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某名校本科生就业率从往年的平均超90%,到了约67%;博士生就业率,更是从2022年的100%,到今年的不足15%。某头部院校的王牌专业硕士就业率,从往届年年逼近100%,到了今年的40%,引发学生吐槽说:“家长的40多万打了水漂”。走不通的不光是普通高考这条路,斥巨资送孩子出国留学,试图上演“他要回国拿回属于他的一切”戏码的家长们,在现实的冲击下,也不得不“出戏”了:在国外就业环境也不算景气的当下,超八成的海外留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回国发展;而据统计,回国就业的海外留学生,平均年薪不到18万元,与国内高校毕业生约14万元的平均年薪差不了多少。是不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又要在社会上流行了呢?那么人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最近抖音上看到一对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后,在硅谷工作的夫妻引用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来阐述他们对读书的心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确实,他们读到清华,读到美国名校后,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都有了,车马也如簇了,可是他们赶上了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现在全球经济萧条,国家间经济贸易矛盾不断,全球性的经济萧条,造成大量裁员,哪来的千钟粟可以拿呢?既然读书费钱、费力,读后又没有好的收入预期,是不是我们就放弃读书求学呢?这使我想起我们小的时候,当时知识分子被定性为“臭老九”,不但得不到尊重,还常常挨批、挨斗,我父亲根据他自身的经历和处境,打算让我们兄弟姐妹都不读书,回乡务农。我母亲没有读过书,解放后,在农民夜校里拼命识字,终于能达到读报和写简单书信的水平,她深知不读书的难处,所以极力鼓励我们读书。我们这代人运气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知识得到重视,知识分子得到尊重。社会是个曲折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就像潮起潮落,有峰就有谷。在低谷时,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太大,但到了高峰期,能力强、知识丰富的人发展机遇就会更大、更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如果我们的头脑没有充实好,平时没有准备,机会来了,你就没本领抓住它。话又说回来,难道我们读书的目的就只为升官发财吗?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活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吃的好、穿得好、住得好,人应该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读书求学就是这个精神完善的过程。陶渊明、陆游他们不做官了,读书对他们的经济利益没有一点作用了,他们还“时还读我书”,还写了上万首诗歌(当时也没有出版发行可以赚钱,而且还要买纸买墨把它抄录下来)。由此可见,人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个人成长,其次才是生活需求:首先,是为了获取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书掌握各类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比如学习历史了解过去,阅读专业书籍提升工作能力,这是最直接的目的。其次,拓展认知与视野。书籍能让人接触不同时代、地域的思想和故事,打破自身局限。再次,提升思维与表达。阅读过程中,分析文字逻辑、理解作者观点,能锻炼逻辑思维;同时,积累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会帮助提升沟通与写作能力。第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书籍能提供情感共鸣和精神慰藉,比如在迷茫时从人物传记中获得力量,在孤独时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共鸣。读书既是为了应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也是为了让精神世界更充实、思想更成熟。不论现在看来读书升学有没有用,我们都不能放弃读书和求学,我们有一个准备好的头脑,随时都可以在时代大潮中扬帆起航。——早上好!</p>