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王震与寻淮洲故居

南恩书屋

<p class="ql-block">湖南浏阳的名人很多,如谭嗣同、欧阳予倩等,但影响大的是军政界人物,有总书记胡耀邦,有30多位开国将军,其中王震将军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最大。到了浏阳,专程去看王震将军故居,第二天又看了寻淮洲故居,令人深深感动。两位皆是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军事家,我党重要军事将领,天降之才,大将之躯,可谓建军大业中的重量级,但生死命运却大不相同,昭示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恢宏与残酷。</p> <p class="ql-block">王震将军是我党军政界的传奇,其一生就是一部英雄史诗,他的事迹贯穿着中国近现代及当代革命的整个历史。他是大革命时期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始人,红六军团政委,红二方面军领导者,三五九旅旅长,在南泥湾开荒创奇迹,驻守黄河打击日顽,保卫党中央,又率南下支队深人国统区,予敌沉重打击。之后随彭德怀进军大西北,解放新疆,1955年原拟授大将,后实授上将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常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王震故居位于浏阳市北盛镇马战村江背组,始建于清末,坐南朝北,小青瓦土木结构,建筑面积一说800平方,另说5000平方,大小房屋19间,典型四合院民居风格。故居与陈列馆合为一体,感觉规模不大,周边位户皆为王氏族人。据他们说,现故居由将军后代筹资兴建,将地基从田中将地基挖出来,2007年建成后交由政府管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没有专门陈列馆,王震将军的生平事迹内容展览面积显得局狹。</p> <p class="ql-block">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在故居老屋内展出,感觉设计布局有限,图片偏小,光线昏暗,墙上镜框生平大事年表不醒目。其红六军团西征历史有关内容似有遗漏,而且对一些相关人物和事件记述不甚完整。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震将军党内军内有很高的地位,从军史到党史,都记载有他卓越的经历与故事,若展出空间和内容更丰富些,将军的形象将更加鲜活生动。</p> <p class="ql-block">首先,王震将军作为军事家,一生壮怀激烈。1924年参加革命,1927年入党。出身铁道工人,革命意志坚决,率浏北游击队组建湘赣红军师,始此,毕生作战上千次,七次负伤,他是战火中锻造的军神,“人称王胡子”,与“王疯子”王近山、“徐老虎”徐海东、“许和尚”许世友一样,当了军长,还喜欢拿着大刀片冲锋陷阵。中央有令,凡冲锋号响起,警卫班要抱摁住他们,不然就会冲在最前面。王震以“军中猛将”著称,朱德称其为“百战百胜的铁军”。</p> <p class="ql-block">他创建的湘赣苏区,是重要的红军根据地,配合着中央苏区,打退了强敌一至四次围剿。1934年,按中央指令,他与任弼时、萧克一道组成红六军团,作为西征先遣队,是中央红军长征开路先锋。东征的红七军团全军覆没,而红六军团西征却突出重围,生死决战中杀出血路。后与贺龙红二军团会合,鏖战大湘西,转兵云贵川,组建二方面军,与一四方面军会师。将军百战奋勇当先,始终是开路先锋与军中主将。</p> <p class="ql-block">在抗战与解放战争年代,他的三大功勋更是赫赫有名,得到毛主席多次赞扬。一是率三五九旅镇守陝甘宁,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为边区树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典范,参与百团大战痛击日顽,保卫延安,屡戗胡宗南进攻,连战连捷,受中央表彰。二是挑选精兵良将,亲率南下支队,深入敌占区,往返两万多公里,被毛主席誉为第二次长征。第三是横扫大西北,和平解放新疆,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创军垦戍边模式,稳固了边疆。</p> <p class="ql-block">除完成新疆军垦大计,王震将军还主持黑龙江、塔里木等农垦事业,大量建设云南、海南等省的众多农场,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1956年他就任国家农垦部长。三年困难时期,各垦区经济平稳自给,新疆还向内地省市大量调运粮棉等紧缺商品。鉴于新疆经验,周总理曾计划在西藏、云南等边疆都建立生产建设兵团,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以屯垦戍边,保境安民。因历史原因虽未实现,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一直保留,据闻还准备从14个师扩展到18个师。</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垦区有一座王震纪念碑,江泽民题字,面积5376平方,主体碑高9.9米,红色大理石刻着“英雄奔赴北大荒,红军不怕远征难”诗句,有2000多件文物,全息投影闪现当年万人宣誓场景,收录有127位垦荒老兵口述影像。碑后方是将军半身汉白玉雕像,底座载有其生平传略。新疆也有一座纪念碑,整个碑高35.9米,喻意将军率三五九旅驻守边疆,一侧巨大花岗岩刻有“屯垦戍边,千秋伟业”八个字。1993年将军病逝于任上,留下遗嘱,“骨灰撒于天山,永久为中华民族站岗……”。</p> <p class="ql-block">1975年王震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校长,中顾问副主任,1988年经全国人大选举为国家副主席。将军对人民军队的缔造、对铁道兵种的开创、军垦与农垦的创始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他对党和人民最大的贡献,则是坚决捍卫和继承毛泽东的崇高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文革”后期和拨乱反正时,一度有人质疑和抵毁毛泽东思想,他闻之拍案即起,大声疾呼,坚决反对,将军不减当年勇,说出了党和人民的愿望,政治家风度凸显。</p> <p class="ql-block">我军将帅多有儒雅之风,王震将军和陈毅元帅、陈赓大将一样,是党内公认的儒将,军政兼备,常谈笑风生,喜与知识分子、科学家交朋友。延安时期,他重视吸收文艺和创作人才,请丁玲等作家到军中任职,解放新疆时,礼贤下士,引导动员工程科技人员投入边疆建设,1957年还将艾青、郭小川等文艺界“右派”人士接到新疆保护起来。特殊时期,将军在岳阳君山农场隐居,后多次来到洞庭湖畔,看龙舟,搞调研,问民生,岳阳人民至今怀念这位和蔼可亲的党和国家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王震将军对浏阳家乡也很有感情,先后8次回到浏阳。关心浏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希望这片红色热土更好更快的发展。每次回老家,他总是轻车简从,反对铺张。八千湘女周镜月是浏阳人,经王震介绍,与其麾下骁将郝正元结为夫妻,从此跟随将军扎根边疆。周镜月逝世后,她新疆亲友回到浏阳,都要联系在浏阳的后人瞻仰将军故居,和附近王氏族人与工作人员共同回顾王震将军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王震将军家族兴旺,兄弟众多,亲属中有的跟随他参加革命,也有新中国成立后找他安排工作的。一部分亲友还来到新疆,王震将军坚持原则,不侚私情,彭励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要求他们靠自己努力奋斗,为边疆的建设做贡献。这些亲属及后代有的扎根边疆,有的调回内地,但说起将军往事,点点滴滴,颇多感怀。伟人的高风亮节永远留在故乡邻里和老区亲人的心目中。</p> <p class="ql-block">王震故居每年接待游客不少,观后皆感觉,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相比,将军故居建筑较为简陋,陈列内容有限,周边环境也有些嘈杂。故居陈列馆副馆长小汤说,曾有一些计划,如建将军广场,将军雕像等,但筹集的资金未能集中使用,故居周边有一些稻田,难以征用,原设计另建陈列馆的设想始终搁浅。现在随着近年来到将军故居参观的游客增多,故居的修缮与陈列内容的布展需要加快进行,以迎接2027年人民解放军诞辰100年纪念日到来。</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来看寻淮洲故居,不觉眼前一亮,青山绿水中,同样的土黄色两幢建筑在丛山密林中时隐时现。一幢是故居,一幢是陈列馆,相距不远。这样的布居符合文物保护与人物展览的要求,故居保持原样,“修旧如旧”,成为文物保护单位。陈列馆则重修扩展,设<span style="font-size:18px;">计布展有较大空间,</span>使人物生平事迹能充分得到展示。</p> <p class="ql-block">人们认为林彪23岁当军长,25岁任军团长,已是红军史上传奇,但寻淮洲18岁当师长,20岁当军长,21岁升任军团长,他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天才。从故居中寻淮洲的生平事迹与战斗经历,可观革命战争中“围剿”与反围剿的铁血悲壮。中国土地革命的大熔炉锻造了寻淮洲这样一批青年将领,他们在中央苏区与国民党的战斗中展现出红军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p> <p class="ql-block">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如此年少,并非黄埔军校培养,也非国外苏俄受训,更不是靠家族与高人提携脱颖而出,而是靠一次次军功在战火中逐步成长的。寻淮洲14岁入农会,15岁成为共青团员,1928年入党,上井岗到瑞金,战场上勇猛异常,17岁就当上了红军团长。毛主席在几次重大战事前,曾当面对他进行鼓励。他将毛主席制定的红军游击战术运用的炉火纯青。</p> <p class="ql-block">由第七军团组成的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转战闽浙赣苏区,奋战3200里,大量牵制敌人,取得阶段性胜利。不料寻淮洲却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在冲锋时腹部不幸中弹,因当时处在国民党军队包围中,战士们抢回他遗体后,只能草草掩埋,凶残的敌人将其遗体挖出,割下头颅,拿去邀功请赏。一代红军英才,最终尸骨不全,饮恨沙场。</p> <p class="ql-block">看寻淮洲故居与陈列馆,观后有感也有憾。年轻军团长是英雄也是传奇,虽然人生短暂,同样流传百世,他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但寻的故居仅几幅图片,极为简陋,观者失望,似正修缮中。陈列馆内有内容,较为丰富,文字说明不多,展现方式单调,以图片为主,设计布局似讲究艺术氛围,却无战火硝烟、生死搏命之感,时代背景交待也缺乏深度,文物与实物的展示不够。</p> <p class="ql-block">很短时间观看了两位历史人物故居,虽浏览式地粗看,也让人生出无限感叹。中央苏区极其危难之际,向东和向西派出两支优秀的军团,他们探路诱敌,只为中央红军长征打前站。向东的七军团全军覆没,方志敏、刘畴西、寻淮洲皆牺牲,方刘被俘就义,寻在战场上中弹而亡。而向西的六军团任弼时、萧克、王震却九死一生,突破重围,拼到胜利。任弼时长征后成为中央书记,萧克与王震建国时被授予上将,王震还创下将军当国家副主席的特例。</p> <p class="ql-block">建党百年历历在目,建军百年正在临近,盛世繁华,向英雄致敬。据不完全记载,长征中牺牲的军级将领有12位,第一个牺牲的就是寻淮洲,而牺牲的师团职干部更是数不胜数,约上百位,他们与新中国成立擦肩而过,没有看到心目中革命战争的胜利与成功。多少次浴血奋战,多少回枪林弹雨,生死存亡光荣牺牲就在一瞬间,人民的解放与新中国的建立是由这些先烈们用热血与生命造就。</p> <p class="ql-block">忘记历史是一种悲哀,而忘记党史则或是一种背叛。前几年,全党读《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史》《改革开放史》,这是建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要求。王震将军在这“四史”的长河中,皆有一席之地,若加军史,更有浓墨重彩一页。王震将军的辉煌其实早已写在中华大地上,但他的家乡对故居与陈列馆应当进一步予以重视和修缮。应该说,这是对将军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革命先烈的告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