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四川之旅。第10站。成都人民公园。

丝路花雨

<br><br>成都人民公园<br><br>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1911年。驻防成都的将军玉昆为解决满蒙八旗官兵及其家眷的困境,与四川省劝业道道台周善培商量,打算在祠堂街修建公园,开放满城,只允许八旗子弟在公园内做生意谋生,并收取公园门票,让人进来游玩。与此同时,还将祠堂街关帝庙后面的水田、荒地、正蓝旗前厅、马厩、仓房等附近旗人居住的永顺、永清、永济三条胡同拆房迁户的空地,用半年时间栽花种树,修建迎禧楼、观稼楼、松韵楼、湖心亭等,面积50余亩。 <br><br>少城公园之由来,与旧成都的城池命名直接相关,成都城基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早在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时,成都便有太城(亦称大城)和少城(亦称小城)了。 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尹仲锡(字昌龄)策划扩建。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前夕四川爱国志士发动的保路运动中的死难者,由张澜、颜楷等联名提议修造一座纪念碑。 民国二年至民国三年,为了纪念保路运动中的死难烈士,民国川汉铁路总公司在园内修建“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民国三年扩建公园,拆除园南之永济仓库,又自通顺桥凿渠引金水河入园,绕鹤鸣茶社、荷花亭(今湖心岛)东流入半边桥。民国十三年,杨森主理川政,邀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到成都任教育厅长。<br>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少城公园更是成都各进步团体演讲、演出、聚会、募捐的首选之地。 民国二十七年在公园东(湖心岛)建抗日殉国将领王铭章纪念铜像一座(1952年拆除)。<br>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和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少城公园先后两次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园内金石陈列馆、体育场、动物园、纪念碑等处都受到了损坏,死伤数千人。<br>民国三十五年,少城公园、成都市图书馆改为“中正公园”及“中正图书馆”,拨款维修,稍改旧观。1949年,胡宗南部在园内驻军,砍伐树木、拆毁门窗、烧毁存书,使公园又遭浩劫。 1949年12月10日,成都解放。少城公园获得新生,次年更名为“人民公园”。<br>1950年至1959年十年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园的建设和发展,1951年春,时任西南军政委副主席后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亲临公园视察并对公园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br>1952年夏秋,市政府领导米建书、李劼人亲自审核公园规划,尔后分别三次拨款进行整治。<br>1965年第一期人防工程,将入园金河渠道改为人防通道,填了由北向南的河道。<br>1982年扩建西干道将公园侧河道改为街面,至此公园面积缩小为145亩。<br>2001年至2003年,公园率先在全市将祠堂街、少城路、小南街、君平街房屋拆除,建空透铁花围墙(透绿),公园景色直接呈现在市民面前,小南街小学划归公园,面积扩展为155亩。 地理位置<br><br><br>四川近代第一座公园,成都人民公园,茶馆高质量相亲角人员爆满四川近代第一座公园,成都人民公园,茶馆高…<br>成都人民公园位于成都市区祠堂街少城路12号,占地112639平方米,是繁华市区中心规模最大的开放式的风景园林历史公园。<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