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在正是高考季,随着考生成绩陆续出来,马上就是高考志愿填报,等着学校录取通知书到来。</p><p class="ql-block"> 考试结果一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考得好的,就觉得未来一切光明,反之就觉得前途暗淡。</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是为了高考,围绕这个指挥棒进行,具备功利教育特点。</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在发达欧美国家也存在,只是我们会更突出些。教育为经济服务,或者某个目的服务,这是功利教育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人文教育又叫素质教育,特点是培养独立思考、敢于自我选择和自我批判,注重人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今天推荐作品:《功利教育批判》,作者玛莎·努斯鲍姆,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律和哲学系,著名政治哲学家。</p><p class="ql-block"> 本书介绍功利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发展脉络,解释了任由功利教育极端化,会对人文教育,对现代社会带来不好影响。</p><p class="ql-block"> 作者主张以优质的人文教育,来克服功利教育极端化的各种弊端,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p><p class="ql-block"> 功利教育思想,形成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技术,能操作机器的劳动力,因此需要学校跟上,为大工业时代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这奠定了功利教育基本原则:一切教育活动,都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原则贯穿至今。</p><p class="ql-block"> 人文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人文教育宗旨,在于为城邦培养合格公民。</p><p class="ql-block"> 罗马帝国时期,每一个罗马公民需要掌握七种技艺,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俗称“自由七艺”。这被认为是西方人文教育的古典源头。</p><p class="ql-block"> 十八世纪人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欧洲启蒙思想家英国洛克和法国卢梭,从人人生而平等观念出发,提出每个人都有接受人文教育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从一切为了人,以人为本出发,不能把人当成工具。</p><p class="ql-block"> 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拥有公开运用理性的勇气和能力,这被视为启蒙运动的纲领,也成为人文教育的纲领。</p><p class="ql-block"> 人文教育宗旨得以确立,即不分贫富贵贱,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合格公民。</p><p class="ql-block"> 功利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重要的是保持功利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平衡。</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功利教育逐渐失去约束,严重挤占了人文教育的资源和空间。人文教育被认为既无助于经济增长,又妨碍个人发展。</p><p class="ql-block"> 像复旦大学校长近期有个讲话,表示大学要从传统的“象牙塔”模式转向服务社会需求。</p><p class="ql-block"> 具体做法就是缩减文科学科占比,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理工科和交叉学科建设,这是典型的功利教育思想。</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有教育体制,分科过早,比如说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科,上文科班就不学理科知识,反之亦然。</p><p class="ql-block"> 高校专业设计过细,过窄。像现在很多高校纷纷成立“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微电子学院”,这些学院在国外可能就是一个专业,甚至只是一个研究方向而已。</p><p class="ql-block"> 这个思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当时学习苏联做法,解决文科比重过高、理工科人才短缺、高校地域分布不均三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在那次院系调整中剥离了非常强的文学院,法学院和理学院,成为纯工科大学,按照专业特点,把与专业不相关的课程去除。</p><p class="ql-block"> 这里以建筑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影响。当年把清华大学调整为工科大学,按照校长蒋南翔说法,清华大学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提出反对意见,他在学术文集中讲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师不懂音乐,就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p><p class="ql-block"> 近期上海有个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回顾展,其主题就是“人生如建筑”,将其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和生活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建筑不是简单的技术活,设计的作品不是仅浮在空中建筑物而已。它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优秀的建筑作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还有个例子,丰田公司在八十年代初期取得低端市场销售成功后,决定进军美国中高端汽车市场。</p><p class="ql-block"> 公司组建研发团队,首先把他们派往美国,租住在洛杉矶最豪华比佛里山庄别墅生活一年,专门感受和研究富人的生活方式,以开发适合富人使用的车子。</p><p class="ql-block"> 目前美国高校通行做法,大学前两年都是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学生有规定的必修课,其他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选修课,完成两年通识课程后才报选专业。</p><p class="ql-block"> 这样做法的好处,第一,通过两年大学通识教育,学生知识结构更趋完整,同时更加清楚自己爱好和特点,选取自己心仪的专业。</p><p class="ql-block"> 其二,对热门的专业,可能报名学生比较多,这样就要看学生前两年学习成绩来选拔,因此美国进大学才是拼命学习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考取大学就像进保险柜,不管是否学生是否喜欢,不容易变更专业,成绩好坏基本都能毕业。</p><p class="ql-block"> 现行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完全看成绩。为了考得好分数,各种补习培训满天飞,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如何考高分的技巧和方法,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 我们教育体制培养好孩子,都为标准化,成绩要好,要听话,乖巧,孩子的锋芒都给磨掉,其结果是失去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很难培养出像乔布斯和马斯克这样的天才奇才和怪才,因为按照我们的教育标准,他们都是问题孩子,为我们教育体制所不容。</p><p class="ql-block"> 从单一目的出发的功利教育思想,不利于人才成长。有部电影台词说,清华北大只是过程,它不是目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我们普通人,对待孩子的教育要宽容些,不要太纠结孩子成绩多少,就读大学属于哪个档次,人生是场马拉松,不在乎一时一事,一城一池得失。</p><p class="ql-block"> 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快乐健康和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充分施展,我想这才是理想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本书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值得借鉴,不过要改变现行教育体制,难度极大。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推荐看原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