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寝,从战国时代建造陵墓始,下迄明清,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明清皇家陵寝</span>是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分布于北京、江苏、河北、辽宁等六省市。它们是14-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王朝文化和建筑传承的独特见证,展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艺术,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遗产。</p><p class="ql-block"> 2000年11月30日,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被<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NESCO</span>列入《<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世界遗产名录</span>》;明十三陵、明孝陵于2003年7月3日,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于2004年7月1日分别被列入《<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世界遗产名录</span>》拓展项目。</p><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先后探访了国内现存规模最为宏大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东陵</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景陵</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裕陵、定东陵</span>)和明代陵寝建筑代表之一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明十三陵</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长陵、定陵</span>),对明清皇家陵寝文化以及恢弘壮观的陵寝建筑与雕刻艺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十三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 陵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三陵的营建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止于清朝初年,历时200余年。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陵区中部的神道,南起石牌坊,北至长陵,全长7.3公里。神路建有石像生、棂星门、五孔桥、七孔桥等。从七孔桥开始,神路由此分支,通向各陵园。</p><p class="ql-block"> 明十三陵是当今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陵墓建筑和埋葬帝王最多的墓葬群,以规模宏伟壮观、陵园体系完整、布局庄严和谐、景色优美静谧、风格典雅古朴著称于世。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列入《<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世界遗产名录</span>》。(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截止2024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康陵;永陵、思陵可预约参观,其余陵尚未开放。</p> <font color="#ff8a00">石牌坊</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十三陵神道南端的第一座建筑,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我国现存石制牌坊中最大、最完整、最精细的一座。</div><div> 这座仿木结构的建筑由多块巨大的青白石雕刻而成,共有五间六柱十一楼,通阔28.86米,高约12米,整体造型比例谐调适度,刻工精细,线条顺美流畅,是罕见的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品。(图片来自网络)</div> <font color="#ff8a00"> 神功圣德碑亭</font>,位于神路的前部,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碑亭平面呈方形,高25.14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墙体用砖石刷筑,通体皆涂红色,四面辟门。 亭内竖有龙首龟跌石碑一通,高7米多,汉白玉石雕成。 碑亭四隅各立有华表一座,是碑亭的重要点缀,高10.8米,柱雕云龙纹,顶部有云板,顶端圆盘上各雕有一蹲立异兽。华表皆用汉白玉石雕刻而成。 <font color="#ff8a00">石像生</font><br> 碑亭之北神道两侧有相向排列的1对石望柱和36尊石像生,建于明正统元年至三年(1436-1438年)。石像生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共12对,其后为石人,将军、品官、功臣共12尊,皆为立像。 <b> 石兽</b>,共分6种,每种4只,分别是<font color="#167efb">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font>,均呈两立两跪状。 <font color="#167efb"> </font> <font color="#167efb"> </font> <b> 石人</b>分将军、品官、功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div> <font color="#167efb">将军</font>,为明朝御前侍卫将军形象,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战袍。</div> <font color="#167efb">品官</font>,为明朝一品官形象,头戴七梁冠,身着上衣下裳式祭服。 <font color="#ff8a00">棂星门</font>,又称龙凤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又称“<font color="#167efb">火焰牌坊</font>”。 <b><font color="#ff8a00">长陵</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为明朝第三位皇帝<font color="#167efb">朱棣</font>及其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是明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陵寝。长陵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宣德二年(1427年)竣工,前后工期近18年,占地120,000平米。</div> 长陵的陵宫建筑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前面的方形院落共有三进, 第一进院落以陵门为门,内建龙趺碑亭、神厨、神库。 <font color="#ff8a00">龙趺碑亭</font>,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内竖石碑一通。 第二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门,内建祾恩殿、神帛炉,门两侧有掖门。 <font color="#ff8a00">祾恩殿</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是供奉帝后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仪式的场所。</div> 祾恩殿两侧的<font color="#ff8a00">神帛炉,</font>为单檐歇山顶,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砖砌发券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文。 祾恩殿是长陵的核心祭祀建筑,始建于明初,现存建筑为1988年修复后的遗存。该殿采用重檐庑殿式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占地面积378平方米。其主体结构由60根楠木柱支撑,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楠木殿宇。 祾恩殿仿紫禁城奉天殿(太和殿)的规制而建,重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三层须弥座。它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 中间的御路丹陛石,上雕刻有二龙戏珠,下层是海水和云朵。 殿内地铺“金砖”,所有建筑构件全部使用名贵的楠木。其中支撑大殿的60根巨柱尤为珍贵。大殿中间的重檐金柱32根,高达12.58米,直径均为1米上下,中间四根最粗,直径达1.124米。 永乐帝<font color="#167efb">朱棣</font>塑像。朱棣在执政的22年中,勤于政务,关心民情,做了很多善事,比如治水江南、输通漕运、开疆扩土、镇抚海疆等。其中较为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font color="#167efb">永乐大典</font>》、派遣郑和下西洋等。<br> 第三进院落大门为<font color="#ff8a00">内红门</font>,内建<font color="#ff8a00">棂星门</font><font color="#333333">。</font>棱星象征着天门,即天宫的大门。跨过棱星门,寓意着从人间到了阴间。 “后圆”是朱棣的陵墓,由宝城、宝顶、方城、明楼组成。<font color="#ff8a00">明楼</font>前面有石供案及香炉、烛台、花瓶五供器。 明楼内竖圣号碑,上刻“<font color="#167efb">成祖文皇帝之陵</font>”。 定陵神道上保存完好的三座单孔石桥 <font color="#ff8a00"><b>定陵</b></font><div> 为明朝第十三位皇帝<font color="#167efb">朱翊钧</font>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定陵位于长陵西南方的大峪山东麓,建于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1584~1590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万平方米。</div><div> <font color="#ff8a00">碑亭</font>,清初亭被毁,石碑保存完好。无字碑体积巨大,螭首龟趺,迥异于常见石碑。</div> 定陵第一道门(即外罗城墙门)原有朱门三道,两侧还建有神厨、神库各5间。现今外罗城、朱门、神厨、神库均已不存。定陵第二道门即现在的<font color="#ff8a00">陵门</font>,三洞,单檐歇山式,保存完好。 陵门。远处可见掩映在绿树中的明楼。 <font color="#ff8a00">祾恩殿</font>遗址 <font color="#ff8a00">明楼</font>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的帝王陵寝。195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对定陵的地下宫殿进行试掘,历时一年。定陵地宫出土文物3000余件,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地宫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五座殿室之间有石门相隔,其中前、中、后三室石门由汉白玉制成。 后殿是地宫中最大的一座。殿内设有棺床,棺床上停放万历皇帝及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以及随葬木箱。 万历帝的汉白玉宝座 <b><font color="#ed2308">清东陵</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font></b>位于河北省遵化县,西距北京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布局最规整的古代皇家陵园。清东陵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完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历时247年,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终。清东陵建有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共计15座陵寝,埋葬了清朝的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共161人。</div><div> 清东陵的诸陵寝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中心,在昌瑞山南麓东西排列。清东陵的设计者运用中国独创的风水理论,“<font color="#167efb">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font>”,使山川形胜的自然之美与陵寝建筑的人文美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div><div> 2000年,清东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font color="#167efb">世界遗产名录</font>》。(图片来自网络)</div> 孝陵主神道长达6千米,从第一座建筑石牌坊起,向北依次为:下马碑、大红门、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等数十座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和石雕,由一条宽约10米、以砖石铺砌的神道连接起来,成为气势磅礴的陵园中轴线。<div> <font color="#ff8a00">孝陵石牌坊</font>为孝陵的起始建筑,建于康熙初年。该建筑采用汉白玉石料,以五间六柱十一楼布局构筑,通高12.48米,单体面阔居全国石牌坊之首。</div> 夹杆石雕琢有云龙戏珠及双狮滚球等纹样,雕刻精美,展现了当时石雕工匠的精湛水平。 石牌坊往北是<font color="#ff8a00">大红门</font>。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 <font color="#ff8a00"> 大碑楼</font><font color="#333333">。</font>碑楼内立有两通高大的“<font color="#167efb">圣德神功碑</font>”,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刻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图片来自网络) <font color="#ff8a00">孝陵石像生</font> <div> 绕过影壁山,放眼北望,可以看到两列石雕像相向而立,中间是神道。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两侧放置的石人石兽的总称,有彰显死者身份、地位及驱邪、镇墓的作用。</div> 石像生共18对,最南端由一对石望柱作为前导,往北依次为:<font color="#167efb">狮子、狻猊、骆驼、象、麒麟、马</font>立、卧各1对,<font color="#167efb">武将</font>和<font color="#167efb">文臣</font>各3对。 石兽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身披八旗战袍的武将 石像生北端横亘着一道棂星门,又称龙凤门。<font color="#ff8a00">龙凤门</font>由三座火焰牌坊、四座琉璃影壁、六段掐当墙和两段翊墙组成。牌坊、影壁和翊墙分坐在四座须弥座之上。 过了龙凤门,来到<font color="#ff8a00">七孔桥</font>。它是东陵近百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 <font style=""> </font><font color="#ff8a00" style="font-weight: bold;">景陵</font><div><font color="#ff8a00"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康熙帝的陵寝,始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陵中安葬了康熙与四位皇后及一位皇贵妃。康熙8岁即位,在位6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在位最长的一位君主,开启了康乾盛世。</div><div>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楼、五孔拱桥、石像生、下马碑、牌楼门、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棂星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地宫历史上曾三次被盗)。</div> <font color="#ff8a00">圣德神功碑楼</font>、<font color="#ff8a00">五孔拱桥</font>和<font color="#ff8a00">石像生</font>。神路南与清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绕盘曲。 景陵石像生,为乾隆年间补建(缩减为5对)。 景陵<font color="#ff8a00">冲天牌楼门</font>,与龙凤门不同,为五间六柱五楼,气势恢弘。 牌楼门后面的<font color="#ff8a00">神道碑亭</font>,也称小碑楼,重檐歇山顶。 亭内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有康熙皇帝的谥号。 小碑楼后为三座<font color="#ff8a00">三孔桥</font>,<font color="#ff8a00">隆恩门</font>,<font color="#ff8a00">隆恩殿</font>,依次排列。 <font color="#ff8a00">隆恩殿</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又称亨殿,是陵寝的重要建筑,也是祭祀的主要场所。隆恩殿曾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遭遇一场大火化成一片灰烬,直到宣统元年才复建。</div> 隆恩殿前的丹壁石 殿内的康熙帝画像 隆恩殿后的三座琉璃花门 景陵的后院(棂星门、石五供、方城、明楼)没有对外开放,通过门缝拍了一张。 <b><font color="#ff8a00">裕陵</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乾隆帝、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的合葬墓。这座历经9年精心建造的宏伟建筑,于乾隆八年(1743年)动工,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落成,耗资203万两白银。清裕陵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三路三孔桥、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等建筑。</div><div> 1928年裕陵地宫被军阀孙殿英军队盗掘,劈开棺椁,抛出尸骨,将随葬宝物抢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盗宝案。</div><div> <font color="#333333">三路</font><font color="#ff8a00">汉白玉三孔桥</font></div> 坐落于马槽沟之南的<font color="#ff8a00">神道碑亭</font> <font color="#ff8a00">隆恩殿</font>,以重檐歇山顶为特色,面阔五间,其主体梁架在道光年间经历了重修。 隆恩殿前的丹陛石 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汉白玉<font color="#ff8a00">一孔拱桥</font>,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栏杆柱头上雕有蟠龙和飞凤,下衬有云板。 <font color="#ff8a00">石五供</font>,仿照明陵石五供的规制,由一个石祭台,以及两个花瓶、两个烛台和一个炉组成。这些石雕器物在祭台台面上呈一字形排列。 裕陵<font color="#ff8a00">方城明楼</font> 裕陵地宫是我国继明定陵之后开放的第二座皇陵地宫。这是地宫入口。 <font color="#ff8a00">裕陵地宫</font>是清陵地宫中最为精美的,堪称“<font color="#167efb">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font>”、“<font color="#167efb">石雕艺术宝库</font>”。从第一道石门到最后的金券,整座地宫进深约54米,落空面积372平方米,所有券顶和四周石壁都满布着精美的佛教题材石刻,还有用29464个藏文和647个梵文镌刻的《<font color="#167efb">佛说无量寿佛经</font>》,历经三年时间雕刻而成。雕技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大门中间两条突兀的柱石系清嘉庆时期发现裕陵地宫石板有裂,担心垮塌而放置)。 第一道石门。两扇石门分别由高3米、宽1.5米、厚0.19米、重量约3吨的整块青白石雕制而成,石门上采用细腻的浮雕手法,分别雕刻有高约1.5米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立像。 第二道石门以里的穿堂券顶雕刻着二十四佛,神态各异,以东西每行八幅、南北每行三幅有序排列。 穿堂券南北狭长,两侧平水墙面各浮雕一组五欲供,即<font color="#167efb">明镜、琵琶、涂香、果品、天衣</font>。寓意看淡五欲六尘,才能往生西方净土。 主墓室 最后一道墓室大门上的雕像(被盗徒推倒的一扇石门,现被放置在地上)。 <b><font color="#ff8a00">定东陵</font>(慈禧陵)</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位于昌瑞山南麓,是清文宗两位皇后慈安和慈禧的陵寝,因位在咸丰的定陵东侧,故称定东陵。定东陵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历时42年。</div><div> 陵寝南端的<font color="#ff8a00">下马碑</font></div> <font color="#ff8a00">神道碑亭</font> 三孔<font color="#ff8a00">石拱桥</font>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以年久失修为由,对刚建成16年的菩陀峪定东陵进行了重修,历时13年,至慈禧临死前几天才告竣。 <font color="#ff8a00">隆恩殿</font> 隆恩殿前的丹壁石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左龙右凤的格局,采用凤上龙下,凤压龙的格局。高浮雕加透雕的雕刻手法,有很强的立体感。 隆恩殿周围雕栏,望柱上均雕有彩云翔凤,汉白玉栏板上也精心雕刻成凤引龙追的图案。 殿内木构架(柱梁、天花等)全部采用黄花梨木,利用红褐色天然纹理磨光,不做地仗,不敷颜料,直接饰以金龙和玺等沥粉贴金彩画。三殿六十四根露明柱子,全部盘绕半立体的镀金蟠龙。 <font color="#ff8a00">琉璃花门</font><font color="#333333">(</font>陵寝门)<br> <font color="#ff8a00">方城明楼</font>和<font color="#ff8a00">石五供</font> 一沟之隔的慈安陵明楼 <font color="#ff8a00">地宫</font>由五券二门组成,进深24.8米,落空面积154平米,慈禧太后的棺椁即安放于此。192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孙殿英东陵盗宝案,慈禧陵墓内的金银珠宝被洗劫一空。 <font color="#ff8a00">慈安陵</font>(未对外开放) <p class="ql-block">敬请浏览我的访古系列:</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4xje6y" target="_blank">辽西访古--探秘千年国宝</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pd4ey4" target="_blank">探访冀北的千年古城--蔚县&涞源</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1bfcrg" target="_blank">世界遗产在中国--北京中轴线</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1hx3v1" target="_blank">江南踏春行--台州访古</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