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江汉关,印象大武汉”,“一关览武汉,一馆品百年”。

夏老师

<p class="ql-block">江汉关大楼</p><p class="ql-block"> 江汉关大楼建成于1924年1月,大楼坐南面北,依建筑的中轴线呈对称布局。建筑由主楼及其顶部的钟楼组成,总高度45.85米,为当时武汉最高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大楼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四周由数量不等、风格独特的廊柱环绕装饰,为英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在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外观坚固,庄重典雅,富有艺术感染力。底层为正方形,一楼以上为三合院式构造。在建筑正立面女儿墙的正中处,篆刻有著名书法家宗彝所书“江汉关”三字,笔法精谨,苍劲古朴。</p> <p class="ql-block">江汉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江汉关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129号,是依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汉关大楼创办的专题性博物馆,2015年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499 平方米,建筑面积4359 平方米,展厅面积2300平方米,是以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武汉近现代历史相关的各类文物、文献及实物为主,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永久机构,是武汉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江汉关博物馆有各类藏品、文献资料近万件,涵盖了金属器、杂项、瓷器、纸类文物等多个类别,常年对外开放的有基本陈列、复原陈列以及钟楼微缩复原展示等常设展览。</p><p class="ql-block"> 在近距离领略武汉老海关人文风情的同时,观众还可以欣赏江汉关大楼独特的建筑风格,了解武汉近代经贸状况、汉口租界区历史风貌和市民生活变迁历史,探知中国海关一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感受汉口开埠以来武汉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跳动的脉搏。此外,博物馆的交流展厅不定期举办各类专题性临展,以期丰富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武汉 博物馆之城</p><p class="ql-block"> 126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p><p class="ql-block">一、二、三级博物馆18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处</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1227件/套,珍贵文物62639件/套</p><p class="ql-block"> 各类藏品95万余件/套</p><p class="ql-block"> 每年1000多万人次在这里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人类文明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人类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承载着历史</p><p class="ql-block"> 记录着现在</p><p class="ql-block"> 滚滚长江 悠悠汉水</p><p class="ql-block"> 城市的文化与底蕴</p><p class="ql-block"> 深深浓缩在大大小小的展馆里</p><p class="ql-block"> 历经沧桑传百世 </p><p class="ql-block"> 惊鸿一瞥已千年</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武汉居华中腹心,当江汉之汇,历来水陆交通畅达,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商代盘龙城,武汉建城迄今的3500年。明成化年间,因汉水改道,逐渐形成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的自然格局。明末清初,汉口迅速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内陆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与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p><p class="ql-block"> 然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国门洞开,武汉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内陆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国列强在武汉设领事馆、建租界、兴洋行、办工厂,曾经典型的内陆封建城镇,在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开始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武汉向现代城市转型,其进程起伏不定,探索之路艰难曲折。从晚清开明派在武汉实施洋务新政,到中国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首义,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运动,武汉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和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努力从未停止。</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16日、17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汉三镇迎来解放。从此人民当家作主,城市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后,武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实力不断增长,迈向了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化大道。</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回顾近代以来武汉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追寻武汉人民救亡图存、艰辛探索的足迹,我们为最终选择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而欣慰,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壮举而骄傲,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p><p class="ql-block">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的武汉正处在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武汉人民正以江汉朝宗(江汉之水奔腾向海)之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影像是历史的画笔,时光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传入中国。黑白光影映射到长江流域,将长江水文、沿江港口的社会历史、人文风貌等历史瞬间进行了定格,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丰富了人们对其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此次展出照片为海外征集而来,为江汉关博物馆所藏,拍摄时间为20世纪30年代左右。展览撷取部分珍贵影像精心制作,将拍摄者的亲历所见,尤其是当时上海、武汉、重庆等地的城市建设、街头市井、山川河流、轮船航运、民生百态等自然人文景观,呈献给观众。</p><p class="ql-block"> 希望通过这些真实影像资料,以历史观照现实,推动观者对长江流域的关注和思考,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结 语</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长江上的渔歌帆影、甲板上的码头工人、两岸边的稻花飘香……,共同构筑了长江文化的生动图景。我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推进长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深入挖掘长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母亲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玉门绿洲上的火烧沟遗址,是“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互通互融。 </p><p class="ql-block"> 火烧沟的故事,是史前丝绸之路的故事,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江汉汤汤,汉水奔流;玉门巍巍,大漠苍茫。当长江之滨的千年商埠与河西走廊的文明古道相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值此江汉关博物馆与玉门市博物馆携手之际,我们隆重推出“玉门火烧沟遗址文物展”,带您走进四千年前青铜时代的璀璨星空,触摸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 江汉关的钟声与玉门关的驼铃在此共鸣,长江文明的灵动包容与河西文化的雄浑厚重在此交响。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文化联展,不仅是对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生动诠释,更是一场古今相续的文明寻根之旅。愿观众朋友在陶器的裂痕中读懂时光的沉淀,在青铜的锈色里听见历史的回声,共同守护这条从未中断的文明长河。</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循着火烧沟的文明星火,开启一段探索与发现之旅。</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千年驼铃,穿越时空,一脉文明,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火烧沟遗址的青铜器、彩陶与玉石,以其古朴的纹饰与厚重的历史质感,将河西走廊早期文明的辉煌篇章娓娓道来。我们通过凝视这些来自西北大地的文物,触摸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根脉,感受到丝路先民开拓与交融的精神力量和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不仅是江汉关博物馆与玉门市博物馆的首次跨地域合作,更是一次以文物为媒介的文化接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博物馆为桥梁,推动更多跨地域、跨文化的合作项目,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走”进来,让文明对话的薪火永续传承!</p> <p class="ql-block">  詹天佑故居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65 号,是为纪念我国近代铁路建设史上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而建立的专题性人物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故居由詹天佑本人亲自设计监造,建于1912 年,为砖木结构西式二层楼房,占地面积782 平方米,建筑面积920 平方米。建筑主入口为八字石台阶,大门、走廊居于正中,呈内走廊布局。上下走廊两侧各有三间大小不等房间。顶部为红瓦四面坡屋面,设有阁楼和老虎窗。詹天佑故居是武汉市目前保护最完整的科学家故居。1912 年至1919年,詹天佑居住于此直至去世。期间,他主持修筑了粤汉铁路武长段(武汉一长沙)、川汉铁路汉宜段(武汉一宜昌)以及粤汉码头;创立了中华工程师学会;指导设计了武汉最早的长江大桥结构图。</p><p class="ql-block"> 为弘扬祖国科技事业,传承詹天佑爱国主义精神,1993 年1月该故居被辟为陈列馆,同年4月 26 日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常年对外开放的有基本陈列、复原陈列等常设展览。2001年 6月 25 日,国务院将此栋建筑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 月,该馆并入江汉关博物馆,开启了博物馆事业发展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许多英杰之士引进西学、力求创新,为民族的独立振兴和国家的现代化努力奋斗,奠定中华复兴之基。其中就有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詹天佑。</p><p class="ql-block"> 詹天佑幼年赴美留学,归国后投身铁路事业,推动中国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为第一位中国籍的铁路总工程师,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振奋了民族精神。他承担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对外力争国家路权的独立自主,对内立章建制,为我国早期铁路网规划建设、工程学科发展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詹天佑人生的最后七年,在武汉度过。坐落汉口的这幢小楼见证了詹天佑为国筑路、鞠躬尽瘁的最后时光。人民永远怀念和铭记这位中国近代科技先驱:他爱国、创新、自强、奋斗的精神将沿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永远传承!</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詹天佑曾说:“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p><p class="ql-block"> 詹公所修筑的不仅仅是连接祖国大地的铁路,带给人们交通上的便利,更是中国人自主创新、坚韧不拔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国人在重重夹缝中,凝聚力和爱国情的有力彰显。</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继承詹天佑自强不息、克难制胜的民族气节,弘扬他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在武汉</p><p class="ql-block"> 遇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品鉴文明沙海里的遗珍</p><p class="ql-block"> 爱上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倾听文物、遗址的诉说和历史的回音</p><p class="ql-block"> 相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恋上这座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