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3日下午,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郑秀亮教授率队,50余名师生奔赴湖东寄宿制学校,同步开展“青染传情·童心筑梦”非遗美育支教与“躬行致远·青春力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一场联结高校、浸润童心、传承非遗的实践之旅温情启幕。</p> <p class="ql-block">一、奔赴:青春与童真的双向奔赴</p><p class="ql-block">夏日的阳光洒满湖东寄宿制学校的校园,孩子们的目光中,有期待在闪烁。当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的队伍抵达,整齐的步伐、热情的笑容,瞬间打破校园的宁静。副院长郑秀亮教授走在前方,身后是满怀热忱的师生,50余人的队伍,带着知识与活力,奔赴这场与童真的约会,也开启了非遗传承的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二、扎染课堂: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p><p class="ql-block">活动现场,非遗扎染教学成为“重头戏”。师生团队化身“非遗引路人”,从扎染工艺的历史渊源讲起,带孩子们触摸传统技艺脉络。</p> <p class="ql-block">(一)理论讲解:打开非遗大门</p><p class="ql-block">“同学们,扎染最早能追溯到秦汉时期,古人用它给布料染上绚丽色彩,传承千年,成了咱们珍贵的非遗……” 老师站在讲台上,声音轻柔却满是力量,手中展示着古老扎染作品的图片,从蓝白相间的经典图案,到造型别致的现代创作,孩子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小脑袋不停转动,在历史与艺术的交织中,非遗大门缓缓打开。</p><p class="ql-block">(二)实操环节:创意与染料的奇妙碰撞</p><p class="ql-block">实操时,折布、捆扎、浸染,每一步都成了奇妙冒险。老师先做示范,白布在手中像听话的小精灵,折出三角、菱形,用皮筋紧紧捆住, “这是做‘冰纹’的关键,捆得紧,染出来才好看!” 孩子们迫不及待动手,有的把布团成小球,有的精心折出条纹,小手虽有些笨拙,眼神却格外专注。</p><p class="ql-block">染料盆端上桌,深蓝色的染液泛着神秘光泽。“慢点儿浸,让布充分‘喝饱’颜色!” 老师在旁指导,孩子们小心翼翼将布料浸入,再捞出时,白色布面已染上或深或浅的蓝,拆开皮筋的瞬间,惊喜声此起彼伏—— 有的像夏夜星空,星点密布;有的似山间溪流,纹路蜿蜒,一块块白布在创意翻涌与染料晕染中 “蜕变”,化作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心灵滋养:非遗种子播撒童心</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随着扎染作品的成型愈发明亮。拿着自己的 “杰作”,他们欢呼雀跃,围在老师身边分享:“我要把这个送给妈妈!”“我觉得扎染比画画还好玩!” 非遗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进童真心田,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让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心中扎根生长,未来或许会开出更绚烂的花。</p> <p class="ql-block">四、爱心汇聚:学习用品传递温暖</p><p class="ql-block">捐赠学习用品的现场,洋溢着浓厚的温情。师生们将精心准备的字典、文具、书籍等物品,一一递到孩子们手中。孩子们双手接过礼物,脸上绽放出纯真灿烂的笑容,“谢谢老师!”的感谢声此起彼伏。一位学生轻轻抚摸着崭新的新华字典,眼中满是欣喜,这份心意,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对孩子们求知梦想的守护与鼓励。</p> <p class="ql-block">五、实践价值:高校力量赋能教育传承</p><p class="ql-block">这场实践,是高校与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度握手。北方学院师生以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将知识转化为滋养乡村教育的养分。他们不仅带来非遗技艺,更传递了探索与热爱的精神,让非遗之美在童心沃土绽放光彩,更让 “三下乡” 从理念落地为真实的教育赋能、文化传承实践。校际协同的桥梁之上,青春力量与非遗传承交织,正书写属于这个夏天、属于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温暖故事,期待未来,这样的实践能化作星火,点亮更多传承之路 。</p> <p class="ql-block">编辑:张虹剑</p><p class="ql-block">摄像:王磊</p><p class="ql-block">初审:白旭东 李海婷</p><p class="ql-block">终审:李万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