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6月19日星期六,阴雨天。持续好久的高温天气今天终于结束了,天气下着小雨不热啦!我们今天寻迹好问活动的目的地到镇平,了解元好问在镇平究竟做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在做第一次寻迹好问路线规划的时候并没有丹水,是因为爱人看了胡传志教授的《元好问传论》后新增加的,收获不小。</p> <p class="ql-block">从我们今天行动计划来看,镇平没有什么元好问的遗迹,但有好多动人故事。元好问真正的仕途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期待我们的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镇平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处南阳盆地西北缘,伏牛山南麓。</span>总面积1560平方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口104万,</span>共有3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31个,共6.87万人,占总人口6.3%,其中,蒙古族4.28万人,回族2.46万人是一个多民族的县。</p> <p class="ql-block">镇平是国际玉都,进出口玉石是世界之最,GDP300亿南阳市排名第五。</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我们是怎么展开工作的呢?</p><p class="ql-block">据资料查询,镇平县有一个著名的彭雪枫纪念馆,是河南省委报中央批准1984年开馆的,我们首先去那里碰碰运气。</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去参观了彭雪枫将军的光辉革命历史后。打听到一位工作人员说三楼有镇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史展馆,但暂时不开放。我们把来意给她介绍清楚后征得领导同意给我们提供了方便。</p> <p class="ql-block">但是整个展览都是介绍镇平县在党的领导下闹革命,抗日,解放,建国的历史介绍。没有镇平的历史展览。这时展览馆的一位馆长得知我们的情况后,积极为我们多方联系打听最后联系上县党史办的贾元武老师。</p> <p class="ql-block">贾元武老师是全国元好问文化研究会的成员,有关元好问在镇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活动大部分的书和文章都出自他手。</p> <p class="ql-block">我们利用电话把来意再次向贾元武老师介绍清楚后,感动了贾老师。由于当时雨下的挺大的,贾老师立即和我们建立了微信,开始为我们寻找有关元好问在镇平做县令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他说:在镇平由于县城的不断扩展,县城内的一些历史文物都拆散的差不多了。特别是元好问在此做县令遗迹,实在是不好意思。不过我们镇平县的县志上可是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不少的文献。</p> <p class="ql-block">由于今天是下雨天纪念馆的领导让进她们的办公室,我们通过微信的方式把贾老师《镇平县志》一页一页有关元好问的资料,源源不断地发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由于今天是周六又是下雨天,贾老师放弃周末休息,冒着倾盆大雨来到县委大院,为我们寻找元好问的资料。这就是元好问文化的魅力。可想而知贾老师对我们寻迹好问活动的热情所感动。工作完毕后贾老师一再留我们一起见个面请我们吃当地的特色美食。因时间关系考虑到高速上冒着大雨安全问题还是被我们婉拒了。</p> <p class="ql-block">据县志记载,元好问是镇平首任县令。故事还的从头说起。</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镇平当的县令?</p><p class="ql-block">元好问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秋被任命为河南镇平县令。当时,涅阳北部山区五垛山渔张二不堪赋税重负,聚众响应山东红袄军起义,金元政府派遣节度使移刺羊格带重兵镇压,追杀包围渔张二义军于方城,渔张二被杀,义军被消灭。为管辖南阳西部、邓州北部、内乡东部这一“是非”区域,金元政府决定设置镇平县,取“镇宁,平安”之意,也或许是“镇压,平定”之意。37岁的元好问为第一任县令。</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是谁推荐他做县令的?</p><p class="ql-block">据贾元武老师提供的资料介绍完颜斜烈。完是金一大元帅又是怎么和元好问认识的呢?</p><p class="ql-block">完颜斜烈和元好问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有着一定的联系。元好问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而完颜斜烈是金朝的一位重要将领。根据资料记载,元好问曾在完颜斜烈的幕府中工作过。元好问于金正大三年(1226年)在登封生活窘迫之际应好友完颜彝之邀至方城完颜彝堂兄完颜斜烈幕府,并在此后被任命为河南镇平县令。两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元好问与完颜斜烈的幕府交往以及元好问的文学作品中提及完颜斜烈的情境。</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在镇平做县令多长时间?他在镇平又做了些什么事?</p><p class="ql-block">元好问在镇平县令任上七个月。他在镇平县令任上的主要事迹和贡献包括:</p><p class="ql-block">文化贡献</p><p class="ql-block">文学创作:元好问在镇平任县令期间,创作了六首带有“镇平”二字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提升了镇平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关心民生</p><p class="ql-block">体察民情:元好问非常注重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他在下乡夜宿菊潭时,与百姓交谈,劝交军租,切勿招来鞭朴之苦。</p><p class="ql-block">赈灾救济:在任期间,元好问倾力接济难民,开仓赈济,组织民众垦荒,建起新的家园,使内乡社会秩序得以相对稳定。</p><p class="ql-block">廉洁奉公</p><p class="ql-block">清廉为政:元好问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勤于政务,尽量减轻百姓负担,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元好问在镇平县令任上的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在文化、民生和廉洁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镇平的历史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p> <p class="ql-block">据贾元武老师的书籍介绍元好问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p><p class="ql-block">元大人处理案件的故事,涉及两位女性告状,李五毁坏麻地,刁氏辩解,元大人明察秋毫,最终李五认错。接着,元大人处理了一起小偷案件,小偷因家境贫寒偷窃年货,元大人同情并给予帮助,小偷感动承诺不再偷窃。元大人给予银两帮助,小偷承诺不再偷窃。赵二旦为小偷辩护,元大人劝其孝顺母亲,赵二旦感激并承诺改过自新。</p> <p class="ql-block">元大人处理土地买卖纠纷的故事,王二与人争地,元大人秉公执法,明辨是非,最终让双方心服口服。这些故事虽已过去数百年,但其中的智慧与仁心,依然值得今人学习。</p> <p class="ql-block">其中元好问审布案最为经典;</p><p class="ql-block">一日一年轻人准备进城卖山才,母亲说顺便把妈织的布也拿出去卖了,年轻人走在半道偶遇一瞎子,求年轻人坐车便答应。到了县城瞎子说布是他的,所以双方争执不下,于是只有去县衙评断。</p> <p class="ql-block">当时镇平刚镇压平稳了,这时的社会人心还是躁狂的。人们都想看看这位大人有没有点真本事?</p> <p class="ql-block">只见这位大人用鼻子闻这一匹布,在场的人们开始起哄,老爷审案怎么用鼻子闻起布来了,肯定是个没有水平的庸才。</p> <p class="ql-block">老爷问盲人,你说布是你的匹布,那么有多长多宽?布上有什么标记?。盲人答复的天衣无缝。</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盲人座在车上生怕掉下来,所以抱着这匹布,用手去揣摩,对布匹的宽度和长度有一定的猜测。</p><p class="ql-block">接着又问:为什么布上的颜色这么鲜艳?</p><p class="ql-block">盲人说:是我外甥开的店颜料用的多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老爷又问年轻人布是多长多宽?</p><p class="ql-block">回答:不知道。</p><p class="ql-block">又问布上又什么特殊标记?</p><p class="ql-block">回答:不知道。</p><p class="ql-block">又问:你家织布机在哪里安装的?</p><p class="ql-block">年轻人回答:在羊圈旁边。</p><p class="ql-block">最后大人判盲人败诉。</p><p class="ql-block">这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原来这匹布是白色的并有羊膻味。</p><p class="ql-block">本案结束后镇平老百姓拍手叫好,一致认为“元大人好官”。</p> <p class="ql-block">翻开《镇平县志》,有六首元好问描写镇平的诗篇。为镇平留下的六首诗篇选自《遗山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平寄侄孙伯安笔</b></p><p class="ql-block">隆颅犀角掌中珠,</p><p class="ql-block">不见经年日念渠。</p><p class="ql-block">领取阿翁郧管笔,</p><p class="ql-block">试教学写问安书。</p><p class="ql-block"><b>镇平县斋感怀</b></p><p class="ql-block">四十头颅半生白,</p><p class="ql-block">静中身世两关情。</p><p class="ql-block">书空咄咄知谁解,</p><p class="ql-block">击缶鸣鸣却自惊。老计渐思乘款段,</p><p class="ql-block">壮怀空拟漫峥嵘。西窗一夕无人语,</p><p class="ql-block">挑尽寒灯坐不明。</p><p class="ql-block"><b>自镇平暂往秋林道寄家</b></p><p class="ql-block">风雨尘埃了半生,</p><p class="ql-block">西山归去眼增明。</p><p class="ql-block">浮云夫婿今如此,</p><p class="ql-block">莫遣迎门有叹声。</p><p class="ql-block"><b>镇平书事</b></p><p class="ql-block">劝农冠盖已归休,</p><p class="ql-block">了却逋悬百不忧。</p><p class="ql-block">可是诸人衰老子,</p><p class="ql-block">半窗红日拥黄绸。</p><p class="ql-block"><b>从邓州相公觅酒时在镇平</b></p><p class="ql-block">寒日山城雪四围,</p><p class="ql-block">空斋孤坐意多违。</p><p class="ql-block">江州未觉风流减,</p><p class="ql-block">可使陶潜望白衣。</p><p class="ql-block">选自《元好问诗词集》中的一首:</p><p class="ql-block"><b>清平乐</b></p><p class="ql-block"><b>罢镇平归西山草堂</b></p><p class="ql-block">垂杨小渡,</p><p class="ql-block">处处归鞍驻。</p><p class="ql-block">八十田翁良愧汝,</p><p class="ql-block">把酒千言万语。细侯竹马相从,</p><p class="ql-block">笑渠奔走儿童。十里村箫社鼓,依然傀儡棚中。</p> <p class="ql-block">镇平县,这座小城的街道安静而古朴,雨水打湿了地面,也洗去了夏日的燥热。我们沿着镇平的历史脉络,继续寻找下一个元好问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下一站,南阳。元好问在南阳做过县令,看看那里又有什么遗迹和故事?。</p><p class="ql-block">(注以上内容大部分都是来自镇平县贾元武老师的口传或书籍,如有不妥之处属作者本人请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