑像的精美了,我们随后开车来到了青莲寺。<br>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北齐始建,唐宋鼎盛,被誉为“晋魏河山第一寺”,素有“隋唐佛都”的美称,历史上还一度形成了“文青莲,武少林”的格局。寺内珍藏唐宋彩塑、古建与碑刻,尤以宋代罗汉像“宋塑之冠”闻名,是中国古代艺术与佛教文化的瑰宝。 青莲寺分上寺与下寺两部分,相距约500米,我们首先到了上寺,又称新青莲寺,因地势较高而俗称上院,坐落于硖石山三山环抱的腹地之中,寺院整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有各类大小建筑20多座。 穿过青莲古道,踏入山门,一座巍峨的藏经阁便映入眼帘。这座藏经阁别具一格,一层为清代增建,二层却是金代遗构,且巧妙地保留了部分宋代建筑的特征,是唐代青莲寺的核心大殿。 更令人称奇的是,藏经阁二层外檐的四个角落,矗立着宋代的“木骨泥胎”角神,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珍品。这些角神以肌肉饱满、动态感十足的力士形象呈现,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则俏皮可爱,这一独特的设计实属罕见,它们如同忠诚的守护者,守护着这片净土与其中供奉的佛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王殿</h3> 罗汉堂,又被称为观音阁,限流参观,每次只能进去五个人,好在我们来的时间游客不多,得以安静参观。 观音菩萨坐像居东墙正中,左足垂于台下莲踏上,高约1.7米。 左右两侧有童子和龙女作为观音菩萨的胁侍,体量较主像显著缩小。两侧依次分布十六尊罗汉像,各高1.4米左右;台上除龙女与善财童子外皆为坐像,都是宋代遗物。 罗汉彩塑运用了精妙的贴金工艺,在阁内柔和的光线下,贴金部分对光线的反射极为微妙,仿佛为罗汉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其细腻程度若非亲眼所见,实难体会。 释迦殿,这座建于宋元祐四年的殿堂,是宋代建筑的杰出典范。殿内的彩塑堪称宋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原本释迦殿的佛坛上曾以一铺五尊的布局方式展现佛像,中央位置是释迦佛,两侧则侍立着两位弟子和两位菩萨。如今迦叶像已缺失,仅存阿难塑像以及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像,共四尊彩塑,依然让人感受到宋代雕塑的精湛工艺和深厚底蕴。 院内有子母柏,母柏的周长为3米,高度达到27米以上,子柏周长近1米,高度约为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柏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柏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 参观完上寺,我们开车来到下寺,下寺,亦被称作古青莲寺,其历史可追溯至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最初被命名为“硖石寺”。下寺保留了北齐时期的古朴风格,是珍贵的历史建筑,规模相对较小,却承载着青莲寺最原始的记忆。 一进院门,就看到一座覆钵式喇嘛塔——舍利塔。它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据说,农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塔会出现短暂的无影现象,被当地人称为无影塔,它造型独特,塔身简洁而庄重,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 弥勒殿是正殿,这座于1997年重建的殿宇,内部陈列着一组引人注目的唐代泥塑。 这组唐代泥塑由弥勒、阿难、迦叶、文殊、普贤以及一位供养人共同组成,佛坛上,弥勒居中,神态安详,两侧的文殊、普贤、阿难和迦叶,塑像栩栩如生,生动传神。<div> 主佛弥勒高4.2米,肩披袈裟,头饰螺髻,面庞庄严肃穆,饱满俊朗,双腿自然下垂,坐在须弥座上。其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眉宇间镇定从容,服饰衣纹线条流畅,保存着唐代佛像的典型特征,是青莲寺最重要的、文物价值最高的唐代垂足大佛。</div> 走出青莲寺,回望这座古朴的建筑,令人心生感慨,这些藏在深山里的珍贵的历史遗迹,让我们有幸领略到唐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